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介
女巫(拼音:wū)是《漢語通用規範》中的壹類詞(常用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原意是古代能跳舞降靈的人。古代的女巫也行醫,所以女巫也有醫生的意思。巫師、女巫等的現有含義。女巫也被用作姓氏。
2、文字的起源
甲骨文中的“巫”字由兩個工字形構件組成,像古代的量具。據說是古代巫師施法術時所用器具的象形文字,意為強調巧思。古代部落中與神有聯系的巫師用神奇的儀器向神祈福消災。金文中的“巫”字沒有變。
“巫”字在春秋戰國時期變化很大。上下短橫方向左右延伸,中間長橫方向從中間折出。與原來左右短豎方向壹起,改造成了中間豎方向兩側的“”形。
篆書中“工”字的左右兩邊變成了兩個“人”的形狀,這兩個人好像在跳舞,表示女巫用肢體動作請神仙來。所以許慎《說文解字》認為巫“與工同”,這是以《小傳》中的“巫”字為依據的。
甲骨文“弓”上部有丁字柄,下部有類似刀斧的刀刃,可用於切割。所以“女巫”與“工作”無關。隸書和楷書都是從篆書繼承來的,只是改成了兩個人。
有人認為甲骨文中的“巫”字是由兩個“非諾派”交集而成,其含義應該與“非諾派”相近。甲骨文的“非合”,說到“非合”,上下橫線分別代表天地,中間豎線代表天地之間的聯系,整個意思就是與天地之神溝通的人。能與天地溝通的人,在古代不過是女巫。
甲骨文和這兩個“巫”字,正好是“任”兩個字的交集,有連接天地的意思。縱向溝通是天地,橫向溝通是四方。
從“巫”的本義可以看出,只有能與天地溝通的人才能從事這個職業。古代占蔔者,也被稱為巫師,是專門從事占蔔的人。女巫,原本是男女巫師的統稱,後來被稱為女巫,巫師被稱為“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