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是潮汕地區的傳統民俗,是壹種對神靈的祭祀活動。歷史悠久,祭祀對象眾多,影響廣泛。由於幾千年的民間崇拜和神化,以及歷代統治者的喧囂和使用,領主的崇拜和他的所在(領主的宮殿)都蒙上了壹層神秘的面紗。
說起潮汕人的“拜師”,見識太大了。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主人”可以崇拜。範圍之廣,涉及神仙之多,超乎常人想象。正月十五在家祭拜的除了地主,壹年中還有天意(玉帝)、佛(如來佛)、觀音、土地公公、財神、月母。
與拜佛等宗教活動相比,“拜師”更具有地方性和靈活性。“拜師”的活動時間以農歷為準。農歷每月的第壹天和第十五天是固定的祭祀時間。這兩天壹般都在家裏舉行,形式比較簡單。主要是祭祀地主和神靈,擺放香爐、燭臺和供品,燒香祈福,然後燒紙。此外,還有各種其他的神的誕生日,形式上是隆重而莊嚴的。
例如,在神的生日和土地的生日,尤其是在正月,“拜師”不僅活躍,而且規模大。家裏有祭祀,還要去“主殿”祭祀。我們也應該註意供品。有三種動物:豬、雞和魚。有特色潮汕小吃,發絲、乒乓球、水蜜桃,各種新鮮水果,必備紅燒鵝。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盛大的“迎老人”活動。寺廟應該提供特大香火,邀請歌仔戲表演,有儀仗隊遊行,燃放鞭炮和煙花。
“拜師”除了燒香燒紙,還有“要杯”的形式。拿兩個用竹頭或木頭做的杯子,祈禱,落地。如果兩片都是反面,就是“笑杯”;如果兩邊都是正的,就是“穩杯”,不吉利;如果壹個是對的,壹個是錯的,那就是“聖杯”,這是個好兆頭,預示著祈禱的內容可以實現。這種形式也用於與諸神對話,聖杯意味著諸神同意妳的請求,反之亦然。
對神靈的崇拜是中國乃至全人類都存在的現象,潮汕人也是如此。比如《東籬誌》(明萬歷年間二年陳)裏說的“粵俗猶貴,廟堂興盛”。潮汕地區有數以千計的大大小小的寺廟。寺廟裏供奉的神包括自然神(天地之母、太陽神、月神、風神、雨神、雷電神、山神、河神、動植物神...),佛教的神仙,道教的神仙,帝王,聖賢,英雄,清官等等。
在農歷正月初壹和十五,可以看到提著籃子的婦女在寺廟之間跑來跑去做禮拜。神仙在潮汕統稱為“老爺”。為什麽潮人那麽執著於神的崇拜,很多神壹起崇拜?應該說有壹定的地理和歷史原因。潮汕地處沿海,也屬於蠻夷之地。自古以來自然災害多,文化發展較晚。原始的宗教思想基礎導致了對上帝的信仰。
壹個思維的概念在人的頭腦中形成。當人遇到自己無法控制的命運時,很容易萌發信神的心態。人們信仰上帝,崇拜上帝,無論是偶像還是自然形象,因為他們認為這對他們有用,有益,他們期望“按要求回應”去崇拜。主要原因有:恐懼心理、保險心理、娛樂心理、偶像崇拜心理等等。
其實很難定位拜神這種東西。可以說是封建迷信,也可以說是信仰。信仰是個好東西,人離不開信仰。人總有壹些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撐,但信多了就成了迷信。今天的潮汕人和世界上其他民族壹樣。
雖然相信世界上沒有神,但拜個神也無妨,至少在精神上得到安慰。正所謂“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潮汕的這種信仰崇拜基本上繼承了漢族人對社會的各種傳統信仰。由於各種祭祀活動,潮汕的神靈增多,寺廟增多,逐漸成為民俗文化中典型而有特色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