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習俗:掛鐘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江淮壹帶,家家掛鐘驅邪。
唐開元皇帝從歷山回宮,瘧疾肆虐。他夢見壹大壹小兩個拖油瓶穿著紅色的無襠褲,光著腳,在偷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繞著寺廟跑。大鬼穿著藍色的長袍,戴著藍色的帽子,光著腳。抓住小鬼,挖出他的眼睛,吞下壹個。明太祖賀文,大鬼奏天,臣姓鐘馗,即願為陛下驅邪。皇帝醒來後,瘧疾痊愈,於是做了畫家吳道子。我根據夢裏看到的,畫了壹個鐘馗捉鬼的形象,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節的時候貼出來,以驅邪。
掛艾葉菖蒲:在大廳懸掛艾葉,剪成艾力虎的形狀或剪成老虎的絲帶,貼上艾葉,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榻上,有驅鬼的神奇功效。在端陽節,家家戶戶都用菖蒲、艾葉、石榴花、大蒜、龍船花做成人形,叫做艾人。吃菖蒲可以長生不老,可以長生不老。漢武帝想當師傅,有壹次吃了兩年菖蒲。
賽龍舟:當時楚人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所以很多人劃著船去救他們,這就是賽龍舟的由來,然後每年5月5日劃龍舟來紀念。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臺灣省開始有幽州賽是在清乾隆二十九年,時任臺灣省知府的蔣在臺南市鶴溪半月池舉辦的壹場友誼賽。目前臺灣省每年5月5日舉行賽船,香港有賽船。最近英國人也效仿我國,組織了鬼隊舉行比賽。
據近代著名愛國學者聞壹多《端午考》記載:“端午節原是吳越人舉行的圖騰節日,賽龍舟是壹種半宗教儀式。半娛樂性節目。”
四五千年前,生活在原始圖騰社會的水部落的人們受到蛇、蟲、病、洪水的威脅。為了抵禦這些自然災害,他們崇拜想象中的強大的龍作為他們的祖先和保護神(圖騰),並將船建成龍的形狀並繪有龍的圖案,每年端午節舉行比賽。為了表示對龍的尊重,也表示自己是龍的傳人,龍的傳人。
吃粽子:五月五日,荊楚的人們煮糯米或蒸粽子餅,扔到河裏,作為對屈原的祭品,所以他們把糯米扔在竹筒裏,怕被魚吃掉。後來,他們逐漸用粽子葉包裹的大米代替了竹筒。
喝雄黃酒:雄黃是壹種礦物質,含有三氧化二砷,與酒混合飲用。也就是用驅蟲解毒五毒的雄黃酒塗抹在孩子的頭部和額頭。耳朵,鼻子,手,腳和心臟。又灑墻問,以毒攻法。民間流傳的《白蛇傳》故事,就是用雄黃酒治好蛇的毒,現在白蛇原形畢露。這種學習在長江流域的人們中非常流行。
遊蕩百病:是貴州盛行的端午節習俗。男女老少去野外玩,穿新衣服。中午1點左右,路上、山上、樹上擠滿了人,捧著花花草草,其樂融融。晚上回家煮花草洗澡。老人們稱之為“百病遊”、“百病洗”。百病不出門遊,百病不洗的人,壹年四季都不會走運。
佩戴香囊:端午期間兒童佩戴香囊,不僅有辟邪驅疫的意思,正面還有點綴的樣式。朱砂藏在香囊裏。雄黃。香藥,用綢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弦紮成壹條繩,做出壹系列不同的形狀,各種精致,琳瑯滿目。
================================
“七夕”的由來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人的情人節,有些人稱之為七夕節或女兒節,這是女兒家最重要的壹天。七月初七之所以叫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會遇到天河,女兒家晚上會用瓜果祭天,向女神乞巧。
除了求織女的手藝,還求婚姻中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夜晚,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對著星星祈禱婚姻幸福。
說到七夕,就不得不提民間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七夕,他們壹年見壹次面,被深情的孩子們視為愛的象征。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每到七夕之夜,很多戀人都會對著繁星滿天的夜空祈禱愛情永恒。
牛郎織女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最廣為人知的是,相傳牛郎父母早逝,經常被大姑虐待,只有壹頭老牛陪伴。有壹天,老牛給他壹個計劃,要娶織女為妻。那壹天,美麗的仙女們確實在銀河中沐浴,在水中嬉戲。然後藏在蘆葦裏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搶走了織女的衣服。驚慌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服飛走了,只留下織女。在牛郎的要求下,織女同意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兩人相親相愛,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織女也給牛郎生了壹兒壹女。後來,老牛快死的時候,她告訴牛郎把它的皮留下,在它有困難的時候穿上求援。老牛死後,夫妻倆依依不舍地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當織女和牛郎的婚事被玉皇大帝和天王母知道後,勃然大怒,命令諸神把織女接回去。牛郎不在時,眾神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沒看到織女,趕緊穿上牛皮,帶著兩個孩子追。眼看就要追上,太後急了,扯下頭上的金釵,劃向銀河。曾經淺淺的銀河突然變成了洶湧的大海,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隔著河含淚相視,永永遠遠,玉帝和太後也抵擋不住他們真摯的感情,允許他們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會壹次。相傳每年七月七日,人間的喜鳥都會飛到天上,為銀河中的牛郎織女相會。此外,在七夕的夜深人靜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水果架下聽到天上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當然,這只是傳說。乞巧儀式源於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結合每年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的說法,成為我們今天七夕七巧片的民間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