原來,在中國古代,九被稱為“陽數”,農歷九月初九,兩者都是陽數,所以稱為“重陽”。重陽節起源於道教中的壹個神話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有壹個叫桓景的年輕人,父母雙全,有壹妻壹子。雖然日子不好過,但半食半餐也能過得去。誰知道,不幸的事情來了。汝河兩岸有瘟疫,家家戶戶生病,到處都沒人埋屍體。這壹年,桓景的父母也因病去世。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說:“汝河裏住著壹個瘟神,每年都出來走壹圈。它把瘟疫帶到任何地方。桓景決心拜師學藝,為民除害滅魔。聽說東南山上住著壹個叫費長芳的大仙,於是他收拾行囊,動身上山拜師學藝。
費長芳送給桓景壹把降妖龍劍。桓京早起晚睡,穿著戴嶽,沒日沒夜的練。轉眼間又是壹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上前來說:“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的瘟神又要出來了。妳趕快回到妳的家鄉去殺人。我送妳壹袋山茱萸葉,壹瓶菊花酒,讓妳家鄉的長輩登高避禍。”仙翁道:“手指壹點,壹只鶴展開翅膀,落在桓景面前。桓景登上鶴飛去汝南。
桓景回到老家,給鄉親們打電話。告訴大家大仙說的。9月9日,他帶領妻子、孩子和老鄉來到附近的壹座山上。山茱萸葉子各分成壹塊,說是可以隨身帶著,所以瘟疫惡魔無法靠近。再把菊花酒倒出來,大家都啄了壹下,說喝菊花酒不會染上瘟疫。安排好村民後,他帶著自己的降妖龍劍回到家中,獨自壹人坐在屋內,等待瘟疫惡魔的到來,奮力降妖。
過了壹會兒,我聽到汝河咆哮,奇怪的風旋轉。瘟神從水裏出來,穿過村子走上岸。千戶人家壹個人都沒有。突然,他擡頭看見人們聚集在高山上。它跳到山腳,只感覺到刺鼻的酒精味。考努斯急得肺都不敢爬近了,於是轉身向村裏走去。我看見壹個男人坐在房間裏。吼壹聲就往前跳。桓景見瘟神來了,連忙拔劍迎戰。幾個回合後,莫問和他打了起來,但他逃跑了。桓景嗖的壹聲把妖龍劍扔了出去,只見劍閃著寒光追著瘟疫妖,穿心穿肺把瘟疫妖撲倒在地。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沒有受到瘟疫惡魔的傷害。人們把九月九日爬山避災,用桓京、世代相傳之劍刺死妖魔的故事,從兒子傳到孫子,壹直傳到現在。此後,人們慶祝重陽節,並有重陽節爬山的習俗。
重陽節臨近深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就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1.高登
重陽節爬山的由來很荒謬。隨著時間的推移,迷信的色彩也逐漸褪去。爬山不再是為了躲避災難,而是成為了人們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之壹。九月九日是秋高氣爽,山清水秀的季節。此時登高遠眺,神清氣爽,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現在很多地方都在這個時期舉行登山會。
重陽節前後,北京西山數十萬棵黃櫨樹變成了紅色的花朵,使西山變得美麗而獨特。滿山遍野,就像穿上了紅色的戲服。幾個親朋好友去西山看紅葉,已經成為北京人秋天必不可少的活動之壹。
欣賞菊花
九月初九,也是菊花蟹肥的時候。菊花壹簇簇,競相開放,十分可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臉龐,還有菊花那種濃烈的氣質。在深秋的寒風中,唯有菊花爭艷,讓秋天更加活潑多彩。也正因為如此,才保留了賞菊的習俗。蕭瑟的深秋,壹些地方的公園裏會舉辦菊花晚會和展覽,並不是壹派春光明媚的景象,吸引了眾多遊客。
喝菊花酒
“早飲木蘭露,晚食秋菊。”從屈原的《離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習俗早在戰國時期就存在了。後來喝菊花酒被附加到神話裏,說喝菊花酒可以避禍。菊花在秋天的寒霜中綻放,芳香四溢。人們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當菊花含苞待放時,人們會將花蕾的莖葉壹起采摘下來,與小米壹起沖泡。他們要到第二年九月重陽節才開壇。
4.吳茱萸
插吳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山茱萸又名花椒、艾草,是壹種藥用植物,對內臟有益。晉代時,人們意識到它的藥用價值,開始種植。在重陽節,人們把山茱萸放在頭上。據說可以禦寒避災。這個時候,考努斯的作用被誇大了,他變成了壹個驅魔人。到了宋代,人們還給山茱萸和菊花起了兩個綽號,稱山茱萸為“辟邪”,菊花為“延壽客”。
作為壹個異鄉的陌生人,
每逢佳節倍思親。
知道兄弟們攀登的地方,
山茱萸上少了壹個人。
詩人王維在《山節思山東兄弟》中真實地描寫了重陽節爬山插茱萸的習俗,也表達了詩人對重陽節闔家團圓的渴望。宋代以後,插吳茱萸的習俗逐漸淡化。山茱萸不再被視為聖物,而只是作為藥材使用。這種習俗現在很少見了。
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品,就像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壹樣。重陽糕是用面粉和棗、栗子或其他幹果蒸的,上面有小彩旗。在明清時期,人們吃重陽餅是很講究的,還伴有壹點禮儀。九月初九的早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他們還祝願:“願我的孩子們萬事如意。”這是“高”和“高”的諧音,表達了人們對子女的殷切祝願。人們認為在重陽節,登高吃餅象征著未來會越來越高。
被調查人:badboyqi 2008-主任八級10-27 17:51。
重陽節也叫升天節。這壹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麽重陽節是怎麽來的呢?
原來,在中國古代,九被稱為“陽數”,農歷九月初九,兩者都是陽數,所以稱為“重陽”。重陽節起源於道教中的壹個神話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有壹個叫桓景的年輕人,父母雙全,有壹妻壹子。雖然日子不好過,但半食半餐也能過得去。誰知道,不幸的事情來了。汝河兩岸有瘟疫,家家戶戶生病,到處都沒人埋屍體。這壹年,桓景的父母也因病去世。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說:“汝河裏住著壹個瘟神,每年都出來走壹圈。它把瘟疫帶到任何地方。桓景決心拜師學藝,為民除害滅魔。聽說東南山上住著壹個叫費長芳的大仙,於是他收拾行囊,動身上山拜師學藝。
費長芳送給桓景壹把降妖龍劍。桓京早起晚睡,穿著戴嶽,沒日沒夜的練。轉眼間又是壹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上前來說:“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的瘟神又要出來了。妳趕快回到妳的家鄉去殺人。我送妳壹袋山茱萸葉,壹瓶菊花酒,讓妳家鄉的長輩登高避禍。”仙翁道:“手指壹點,壹只鶴展開翅膀,落在桓景面前。桓景登上鶴飛去汝南。
桓景回到老家,給鄉親們打電話。告訴大家大仙說的。9月9日,他帶領妻子、孩子和老鄉來到附近的壹座山上。山茱萸葉子各分成壹塊,說是可以隨身帶著,所以瘟疫惡魔無法靠近。再把菊花酒倒出來,大家都啄了壹下,說喝菊花酒不會染上瘟疫。安排好村民後,他帶著自己的降妖龍劍回到家中,獨自壹人坐在屋內,等待瘟疫惡魔的到來,奮力降妖。
過了壹會兒,我聽到汝河咆哮,奇怪的風旋轉。瘟神從水裏出來,穿過村子走上岸。千戶人家壹個人都沒有。突然,他擡頭看見人們聚集在高山上。它跳到山腳,只感覺到刺鼻的酒精味。考努斯急得肺都不敢爬近了,於是轉身向村裏走去。我看見壹個男人坐在房間裏。吼壹聲就往前跳。桓景見瘟神來了,連忙拔劍迎戰。幾個回合後,莫問和他打了起來,但他逃跑了。桓景嗖的壹聲把妖龍劍扔了出去,只見劍閃著寒光追著瘟疫妖,穿心穿肺把瘟疫妖撲倒在地。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沒有受到瘟疫惡魔的傷害。人們把九月九日爬山避災,用桓京、世代相傳之劍刺死妖魔的故事,從兒子傳到孫子,壹直傳到現在。此後,人們慶祝重陽節,並有重陽節爬山的習俗。
重陽節臨近深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就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重陽節有許多習俗,如爬山、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山茱萸等等,充滿了趣味。攀登高峰
古代重陽有登高的民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登高節”。相傳這壹習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七律《登高》是壹篇關於崇陽爬山的名篇。爬山沒有統壹的規則,壹般都是爬山,爬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隨機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曉,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頭上頂壹塊蛋糕,嘴裏說壹句話,祝孩子萬事如意。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貼上紅色的紙旗,點上蠟燭。這大概就是把“爬”換成“點燈”“吃餅”,把山茱萸換成小紅紙旗。現在重陽糕仍然沒有固定的品種,重陽節各地吃的軟糕叫重陽糕。
賞菊花喝菊花酒
重陽節是壹年中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說賞菊、飲菊花酒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他的隱居、他的詩歌、他的酒和他對菊花的愛而聞名。後人紛紛效仿,所以重陽有賞菊的習俗。舊時代,文人士大夫也是為了親近陶淵明,把賞菊和宴飲結合在壹起。北宋時,開封為都城,重陽賞菊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形態各異。人們也稱農歷九月為“菊花月”。在重陽節,菊花在傲霜盛開,觀賞菊花已成為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朝以後賞菊的習慣特別盛,而且不限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後還是最盛的。
吳茱萸和菊花
重陽節插吳茱萸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認為重陽節插吳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個香囊把山茱萸放在裏面,或者戴在頭上。大部分是婦孺穿的,有些地方,男人也穿。金代葛洪的《西經雜記》中有考努斯參加重陽節的記載。除了佩戴山茱萸,人們還佩戴菊花。唐朝就有這種情況,古往今來壹直流行。在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以“祛邪除穢,招財進寶”。這就是頭上的菊花的庸俗化。在宋代,還有人把彩帶剪成山茱萸和菊花送給對方。
除了以上常見的習俗,有些地方還有壹些獨特的節日。陜北重陽節正式收獲的季節,有壹首歌是這樣說的,“九月,將重陽,故秋忙。”小米,小米,上去,上去。陜北的重陽節在晚上,壹天就是壹整天的收割脫粒。晚上,在樹梢上,人們喜歡吃蕎麥面和涮羊肉。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的小山,點上火,談論土地,等到雞叫了才回家。晚上爬山的時候,很多人會摘壹些野菊花,放在家裏女兒頭上辟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著蒸九層重陽米果的古老習俗。中國古代有重陽“吃餌”的習俗,就是今天的餅和米果。宋代《玉燭集》說:“九日蝕後飲菊花酒者,當時必收粟糯米,因米之粘味而嘗新物,因而成習慣。”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在《閩酒曲》中說:“聞節近重陽,驚聞野香,手提籮拾野香。”玉杵搗成青粉,珍珠叫郎味。近代以來,人們將米果改造成了獨具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稻用清水洗凈,浸泡2小時,取出瀝幹,與水混合磨成漿,加入明礬(溶於水)攪拌,加入紅糖(加水煮沸制成濃糖液),然後放在蒸籠上,鋪上幹凈的煮布,然後九次舀入米漿,蒸幾分鐘後煮出,米粉上塗花生油。這個米果分九層,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面分明,半透明。它是甜的,軟的,可口的,並且不粘牙齒。敬老是重陽最好的禮物。
在壹些地方,人們還有機會在重陽爬山,掃墓和紀念祖先。蒲縣人在重陽祭祖多於清明,所以有三月小清明,九月大清明的說法。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升天紀念日。村民們經常去媽祖廟或梅州的天後宮和宮廟祈福。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1989年,中國重陽節正式命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被定為全國敬老節。中華民族有敬老的傳統美德。重陽節前後,黨和政府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敬老活動,如召開座談會、宴請老人、銀發之旅、體檢、送禮、幫工等。大多數地方還組織老年人進行秋季徒步旅行,以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