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印度,因為當時印度是奴隸社會,* * *有四個階級,即:
婆羅門(主要負責宗教祭祀,擔任不同級別的祭司。他們中的壹些人參與政治並享有很大的政治權力)
赫魯曉夫(軍事和政治權力的水平)
吠陀(平民,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
首陀羅(從事農業、畜牧業、漁業、狩獵等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其中壹些人失去了生產資料,成為雇工甚至奴隸)
這是因為婆羅門教主張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嘴造梵天,用手造卡沙特裏,用腿造吠陀,用腳造首陀羅,為他們規定社會職業,永不改變。民族不允許通婚,下壹級的人不允許從事上壹級的職業。這種嚴格的等級制度被視為古印度文明的象征,就像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是古巴比倫文明的象征壹樣。種姓制度有3000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開始萌芽。後來在階級分化和奴隸制的過程中,原始社會分工變得等級化、固定化,逐漸形成了嚴格的種姓制度。
種姓是遺傳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習俗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
獨立後,印度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相關法律法規。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制度的法案。後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做了相應的規定,保護下層種姓的利益。政府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也為低種姓提供了很多幫助。
隨著社會的進步,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比如種姓制度中的內部婚姻制度受到了打擊,比如高種姓的女性也嫁給了低種姓的男性。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職業等級的衡量不再以宗教思想為標準,而是以金錢和權力為標準。在城市裏,各姓氏的人加強了交流和交往。傳統上,印度重男輕女,因為女兒出嫁,父母必須準備豐厚的嫁妝。沒有它,她的女兒不能結婚。
印度教徒沐浴在恒河的“聖水”中。
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和平安成長的方式是去寺廟進行“普嘉儀式”,唱禱詞,然後與親友舉行晚宴。
印度孩子出生後,父母會找人給他們占蔔,孩子的名字大多取自英雄或神靈。孩子們的生日尤其受到重視,因為它能決定他們未來的結婚對象。Puja是印度教祭祀神靈的儀式,Puja儀式必須由祭司進行。在儀式中,信徒們會裝飾雕像並將其擡出寺廟以示慶祝,並獻上鮮花、椰子、提卡粉等供品。最後,牧師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進行“阿拉提”。
在“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遮住祭司手中的燈,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撫摸,代表著神靈賜予的力量。
通常,在禮拜儀式後,信徒可以得到壹些祭祀用的花、提卡粉或水,這被稱為“普拉薩德”。所以在印度,只要妳看到印度人從寺廟拜神,幾乎都是額頭上塗著紅色或白色的粉。大多數印度男人戴頭巾,這被稱為穆斯林頭巾。裹頭巾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有特定的樣式。按照傳統,錫克教徒從小就要留頭發、留胡須、戴頭巾。兒童頭巾的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紮成發髻的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長發必須用黑色松緊帶紮成發髻,然後用壹塊長約3米的布纏成頭巾。款式是兩邊有規律的排。錫克教的頭巾五顏六色,有些人甚至搭配衣服的顏色。
印度男性大多穿著寬松的束腰外衣,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而拉賈斯坦邦的男性則裹著壹塊白布,頭上的布巾圖案多樣,顏色鮮艷。印度婦女的傳統服飾是紗麗,是指壹塊長度超過15碼的布,穿在身上時裹在身上。印度女性善於運用紮、圍、系、包、裹、穿等技巧。,這讓莎麗身上有了不壹樣的變化。
拉賈斯坦邦婦女的紗麗很短,只蓋在頭上,但色彩鮮艷,繡有金銀。拉賈斯坦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中國鳳仙花的無領連衣裙,下半部分是有滾邊及地的長裙。
莎莉的穿著方式:
印度婦女的傳統服裝是裹在壹塊3米長的布裏,這種布叫做紗麗。印度紗麗的穿著方式有很多變化。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信仰,有很多不同的顏色,不同的質地,不同的穿衣方式。印度女性穿紗麗時,上面是露肚臍的短袖緊身衣(Choli),下面是直筒襯裙(Ghagra),接觸地面。
穿紗麗最基本的方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先把紗麗布的左端拉出來,塞進右邊的襯裙頭裏。
2.將紗麗布從右到左纏繞在下圓周上,大約三四次。
3.然後,用紗麗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塞進裙子裏。
4.然後把剩下的布從左後方繞在右腋下,套在左肩上。
5.最後,把紗麗布直接披在肩上或頭上。古印度最早的文學作品是《吠陀》,其中制作最古老、文學價值最高的《梨俱吠陀》是壹部詩集,有65,438+0,028首詩,主要以贊美神靈和世俗詩歌為主。所以吠陀不僅僅是宗教經典。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前者為654.38+百萬賦,後者約24000賦,是古代世界獨壹無二的長詩。《摩訶婆羅多》共有18篇,主要內容是《摩訶婆羅多》家族中的房王與房王爭奪皇位的故事。經過多次曲折的鬥爭,雙方最終不得不戰了18天。據說這場戰爭涉及了印度所有的國家和部落。結果居婁王的部隊全部被殺,都都王的部隊取得了勝利。相傳這首長詩的作者是皮蒂。其實是經過多代民間詩人的逐步積累和整理的。其基本內容基本形成於公元前5世紀,最終版本是在公元4世紀。《羅摩衍那》有七章。主要故事講的是朱薩洛十車之王的兒子拉瑪被繼母陷害,與妻子思達隱居在森林中14年。妖王羅婆把四達劫到林加島,即斯裏蘭卡後,羅摩帶領猴兵在猴子的幫助下打敗並殺死了妖王,救出四達,然後回國,以四達為王。相傳這首詩的作者是壹只螞蟻。實際上,這首詩是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2世紀逐漸編撰而成的。兩部史詩雖然是童話,但都有關於哲學、宗教、法律和各種科學知識的論述,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向東南方的擴張。尤為可貴的是,它貫穿著對正義和善良的深切同情,無情地揭露和譴責背信棄義和殘忍等醜惡行為。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古印度民間文學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大部分保存在五卷本《利世善言集》和佛經中。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佛陀的生活經》,主要描述佛陀前世的故事。這裏保存下來的民間故事經過了佛家的加工,原著的主角被貼上了佛陀的標簽,以宣揚佛教的教義,但仍然保留了許多優秀健康的世俗故事。這些故事鄙視奸詐,同情善良,寓意深刻,區分愛與恨。這些主持正義的作品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而且為研究當時的社會提供了大量的資料。這本書有550個故事,完成日期大約是公元前三世紀。從建築藝術的角度來看,吠陀時代和世界時代基本都是木結構,這些建築現在已經消失了。阿育王在位時,開始使用磚石建築材料。三池保存的佛塔是磚砌的,後來擴建了,上面蓋了壹層石頭。佛塔呈半圓形,直通約30米,頂部有壹個平臺,上面豎立著壹個疊放著傘柱的方形祭壇,是佛教徒供奉佛骨的地方。寶塔四周有壹條環形道路,四周有柵欄和四個大門,上面都覆蓋著以佛教主題為中心的精美雕刻。
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代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重約50噸。除了奔馬、駝背牛和大象的程式化柱頭外,最著名的石柱是薩爾納茲,柱頭上背對背蹲著四只獅子,栩栩如生,威武有力,象征著皇帝的權威。在醫學上,《阿維納吠陀》記載了77種疾病,並開出了相應的藥方。當然,這些記錄中也摻雜著巫術的奧秘。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謝羅加集》和《苗文集》。根據傳說,謝洛加是加尼什加的醫生,他出生於2世紀。他的書被譽為醫學百科全書,論述了診斷、疾病預後、疾病分類等問題,把營養、睡眠、節食作為維持人體健康的三大要素。書中提到的藥物有500種。過了壹會兒,於赫羅傳來了好消息。他的書內容廣泛。除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外,還學習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1120種疾病。尤其是在手術方面,有著相當高的水準。書中有120種手術器械,有摘除白內障、摘除疝氣、治療膀胱結石、剖腹產等手術方法,記載的藥物多達760種。這兩本書在今天仍有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