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伏羲畫卦的神話考察

伏羲畫卦的神話考察

《下易凝聚》說:“古人抱家王,仰頭望天,低頭望地法。觀鳥獸之文化與地之適性,取諸體近,取諸物遠,故其起八卦,以明神明之德,萬物之情。”

在這裏,八卦作為《易經》的基礎,是史前伏羲創造的。這個說法是真是假,過去的易學者紛紛效仿,沒有提出任何質疑。然而到了近代,人們逐漸對此產生了質疑。目前最早的關於《易經》卦的考古資料是商代的卦數。占蔔的數字是壹串數字,有的是三個數字,有的是六個數字,這些數字可以按照奇數為正,偶數為負的原理翻譯成易卦。

例如,“116881”是在下壹次地震中丟失的“易”卦。易卦起源於占蔔。已知的占蔔實例有殷墟出土的幾件,有應用於器皿的,如陶器、石器、鑄銅的陶模等,也有見於甲骨文的,時代不早於殷墟中期,即武邑、文鼎。在陜西等地,商末周初遺存中占蔔的例子大大增加,表明周人可能比殷人更廣泛地使用占蔔,這種占蔔方法也變得更加復雜和成熟。

1929年,顧頡剛把故事寫在《周易》卦中,推斷《周易》卦應該寫於西周初葉。這種說法準確可靠,被學者所信。從這個角度來說,《易》卦不可能是伏羲畫的。伏羲的卦只是壹個傳說,伏羲只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歷史上有沒有這樣的人還是個問題。

然而,“伏羲畫卦”的傳說由來已久。司馬遷曾在《史記·太史公列傳序》中說:“之祖曰:‘伏羲之精厚,是易之八卦’。”可見,至少在秦漢時期,伏羲畫卦的傳說已經盛行。那麽“伏羲畫卦”的傳說是怎麽產生的呢?從伏羲到易經的卦爻辭,包含了怎樣的文化意蘊?本文試圖從神話學的角度對其進行探討。古籍中伏羲名字的寫法有很多種。除了伏羲(莊子的人間生活),還有伏羲(莊子的大宗師)、伏羲(法眼問)、寶羲(壹次下)、伏羲。寫法不壹樣,都是同音字。《尚書·道·後記壹》說:“賦、憂、、戲、言之義皆同。史傳可能會說,牽著牛騎著馬,因為祭祀的數量,因為祭祀的數量而牽著祭祀去填滿廚房,是最可鄙的。據《莊周》等古籍記載,他們都是關註戲劇的,沒有壹個人是固執己見的。而伏羲古還是用了戲,但是牛這個字沒有用戲,怎麽能服,還有禦字?故《世紀》雲:‘後人若惑或憂,則失其誌。’”在這裏,他認為最初的寫法應該是“伏羲”,其他的寫法都是後人改的。?

在中國古代傳說時代的帝王譜系中,伏羲被視為“黃三之首”和“百王之首”,地位十分突出。然而,壹個值得註意的問題是,與黃帝等中華民族的祖先相比,傅在古籍中出現的時間較晚。最早記載伏羲的是戰國中後期的《莊子》,但寫了壹萬多字的《莊子》壹般講寓言。伏羲所說的亦虛亦實,亦神亦人。大多是用名字來設壹個比喻,以形象來說理,不能算是信仰史。《莊子》中關於伏羲的記載有五條,名字的寫法有三種,要麽是伏羲,要麽是付瑤,要麽是伏xi,前後不壹致。身份混淆,或人或神;在古代帝王中,順序不確定,或在禹、舜、黃帝之後,或在他們之前。這說明在莊子時期,伏羲還處於傳說時期,處於創造過程中,是壹個不確定的、未成型的人物。《史記》始於黃帝,並非為伏羲立傳。東漢班固的《韓曙》突破了史書記載的界限,將古代帝王從黃帝推至伏羲。《韓曙法歷記》引用劉歆的《世界經典》說:“祭天者為王,百王之首。首德始於木,故帝為太昊。”在漢代歷史中,首先敘述的是伏羲,其次是炎黃,以伏羲為史料來源。至此,伏羲開始進入正史。晉代皇甫謐的《帝制世紀》寫的是始於黃三,止於漢魏的帝王世系。黃三在伏羲中排名第壹,說伏羲是“天後王”、“寫八卦圖”、“寫書約”、“寫三十六弦”、“作婚禮”、“祭竈”,等等。伏羲被推崇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文化的開創者。在傳世古籍中,伏羲經歷了壹個從無到有,從神到帝,從無序到系統的演變過程。所以伏羲的出現是人們歷史意識不斷豐富的結果。借用顧頡剛的話,伏羲及其豐功偉績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層化”的。

其實伏羲首先是壹個神話人物,是古代神話中的壹個創世神。

鄰居們對伏羲的考證,最權威的是資深學者聞壹多的《伏羲考證》。本文前半部分,聞壹多從傳世文獻中搜集了大量的龍蛇記載,再加上當時發現的漢代畫像的磚石,證明伏羲是龍圖騰。後半部分,西南少數民族收集了近50個洪水後伏羲女媧兄妹結婚的故事和民間信息,註音訓詁證明伏羲就是南方苗族和滿族的始祖神盤古。這篇文章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裏被廣泛引用,成為壹個很難的理論。

董楚平在2002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了《中國古代創世神話》壹文,通過對長沙彈藥庫的壹本戰國楚帛的解讀,為聞壹多的論點提供了新的證據。長沙子彈圖書館楚帛書出土於1942。根據1973號墓葬發掘報告,墓葬年代為戰國中晚期。《楚帛書》第壹章是壹個完整的創世神話文本,董楚萍對它的解釋大意是:

天地形成前天下大亂的時候,伏羲娶了女媧,伏羲和女媧二神生了四個兒子。這四個兒子後來成了代表四季的四神。四神開天辟地,是因為懂得陰陽之法。禹、齊管理土地,制定歷法,使星辰升降有序,使山陵暢通,使山川海疆間陰陽通氣。當時沒有太陽和月亮,四神輪流代表四點。四神中老大叫青幹,老二叫朱思丹,老三叫白達然,老四叫莫幹。壹千年後,帝君生了日月。從此九州太平,山野太平。四神還建造了天蓬,使其旋轉,並用彩木精華加固。炎帝派朱融奠定四神基礎,三天四極。人拜九天,求平安,不敢藐視神靈。狄俊隨後制定了日月運行規則。後來,* * *龔做了十個幹、閏月,做了壹個比較準確的歷法。壹夜分為雲,早,晝,晚[2]?。

對長沙彈藥庫發現的壹部戰國楚帛書的解讀,給我們以下認識:第壹,它是我們所能見到的先秦時期唯壹完整的創世神話,與近代中國各民族流傳的創世神話相比,保留了更多史前神話的古老痕跡和原始思維的特征;其次,是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關於伏羲的出土文獻記載,證明伏羲傳說存在於戰國中後期;第三,證明伏羲作為創造者的身份。

現代考古發現的大量壁畫、漢墓畫像磚石、洪水後伏羲和女媧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的故事,都是伏羲創世神話的遺存。在漢墓壁畫和畫像中,伏羲和女媧是蛇頭,是連體的。圖中伏羲手持太陽或日晷,女媧手持月亮或月亮矩。捧日月是主宰宇宙的象征,捧規矩是創造的象征。有些伏羲和女媧交媾的畫面還配有四神畫像。比如楚帛A章提到,四神是伏羲和女媧的兒子,是四季的代表,是管理天地的大神。

伏羲,作為宇宙起源和起源的概念。

確定了伏羲是創世神的身份後,接下來的問題是,伏羲是如何成為創世神的??

民族學資料表明,創世神話產生和傳播的主要途徑是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人類進入早期文明後,宗教開始思考宇宙的起源,思考的結果就是創世神話。創世神話所認為的宇宙的起源和形成,也是早期人類哲學要探討的問題。近年來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太乙聖水》展現了壹個系統完整的宇宙生成模式。宇宙的本源是“太壹”,和老子所謂的“道”是壹樣的。

《老子》第二十五章:“物以混生,自然而生。孤獨寂寞,獨立不改,周興不危,可為天下之母。不知其名,字叫道,強於名。”“大”“太”稱為“太乙”,《魯春秋》雲:“亦道者極精,不可名,亦不可形,而可名為太乙。”

宇宙起源於“太壹”,“太壹”本來就是混沌無形的生命力。《淮南子·顏泉訓》:“穴同天地,亂為簡。凡不造者,謂之太壹。”漢高誘註:“太乙,元神是萬物之主。”萬物元神應該是伏羲。《Xi》和《說文》解釋:“者,齊也。”“太壹”是氣,伏羲也是氣,是壹開始的混沌之氣。

“太壹”的形式是“混沌”,宇宙起源於混沌。混沌神話在南方盤古故事中保持完整。《玉蘭》卷二引《三十五歷》:“天地混沌如雞,盤古生於其中,八千歲。天地開,楊青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壹日九變。”“混沌”和“葫蘆”是對立關系,“混沌”相當於“混亂”,在俚語中改成“葫蘆”[3]?。葫蘆的意思是盤古(贊)、盤古、伏羲,所以盤古就是伏羲。聞壹多詳細敘述了“混沌——葫蘆——盤瓠——盤古——伏羲”的轉化演變路徑,並非多余。而楚詩人屈原的《九歌》中有“東皇太壹”,聞壹多將其解讀為伏羲,足以證明伏羲來源於原始神話的宇宙起源和起源觀念,來源於原始哲學觀念。?

伏羲的原型是宇宙最初的、最初的形象和概念。隨著文明的演進,人們對歷史的思考和探索越來越深入,這是對文明事實的根本解釋。對世界起源的探索起初只是壹種觀念,它首先以神話的形式存在。神話思維是人類思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初始階段,它隨著人類思維的發展而消失在哲學和歷史中。人們先問宇宙是怎麽起源的,然後想象壹個創世之神,再把這個創世之神想象成自己的祖先。伏羲形象的出現,就是這樣壹個把神話傳說哲學化、概念化,把這個傳說和概念歷史化的過程。《論易凝聚》說:“易有太極,且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段話可以看作是《周易》的理論綱領,也是《周易》所描述的宇宙生成模型。

《周易》和太壹聖水、老子壹樣,認為宇宙起源於太極,太極就是太壹。孔《英達疏》:“太極是指天地未分之前,元氣已混為壹,即始與初。所以《老子》說“道生壹”。即此太極也。又稱混元分,即有天地。故‘太極生二器’,即‘老子’雲‘二命’。”高峰更明確地將“太極”與“壹”和“太壹”聯系起來:“太極練習者也是宇宙的本體。宇宙的本體在老子裏叫“壹”,在魯的《春秋篇》裏叫“太壹”,在內聚裏叫“太極”“兩器,天地。”“四只大象,四點鐘方向。四季各有象,故稱四象。”[4]

“太極”與“道”、“太壹”有著相同的含義,是原始世界宇宙的本源。論衡論天:“論易者說:‘元氣不分,混沌為壹。《說文》解釋“壹”說:“始於太極,道立於壹。創造壹個世界,把它變成壹切。”列子田瑞:“如果丈夫是有形的,他生來就是無形的,那麽這個世界將是安全的。”?因此,有太容易,太早,太早,和太素。太容易,沒氣;過早,氣之始也;開始是形式的開始;太素是質量的開始。空氣質量不分,故稱渾濁。渾的人說,壹切都是渾的,沒有分開。看不到,聽不到,跟不上,所以很容易。“沒有氣就太容易了,氣的開始太早,形的開始太早,質的開始就是太素。氣、形、質融為壹體而不分離的狀態叫混沌。混沌是元氣,元氣未分的狀態是太極。”《淮南子·天文訓》:“宇宙生機勃勃。“在楚帛書記載的創世神話中,伏羲生於混沌之中。而從聲訓中,我們看到了混沌是葫蘆,“Xi”是“氣”,伏羲是元氣。民間傳說遺跡也說伏羲是從葫蘆中誕生的。

《淮南子·靈修》中所描述的宇宙創造過程,與楚帛書中所描述的頗為相似:“古無天地之時,只有看不見,看不見,無垠,無動於衷,門不明。”爾沈混命,歷日營,洞乎不知其終,淵乎不知其止。故異於陰陽,分於八極,剛柔並濟,萬物皆形。對照楚帛書,“二神”應該是指伏羲和女媧太極生兩器”,是陰陽,伏羲和女媧是陰陽的代表。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它既是陰陽;從神話的角度來說,是伏羲和女媧二神。在漢墓的壁畫和畫像中,伏羲手持太陽或日晷來代表陽。女媧手捧月亮或月亮時刻,代表陰。伏羲和女媧結婚生了四個孩子,才擁有了壹切,這是陰陽轉化為萬物的開始。

“兩儀生四象”。有金木的水火理論,也有東西南北理論。但從創世神話來看,應該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禮記·李雲篇》說:“夫禮必從大壹,分天地,化陰陽,變四時。”太極生兩器,壹陰壹陽,象征為“-”和“”。各儀上下加壹陰壹陽,生出太陰、少陽、少陰、太陽四象。少陽意味著春天,陽氣逐漸增強;少陰即秋,殷琦壹天天長;太陰是冬天的意思,殷琦達到了冬天至日的極端;太陽意味著夏天,而太陽是至日直到夏天的精神。用陰陽的互動轉化來形容季節的變化和循環。

“四象生八卦”,即八種自然物或自然力,即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楚帛書》第壹章說,四神以陰陽參合之法,開天地,造天蓋,使之運轉,故星宿升降有序,山陵無礙,山川海疆間陰陽通氣。從此九州太平,山野太平。《易說卦》雲:“天地定位,山川通風,雷電風薄,水火不和。”八大自然力和諧運行,於是陰陽盛衰,萬物生生不息。對比《楚帛書》和《易銜接》中描述的宇宙生成過程,我們可以看出

伏羲(太壹)-伏羲,女媧(陰和楊二神)-子思(四季)-壹切。

太極-兩器-四象-八卦

這裏太極脫胎於伏羲,兩儀脫胎於伏羲和女媧二神,四象脫胎於伏羲和女媧所生的四神,即四時。《凝聚》對伏羲創世神話中所描述的宇宙生成模式做了較為抽象的概括,兩者的對比詳細展示了從神話到哲學的演變過程。神話是哲學之母。西方哲學家說,任何神話中的神,都只是客觀的或真實的直觀的哲學理論。人類早期的思維形式壹直是視覺和情感的。在維柯的《新科學》中,運用歷史比較法,尋找原始神話在世界各民族由野蠻走向文明過程中的價值,認為神話思維方式是人類思維發展的壹個必然的初始階段。認為這種“詩的玄學”和“詩的智慧”是人類通過感官和想象達到的認知水平。雖然不同於哲學和科學的抽象理性層面,但也是它們的基礎和源泉。

由於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直觀性和整體性,以及語言文字的象形特征,中國早期哲學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神話思維的特點。中國早期哲學的基本範疇和概念,如道、太極、陰陽、五行、易,都是從神話思維的具體形象中抽象出來的。

通過對伏羲創世神話的考察,可以看出伏羲作為壹個歷史人物,其實是不存在的。他首先是人們想象力的產物,這種想象力源於人們對宇宙起源的追求和想象。在神話中,伏羲是壹個開天辟地、化身萬物的造物主形象;進入哲學領域,被概括抽象為宇宙起源和基礎的概念,源於“元氣”和“太壹”,成為《易》中的“太極”。創世神話在《易》中概括為“易有太極,意為生二器,二器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生成模式。

“伏羲畫卦”傳說被現代易學家視為謊言而不被接受。但通過神話學的考察,我們可以從伏羲創世神話中找到原始哲學的神話原型,具體看到從伏羲創世神話到易卦的演變軌跡。在中國早期哲學的進程中,易經處於從神話思維向理論思維、從原始思維向哲學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太極、陰陽、四象、八卦等概念和易經對宇宙生成的壹般認識,都是從神話思維的具體表象中抽象出來的,是對神話世界觀進行抽象和邏輯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