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先秦時期詩歌和散文的成就

先秦時期詩歌和散文的成就

第三章是先秦敘事散文。

第壹節是散文的萌芽

1.殷墟甲骨文可以說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它用動物的骨骼在龜甲上簡要地記錄了殷商時期的蔔辭,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記詞記註文字,也是書面文學的萌芽。

《尚書》是我國第壹部散文集,是壹部古代歷史文獻集。《左傳》和其他引自《尚書》的語錄分別稱為、、尚書、,戰國時總稱為蜀,漢人改稱《尚書》,意為“上古帝王之書”(《論說篇》)。《尚書》的真偽、聚散極其復雜曲折。根據漢人的傳說,先秦時期有65,438+000本書,其中《夏宇書》20本,《尚書》40本,《周樹》40本,每本書都有壹個由孔子整理的有序書名。《史記·孔子世家》也談到了孔子對該書的修改。但現代學者大多認為《尚書》成書於戰國時期。秦始皇焚書之後,書就殘缺不全了。今書序引自《史記》,約出自戰國儒生之手。漢初《尚書》有二十九篇,由秦大夫傳世,漢代隸書抄錄,稱為《尚書》。西漢初年,相傳魯公王拆除了孔子舊居的壹段城墻,發現了另壹部史書,是用秦以前六國時期的字體書寫的,所以稱為古書,比現代的史書多了16。孔安國看完後,贈送給皇室。因為沒有列為學者,《中國古代文學史》未能出版。東晉元初,史曾獻上《古書》和《孔安國傳》偽本。這部古文史比這部多25篇,從這部多分出5篇。當時這段文字中的《秦時》失傳,於是偽古文結合了這壹段58條。唐太宗在位時,孔英達撰寫了《尚書正義》,這是壹部古今文字真偽混雜的著作。南宋朱後,其真偽有所懷疑。明代梅李著《尚書》考證,清代顏若渠著《尚書疏證》等。,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尚書傳》才證明是偽造的。

《尚書》記載的是虞、夏、商、周時期的文獻,如典、墨、訓、專利、誓、命等。其中,壹些禹、夏、商時期的文獻是根據傳聞寫成的,並不可靠。自漢代以來,《尚書》壹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哲學的經典。它不僅是帝王的教科書,也是貴族子弟和士大夫必須遵循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影響很大。

就文學而言,《尚書》是中國古代散文形成的標誌。據《左傳》等書記載,在《尚書》之前,有三墳、五經、八類、九丘,但這些書都沒有流傳下來,《漢授藝術》和《文學》的記載已經消失。先秦散文應該從《尚書》開始。書中的文章在結構上逐漸完備,有了壹定的層次,在生活的設計上也註意到了用功夫。後來春秋戰國時期散文的繁榮,是對它的繼承和發展。秦漢以後,各個朝代的詔令、詔令、成文章都明顯受到它的影響。劉勰的《文心雕龍》在論及趙策、錢乙、張彪、齊琦、辯論和秘書的風格時,也追溯到了《尚書》。《尚書》中有些篇章具有壹定的文采和情態。比如盤庚(3篇)就是盤庚動員臣民移陰的座右銘。其語氣堅定果斷,可見潘庚的眼光。比喻:用“烈火在原地燒,不能上妳”的比喻來煽動群眾“浮話”,用“坐了船就富了臭了”的比喻來坐看國家衰落,更形象。在語言方面,《尚書》被後人認為是“歪歪扭扭”(韓愈《學解》),在古代很難讀懂,但其實歷代散文家都從中吸取了壹些教訓。

歷來註釋和研究《尚書》的著作很多,包括唐代孔的《尚書正義》、宋代蔡慎的《藏書傳》和清代的《尚書今文註》。宋代浙東道茶鹽司印《尚書正義》二十卷,現藏北京圖書館。摯友曾允幹的《尚書正讀》和牟婷的《文同尚書》也可供我們參考。

《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編年史。《春秋》出現於春秋末期、戰國初期,是由魯國史家整理修訂的魯國編年史。它主要記載了魯的歷史事件,同時也涵蓋了周王室和其他諸侯。孟子和司馬遷都說是孔子寫的,但《左公二年》記載晉國韓大夫聘魯,“書讀太師,見伊象、魯春秋”。這裏的《呂春秋》應該就是今天的《春秋》原著。這壹年是公元前540年,孔子才十幾歲。也許孔子對《春秋》進行了刪改,《春秋》的原作者可能是魯之後的壹位史家。屬於紀事報。

《春秋》的主要內容是記錄從魯寅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65438+公元前0年)發生在魯國、王朝和其他諸侯之間的重大事件,包括重要的國家節日、聯盟會議、君主繼承和葬禮、諸侯之間的交流和互訪,以及大量關於軍事行動的記錄。

《春秋》編年史基本上是以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人發生了什麽事的格式來寫的。記錄是概述的,但它是清楚和簡明的。如殷公元:“夏五月,鄭伯可在燕。”按自然事件順序敘述,全書約16500字。

春秋筆法:由於孔子與《春秋》關系密切,壹般認為《春秋》采善拒惡(《史記·太史公列傳》)表明了孔子的政治觀點,即反對兼並諸侯、篡權犯罪。其實,這也是魯史學家的思想主張。孔子不可能把《春秋》所有的註釋都修改壹遍。他只是覺得:“我要承載空洞的文字,不如以深刻清晰的方式去看。”(同上)這種“見而行之”或“言而有信”的寫法,就是春秋筆法。朱:“直書,善惡。”(朱彜尊《景宜考》引朱)

第二節《左傳》

壹、《左傳》的作者

《左傳》作者眾說紛紜,最靠譜的是魯的左丘明。孔安國註《論語》曰:“左丘明,魯太師也。”魯國的歷史學家很可能在後半生遭遇某種不幸,於是雙目失明,成了歷史學家。司馬遷《太史公序》說:“左丘是瞎子,有官話。”劉告訴別錄:“左丘明教過曾參。”(孔英達《杜預春秋序》曾宣稱沈是孔子的弟子曾參之子,據此左丘明應是孔子的晚輩。但孔子對左丘明十分敬重,視其為誌同道合之人。《論語·公冶長》:“妙言,妙言,足敬,左丘明恥,丘也恥;若藏怨與人交朋友,左丘明恥,秋恥。”這是左丘明寫《左氏春秋》成功的主觀條件。另外,左丘明具備寫史書的客觀條件。他的國家魯,原是周公之子伯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鄉之稱,周朝文獻保存較為完好。杜金預言,他“作為壹個國家的歷史,他必須廣泛地記住它,並準備它。”為了開闊自己的知識面,他隨孔子去東周看相關史料。回到山東後,他以孔子修訂的《春秋》為綱,仿照其體例,撰寫了《左氏春秋》這部精心準備的史書。

二、《春秋》與《左傳》的關系

班固認為《左氏春秋》和《公羊傳》、《谷亮傳》壹樣,都是為了解釋《春秋》而寫的,所以稱《左氏春秋左傳》,即所謂的《春秋三傳》。《公羊傳》和《谷亮傳》以問答的形式壹層壹層地解釋經文的“微妙含義”。雖然用詞精挑細選,表達方式精心排演,但由於只強調訓詁,從未被歷史學家和文學研究者所重視。

關於《左氏春秋》是否為壹部經學著作,歷來眾說紛紜。我們認為,《左氏春秋》不是壹部訓詁著作,而是壹部自成體系的史學著作。原因是:

1,如果是解讀經典,那肯定是處處結合。經典裏沒有的,不能隨意添加。但《左傳》既有經典,又有經典。比如《文公十八年》中,經書有九件事,其中兩件是《秦伯駕崩傳》和《紀父如齊》中沒有的。《列傳》中記載了八件事,其中兩件是“齊龔毅報復父子”和“宋文公襲武氏”,這兩件事是經文中沒有的。可見《左氏春秋》自有其內容。

2.《春秋》中的記載是以魯為基礎的。《左氏春秋》雖稱魯為“我”,但最多的是晉、楚,其次是魯,齊、鄭、宋、魏、秦等國也有自己的記載。可見《春秋》主要是以魯的《春秋》為藍本,而《左氏春秋》則是參考了晉的《程》和楚的《渾》。同時借鑒了古代和當時的各種歷史記載和傳說,通過刪繁就簡的方式進行編纂。它有自己的編譯原則。

3.《春秋》不到17000字,記載僅限於春秋242年的歷史事件。《左氏春秋》65,438+080,273字,經常通過對話展示很多歷史遺跡,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保存了那個歷史時期的壹些史料。二十七年下到魯哀公,比春秋下限多了13年。有自己的寫作風格。

4.《春秋》涵蓋政治軍事大事,《左春秋》則擴大了記載範圍,反映了整個社會。對於春秋以來的變化,左《春秋》中所透露出的思想感情也與《春秋》有所不同。《春秋》崇尚周禮,反對“犯上作亂”;《左氏春秋》有時對《春秋》所譴責的人和事表示同情。比如魯二年,《春秋》書說:“殺其君”,而《左氏春秋》寫的是“非君”。《左氏春秋》有自己的思想立場。

左的《春秋》不是為了解經而寫的,說它與《春秋》無關當然是不恰當的。可以說,沒有《春秋》,就沒有《左氏春秋》。左《春秋》采用《春秋》編年體例,壹般以《春秋》年譜為綱,以《春秋》所列魯君順序來建構自己的框架。但《左氏春秋》的價值在於他在繼承基礎上的偉大創造。

三、《左傳》的文學成就

1.作為壹部編年史,《左傳》的敘事藝術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金範寧《谷亮傳集序》說:“《左傳》華麗而豐富”,其“華麗而豐富”的特點如下:

《左傳》生動地展現了春秋時期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作者不僅記錄了各國君主的演變,統治者的權力尋求和奪權,政治家官階的興衰,貴族之間的世仇和爭鬥,諸侯國之間的欺詐和掠奪,廣闊戰場上千軍萬馬的廝殺,黑暗角落裏幾個人的陰謀和策劃,各種矛盾,大大小小的動蕩,各種變化。而且作者收集了大量的歷史傳說、民間故事,甚至風俗、童謠。這些資料經過精心組織和整理,極大地豐富了《左氏春秋》的內容。

左的《春秋》是用各種文字和口頭材料編纂而成的。按照現代編年史的標準,是雜七雜八的,說明歷史科學還處於初級階段。然而,正是這壹特點體現了中國史傳文學的特點。《左氏春秋》的作者善於對紛繁復雜的材料進行選擇和剪裁。書中的歷史,前略後詳,後略比相公和召公還要詳細。兩人在位***63年,不到全書的三分之壹,但篇幅將近全書的壹半。就各國執政者而言,也各有側重。晉國最為詳細,占全書四分之壹。《晉國之事》突出重點,詳細記錄了晉文公霸權的興衰。在記錄相對較短的國家,筆墨使用並不均衡。如鄭的詞約15000字,多集中在和子產。而且物業互相掌權的事實占了很大篇幅。凡是能生動反映國家治亂、興亡、生動表現社會各種代表人物特點的,都是“無”,否則就是“棄丘山”。《左氏春秋》有自己詳細的標準,深刻、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左《春秋》不滿足於《春秋》的歷史筆法,對歷史事件作簡單的陳述。它想展現那個動蕩的歷史時代的全過程,以及各個歷史人物在各種事件中的各種表現。它摒棄了褒貶不壹的“春秋筆法”,創造了壹種在生動敘述歷史事件的基礎上,展現各種人物形象和心態,表達作者觀點和立場的方法。

作者非常重視對事件的完整把握,有時會對事件的發生、發展、結局進行集中敘述,突破了年代體的界限,使事件的敘述具有了筆記本結尾的因素。這也使得人物的刻畫具有了傳記的意義。

《左氏春秋》的敘事往往十分註重對事件的過程和因果關系的完整描述,尤其是對戰爭的敘事。《左氏春秋》中的戰爭描寫充分體現了《左傳》的敘事特點。《左氏春秋》記載了數百次戰爭,包括城濮、、太、冀、鄢陵之戰。人們總是贊不絕口。戰爭的醞釀和起因,戰前的軍事和外交策略,兵馬的部署,戰時的激烈戰鬥,戰局的變化,雙方。如公三十二年的《齊子自告秦》,通過堅叔反對離軍遠攻,介紹了堯治之戰前秦、鄭、金的形勢和動態,通過堅叔哭師的細節,預言了註定的結局。

在對戰爭的描寫中,戰爭本身的過程往往寫得很簡單,但卻是“疏而不漏,儉而不缺。”作者往往選擇決定戰爭進程的關鍵人物進行重點描寫,以展現戰爭的進程。這些人物在戰場上的壹言壹行,往往被用來反映千軍萬馬在激戰中的心態和姿態。比如成功二年的《嵇之戰》:

Xi·柯中箭受傷,流血窒息,他不停地打鼓,說:“我有病!”張厚說:“從壹開始,箭就穿透了我的手和胳膊肘,其余的都折起來保護我。我怎麽敢說壞話?”。我兒子忍受著!”他緩緩說道,“從壹開始,如果有危險,我就會下車推車。妳知道嗎?但是孩子生病了!”張厚說,“老師的眼睛和耳朵都在我的旗幟上,我會進退。這個車是壹個人的廟,可以集東西。如果帶病如何戰勝君主?如果妳有武器,妳會死;我兒子會在我死前鼓勵我!“左邊綁,右邊綁,擊鼓。馬懿欲罷不能,於是借鑒。琦君被徹底打敗了。

金兵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歷歷在目。

2.《左氏春秋》中記載的話,主要是行人的回應和醫生的話,包括送往他國接受特殊待遇的話和對君主說的話。這些行人和醫生,靠著非常精妙的文字,說服了對方,推銷了自己的觀點,委婉有力。劉知幾《世通神作》:“尋左氏言令於醫,答行於行人,其文筆優美,語言豐富深奧,古之曲折,今之可復。”行人言辭委婉,謙遜,慷慨激昂,彰顯個性。

《左氏春秋》中的敘事語言文字內容豐富,寓意深刻。如十六年,記載晉軍被楚擊敗,戰敗。作者寫道:“中軍和下軍爭的是壹條船,船上的手指可以指。”可想而知,金軍倉皇而逃。作者還記得,入冬後楚軍的士兵都凍僵了。“王巡三軍,愛撫勉勵,三軍皆如鐐銬。”幾句同情就像穿上棉衣壹樣溫暖,比喻恰如其分。

《左氏春秋》敘事能顯其高明之處,虛而實,以事為形,事愈繁,字愈縱橫,聲調以情為主,文風以蕭為準。有時候筆法出人意料,寫淫穢的東西幹凈,寫復雜的東西簡單,寫緊張的東西自由。多變又有趣。劉知幾《史通》:“蓋敘事者,有直紀者,唯讀其行者,以言知之者,以偽贊見己者,四也。”

《左春秋》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合理的虛構。作者收集的文字記載、歷史傳說、民間故事、神話,不過是壹堆“素材”。作者的想象和虛構不僅彌補了素材中普遍缺乏的細節,還創造了壹些必要的情節和人物語言。它像粘合劑壹樣,把所有的材料粘在壹起,形成壹個有血有肉的整體。想象和虛構壹直是《左傳》創作中重要的藝術思維形式。如《Xi公二十四年》中,介之推與母親的對話,純屬作者臆想虛構。想象和虛構的運用,作者對舊史料的修改和對傳說、軼事的廣泛吸收,使《左傳》的寫法更有章法,敘述文字更誇張,所以很多人從歷史的角度對它進行了批判。王充《論衡》:“這與孔子的沈默和怪力的困惑大相徑庭。"範寧《谷亮傳》引曰:"左之華麗富貴,其失也虛妄。"韓愈對學問的解釋:《春秋》嚴謹,《左》浮誇。“從史學求真、留白無照的原則來看,《左傳》並不是對歷史事件的嚴格記載,但從史傳文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左傳》藝術創作的重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