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反對壹個人的現象叫什麽?

1.

心理學是科學嗎?

從我學心理學的那天起,耳邊就經常響起熟悉的聲音。

“聽說學心理學的人心理都有問題。”

“妳不是學心理學的嗎?妳怎麽還為這個生氣?”

“我有心理問題,請給我看看。”

“妳會解夢嗎?我做了壹個多麽大的夢啊。”

時間長了,我就麻木了。

的確,近十年來,心理

反對壹個人的現象叫什麽?

1.

心理學是科學嗎?

從我學心理學的那天起,耳邊就經常響起熟悉的聲音。

“聽說學心理學的人心理都有問題。”

“妳不是學心理學的嗎?妳怎麽還為這個生氣?”

“我有心理問題,請給我看看。”

“妳會解夢嗎?我做了壹個多麽大的夢啊。”

時間長了,我就麻木了。

的確,近十年來,心理

反對壹個人的現象叫什麽?

1.

心理學是科學嗎?

從我學心理學的那天起,耳邊就經常響起熟悉的聲音。

“聽說學心理學的人心理都有問題。”

“妳不是學心理學的嗎?妳怎麽還為這個生氣?”

“我有心理問題,請給我看看。”

“妳會解夢嗎?我做了壹個多麽大的夢啊。”

時間長了,我就麻木了。

的確,近十年來,心理學在中國發展很快。

雖然很多微信官方賬號壹直在積極開設科普心理學和大學的心理學課程,

然而,直到現在,大多數人眼中的心理學——

現在還是這樣

那樣地

甚至這個!

有時候看到別人這麽說,我就很絕望,不知道怎麽解釋,說明普通大眾眼中的心理學離科學心理學還很遠。

正因如此,在很多人眼裏,心理學不是壹門科學。

那就有問題了,

妳對科學了解多少?

什麽是科學?

2.

什麽是科學?

第壹個問題——心理學是科學嗎?

問了身邊很多人,有的回答是,有的回答不是,

包括壹些系統學習過的心理學學生,也有壹部分覺得很難堅定的回答這個問題。

那麽第二個問題來了——什麽是科學?

當我們普通人談論科學時,首先想到的往往是-

科學可以被證明是真的,或者說科學就是真理。

但事實正好相反,

科學之所以成為科學,不是因為它們“正確”,甚至不是因為它們可以被證明,而是因為它們可以被證偽。

長期以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往往來源於我們的“經驗”。很多人認為能通過總結經驗證明我們是對的理論就是真理,也就是“可驗證性”。但是英國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首先,波普爾對“可驗證性”的懷疑來自於他對人類經驗歸納不完全性的警惕。

在實證科學的範圍內,證實和證偽是不對稱的。

具體來說,驗證所需的經驗次數是無限的。

證偽就不壹樣了,壹個虛假的經歷就足以推斷這個結論是假的。

為了證明“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我們需要觀察所有時間和所有空間中天鵝的顏色,但為了證偽這個觀點,我們只需要找到壹只不是白色的天鵝。

其次,波普爾引用學術史上的案例,認為許多巫術或宗教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可以利用大量案例的經驗,從而宣稱自己的結論已經被“證實”,而壹些弗洛伊德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同樣通過隨時修正自己的理論來解釋大量的歷史案例,宣稱自己的理論已經被證明。

這些理論不科學的地方不是不能證明,而是不能證偽。

波普爾說:“我想不出任何人類行為是不能用這兩種理論(精神分析理論)來解釋的。在這些理論的崇拜者看來,這些理論總是適用的,並且總是得到證實,這壹事實構成了支持這些理論的最有力的論據。我開始明白,事實上,這種表面上的強大才是他們的弱點。”

波普爾的猜想與反駁:“...每壹個可以想到的案例都可以用阿德勒的理論或者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解釋。我可以用兩個不同的人類行為的例子來說明這壹點:壹個人為了淹死壹個孩子而把他推進水裏;另壹個人為了救這個孩子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理論可以同樣容易地解釋這兩種情況。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第壹個人是抑郁的(比如他的戀母情結的某個成分),而第二個人則達到了升華。按照阿德勒的說法,第壹個人有自卑感(這可能導致他敢於犯罪的自我證明要求),第二個人也有自卑感(他的要求是他敢於拯救孩子的自我證明)。”

有些理論或命題“永遠正確”卻“毫無意義”。

對此,波普爾在其專著《科學發現的邏輯》中舉了這樣壹組例子:

“明天這裏會不會下雨”不是實證科學的命題,因為“不可能被反駁”。這個論斷雖然肯定沒有錯,但是同樣沒有用。

“明天這裏會下雨”是壹個經驗主義的科學命題,因為我們可能會通過第二天的天氣狀況來證偽這個命題。

我們也可以從實踐中發現,壹些欺騙性的形而上學或理論,是通過模糊的概念和可以隨意擴展或改變的內容來構造可證偽性,從而獲得正當性的。

再比如,星座理論認為,壹個人的性格與其生日所屬的星座有關。但是星座理論中對不同星座的人的性格描述往往是極其寬泛的,可以適用於所有人,就像“明天這裏會不會下雨”,反正是正確的。

在我學心理學之前,我壹直認為我初中就是個“處女座”。後來我把自己和上面的描述對比了壹下,發現是我!後來發現中國的生日分陽歷和陰歷,陽歷對應的是外國的星座,於是又變成了“天秤座”。結果發現自己真的很符合天秤座的各種性格特征。但是,最後我發現我其實是天蠍座的,妳們都知道。所以,現在看各種星座,我最多把它當成壹個“心理遊戲”。當然,我不會刻意去糾正別人對星座的“迷信”,因為作為樂趣,無傷大雅,沒必要去打擾別人的興趣。)

1948年,心理學家伯特倫·福雷(Bertram Forer)曾經為他的學生摘抄了《星座人格理論》中的壹些句子,讓他們評價這些句子是否描述了自己的性格。

結果同壹人格評價與39名不同學生的情況高度壹致(準確率0為最低,5為最高,平均4.3分)。

這些性格描述是這樣的:“有時妳外向、友好、充滿社交性,有時妳內向、謹慎、沈默。”"雖然性格上有些缺陷,但總的來說,妳是可以彌補的.""妳有相當大的潛力尚未開發,還沒有發揮妳的優勢."......

-誰不是這樣?

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人們會對壹些自認為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性格描述給出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非常模糊,具有普適性,從而可以普遍適用於很多人。

事實上,巴納姆效應可以解釋為什麽許多偽科學,如占星術、占蔔術或精神分析測試,會被大眾普遍接受。

總而言之,我們說科學有三個特點:

第壹,系統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

實證主義是指基於觀察的實踐,既不是拍腦袋發明的,也不是誰有權威決定的。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圓”的說法是人們的猜測,而不是通過觀察得出的科學結論。

同時,這種觀察也不能支離破碎。它必須建立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才能收集到足夠的信息,才能解決問題,才能從中得出結論,這就叫系統性。

第二,科研成果應該產生公共的、可檢驗的知識。

這裏的“公共性”指的是向同壹科學主體的提交。壹個科學發現,如果發布在微博裏,就不是科學宣傳。提交給科學實體的目的也是為了“可測試性”,即其他科學家在同樣的條件下也能得到同樣的結果。

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的成就是他的光電效應理論,而不是相對論。主要原因是前者是壹個被證實的理論,諾貝爾委員會壹直認為相對論的支持證據不夠充分。

所以妳會明白,所謂的“超自然體驗”和“心靈感應”是不公開的,如果媒體上某個被稱為心理學家的人說他有了重要發現,如果這些發現沒有發表在重要的貿易期刊上,那是不可信的。

第三,科研中的問題必須是真正可解可證偽的。

什麽叫“真正可解”?

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將“未知”分為“問題”和“懸念”。

問題是可解的,“懸念”只能猜測或爭論。比如人性是善是惡,就是壹個謎。

懸念和問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比如,在古代,我們無法判斷壹個皇帝是不是私生子,這在當時是壹個懸念,但在現代,利用DNA技術,這是壹個很容易解決的問題。

可證偽性,也就是說,這個理論可以被檢驗,被證明是有缺陷的。科學是在不斷提出理論、檢驗和修正的循環中前進的。

比如我們通常所說的迷信,就是為什麽叫迷信,因為人們說不出它有什麽毛病。也就是常說的“信則有,不信則有。”

弗洛伊德的理論不再被認為是科學心理學。在美國心理協會,認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現在不到10%。因為不可證偽。正如榮格所說,弗洛伊德像孩子壹樣引導病人認識自己,但他並不負責為病人尋找出路。

但是因為弗洛伊德的名聲太大了,誤導了大眾去了解真正的心理學。

當然,我們不能說弗洛伊德的理論是絕對錯誤的,他的“無意識”理論至今仍被科學界普遍接受,但濫用其中的壹些理論和概念肯定是錯誤的!)

同樣的,那些“心靈雞湯”“小故事大道理”也與科學無關。比如小我和小我的關系可以這麽說:“妳不掃壹屋,怎麽掃天下?”也可以說是“君子胸懷大誌,不計較細節。”無論妳說什麽都是對的。如果不能反駁,那就不是科學,或者說不屬於科學。

3.

如何區分科學心理學和偽心理學?

科學總是有壹個最大的敵人,那就是偽科學。

自稱是科學但不遵循科學方法的知識或理論,看起來像科學,卻無法用科學方法檢驗,甚至偽裝成科學騙局。

-偽科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

在當今社會,我們很容易獲得任何知識或信息,但同時也很容易被各種虛假的信息和知識所誤導,其中媒體的傳播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很多人會認為媒體和各種公共信息平臺是“科學”和“權威”的象征,但實際上很多媒體並不具備辨別信息和檢驗知識的能力,很多精心包裝的“偽科學”正是借助這樣的力量而流行起來的。

這裏有兩個簡單的例子-

01

水變油

3月,1984,公交車司機王洪成聲稱他準備了壹種特殊的母液。他把這種母液叫做“洪城基液”,也就是所謂的水基燃料膨化劑。只需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母液,就可以把水變成燃料,比柴油和汽油的能效更高。而且大部分原料都是水,所以幹凈,汙染少。1992年8月14日,《人民日報》第四版贊揚了王洪成。1995,在政協八屆壹次會議上,以賀作秀院士為代表的四位CPPCC科技界委員聯名提交了壹份調查水變油真相的提案。1996,王洪成被拘留審查。1997 11年6月,王洪成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水變油的騙局結束了。

02

酸堿體質理論

“酸堿體質”這個名詞是不是聽起來特別耳熟?其實這並不是什麽新理論,也曾被很多科普文章反駁過,但在國內養生界仍被奉為“科學養生”的壹套經典理論,壹度受到養生愛好者的推崇。“酸堿體質理論大師”羅伯特·楊(Robert young)冒充醫生,建議壹位癌癥患者放棄現代醫學治療方法,采用所謂的“酸堿體質理論”進行治療。導致患者被誤導,病情惡化,被美國加州聖地亞哥當地法院罰款105萬美元。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相信心理學是壹門科學。

這也是因為他們把偽心理學當成心理學,

就像把偽科學當科學壹樣。

什麽是偽心理學?

偽心理學是指那些看起來像心理學,但沒有事實依據的體系。

與真正的心理學家不同,偽心理學家從不進行科學實驗。

手相學、顱相學、神經語言編程、占星術和精神控制都是偽心理學。

比如,顱相學在流行、信徒眾多的時候(19世紀初)被算作“科學”,但經過科學的假設和檢驗,完全被證明是壹派胡言。

顱相學是根據頭骨的形狀可以確定人的心理和特征的假說。比如負責“記憶”的區域越突出,這個人的記憶力就越好。顱相學被認為是偽科學。

偽心理學今天仍然非常流行,

壹個是很多人沒有分辨科學心理學和偽心理學的能力,看似真實實則騙人。

另壹個也離不開“偽心理學”“偽心理學家”的包裝。

其中最常見的還是媒體包裝,以及誤導性的網絡信息,就像很多人不知道百度百科等名人介紹,其實個人可以自由編輯。

所以這是重點

作為普通人,如何才能輕松辨別生活中遇到的心理的真偽?

第壹個標準是案件沒有價值。這個很好理解。發生在壹個人身上的事,沒有推廣價值,沒有可復制性。

為什麽案子不值錢?因為某種方法對壹個人有用,起作用的因素很多,沒有對比,沒有其他幹擾,所以完全不靠譜。

醫學上有壹種“安慰劑效應”。在醫學實驗中,如果醫生對病人說,我在給妳開治療某種疾病的特效藥,但實際上,它只是壹種普通的維生素。但還是會有壹些實驗者,服藥後病情會有所緩解。這是安慰劑的作用,不是藥物。

所以當有人說他用了什麽方法或者吃了什麽藥治好了病,是藥還是安慰劑,或者其他因素,是完全無法判斷的。

既然案件不可信,為什麽有人在電視上看到有人描述自己的治療過程後就相信了?這是因為這些案例太生動了。

喜歡聽故事是人的天性,比如壹個講座。人們經常記住生動的例子,而不是枯燥的理論。

大腦記憶會給生動的案例更多的權重,人們會更容易相信這些例子。

所以不要相信完全靠生動案例來做宣傳的心理學。

第二個標準是:區分相關性和因果性。兩個變量之間有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兩者之間壹定有因果關系。

例如,數據顯示,電線桿多的地方,車禍發生率高。電線桿和車禍這兩個變量在這裏是有聯系的,不是因果關系,也不是說電線桿的數量導致車禍多。

它們由第三個變量聯系在壹起,即經濟發展程度。經濟發展程度高,電線桿多,汽車也多,所以電線桿數量和車禍數量有相關性。

我們在遇到心理學的時候,壹定要分清兩個變量之間是有關聯還是有因果關系。

第三個標準是:隨機對照實驗。

《時代》雜誌說:“隨機對照試驗是現代科學最偉大的發明之壹。”在做實驗的過程中,設置了兩組受試者,其中壹組作為實驗組,測試壹種新藥。另壹組作為對照組,不用藥。這將排除其他幹擾。

以前人們相信迷信可以治病是因為沒有對照實驗,這也是壹些偽科學無法證偽的原因。

以上三個標準,案例有無價值,相關性和因果性的區分,以及隨機對照實驗,讓我們知道了偽心理學為什麽不科學。但是我們也需要知道為什麽科學心理學是科學的。

以下三個原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科學心理學。

第壹原理:結論是壹個概率。

心理學研究的結論和其他學科壹樣,是概率性的。也就是說,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發生壹個結論,而不是任何情況下。

眾所周知,吸煙有害健康。但是,如果妳試圖說服壹個老煙民戒煙,即使有醫學統計數據,他也可能不在乎。他會舉幾個偉人抽煙長壽的例子來反駁妳。

但是例外不會使法律無效。據研究,活到85歲的人只有5%是吸煙者,95%是不吸煙者。

“吸煙會導致肺癌”的科學結論,準確地說應該是醫學可以告訴我們,吸煙者比同類非吸煙群體的人更容易死於肺癌。但不會說誰會死,什麽時候死。這個關系是概率,並不適用於所有情況。

結論是壹個概率原理,其實是案件的另壹面。不能壹概而論,也不應該把結論絕對化。

第二個原則是:漸進整合模式。

在科學理論的發展進步中,是逐步完成的,沒有突然的新突破,也沒有新的實驗可以定型。所有的科學都是在無數實驗和無數結論的基礎上不斷進步的。這就是所謂的“漸進整合模式”。

新的發現與之前的理論壹致。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壹樣,牛頓定理仍然是壹門科學。

所以,當妳在媒體上看到所謂的“前所未有的新理論”、“來自某國的最新技術”時,就要警惕了。這不符合新理論逐漸融合的原則,很可能是偽心理學的騙局。

第三個原則是,從理論到現實需要有壹個過程。

科研有兩種,壹種是成果可以直接應用,壹種是離現實需要壹段時間的基礎研究。很多心理學研究都屬於後者。

很多人對心理學還需要做實驗感到不解。他們認為實驗室裏的研究與生活無關。其實這真的是壹個誤區。

比如法國神經學家Bullokar發現左額回的病變引起運動性失語,引發了人們對左右腦的研究,發現左右腦是獨立工作的。這壹發現使得治療早期癲癇患者成為可能。

布洛克爾的發現是通過在實驗室解剖遺骸而獲得的。

同樣,在動物身上做的壹些實驗,比如巴甫洛夫和狗的條件反射實驗,可以用來解決人類社會的各種問題,比如自閉癥兒童的治療,酒精中毒和肥胖癥的治療,焦慮癥的治療。

所以,正確理解科學心理學,需要正確理解心理學也需要實驗室的實驗。壹些基礎研究暫時不能用於現實生活,不代表就不是心理學。從理論到應用有壹個過程。

最後

有壹點要特別註意:

在現代,壹些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也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這就決定了研究者不能像物理學家或化學家那樣,在實驗室中嚴格控制變量,用現代經典實驗範式來研究他們需要研究的對象。

但也正因為人類許多社會和精神領域的復雜性,這些領域的各種命題理論並不像波普爾想象的那樣容易被證偽。

比如歷史命題在物理學上不可能實現“可重復實驗”,精神分析所關心的個人成長和人格形成的心理學問題。由於倫理道德等各種因素,也無法將各種混合因素與外界完全隔絕,做單變量研究。近代以來的自然科學方法,不能輕易照搬到人類精神和社會的所有領域。

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知道,

科學可能不會告訴我們什麽是真相,但它會提醒我們什麽可能是幻覺!

最近的概述

審查人:李桐華

值班編輯:萬鑫

資料來源:心理學講師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