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總裁兼總經理費斯尼奧指出,壹個人有兩只耳朵但只有壹張嘴,從生理結構上來說,意味著人要多聽少說。
“費斯諾定理”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廣泛。在人際交往中,掌握主動權的人不壹定是話匣子,最有價值的人不壹定是最能說的人。善於傾聽是壹個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與人交談時適當傾聽是對他人的尊重和禮貌。有時候聽勝過千言萬語。
聽的時候要註意的幾點:
美國管理學家雷保富總結了溝通最重要的八個字。
個人認為,關鍵在於妳和別人交流時,是把對方和自己當成壹個群體,還是當成對立面,甚至是敵人。比如交流的時候經常會表達妳我他...這是本能地將兩個說話者隔離到不同的陣營,會引起人們的防範心理;如果妳,我,他換成我們,我們...然後人們會覺得很不壹樣,妳就變成了壹個* * *利益體,大家壹起為壹個個的目標努力,不會有太多的防範。
不同的角色在與人交流時,表達方式也不同。比如作為培訓師,帶著學生教學,那麽為了和大家進入重點,提高安全的討論氛圍,妳可以在講完某個知識點後說“妳自己把這個說清楚了嗎”來引導大家提問。那麽作為壹個咨詢師,妳就不應該這麽做。如果妳在咨詢客戶的時候說“妳自己把這個說清楚了嗎”,人們會覺得不專業——妳可以在說完之後直接說妳有什麽問題。
“獨壹無二”效應意味著人們習慣於相信和接受他們所說的話。也就是說,人們習慣於對在某些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感到親近和信任。基於這種心理認知,妳要想讓別人喜歡妳,首先要讓別人覺得妳和他在某方面有相同的東西,妳就是其中之壹。
對每個人來說,他都是存在的。
這四個領域就是“約哈裏之窗理論”。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際交往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之間的“自我呈現”程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壹個互動的過程,因為對別人開放的面積大,往往容易獲得對別人同樣的開放面積。壹般來說,盡可能擴大“開放區”,縮小“私密區”,向對方袒露自己的內心,自然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心目中完美的人,完美的人不壹定討人喜歡。
要讓對方更高,妳必須讓自己更低。要讓自己更高,就必須讓對方更低。這就是在人類行為意識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蹺蹺板定律”。競爭的雙方,“妳高我低,或者我高妳低”的現象就是“蹺蹺板效應”。人際交往本質上是壹個社會交換的過程,彼此各取所需,從而達到蹺蹺板的平衡。
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說,幫助別人,盡可能的增加被“利用”的價值,是非常重要的。
在批評心理學中,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贊揚之間,使被批評者能欣然接受批評的現象,稱為“三明治效應”。第壹層是認同、欣賞、肯定;中間層包含建議、批評或不同意見;第三層是信任、鼓勵、支持和希望。這種批評方式不僅會傷害被批評者的自尊心,還會讓他積極接受批評,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
之前只想著先克制再提升。本來後面應該有鼓勵的壹步。先抑後揚的套路太老套了。後面加壹句鼓勵的話,可以讓對方覺得不是在表揚對方是在批評。
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人們總是習慣於在最後期限來臨的時候付諸行動。因為大多數人都有拖延的傾向,當他們在從事壹項活動時,可以拖延到規定的時間或條件不允許他們繼續下去,人們就會急於完成任務,心理學上稱之為“最後通牒效應”。
妳可以想象如果壹項任務沒有設定期限會發生什麽。這就是為什麽許多人總是推遲國旗。設定最後期限只是第壹步。您還應該將任務分解成更小的粒度。例如,妳可以在30分鐘內完成壹項子任務,並為不同的子任務設定不同的截止日期。
酒汙水定律說:壹勺酒倒進壹桶汙水裏得到壹桶汙水;把壹勺汙水倒進壹桶酒裏,妳會得到壹桶汙水。顯然,汙水和酒的比例根本不能決定這桶酒的性質。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汙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最終也會變成汙水。就像墨菲定律壹樣,不要碰運氣。
糖果效應是指不同的人有壹定的自制力,不同的人的心理特征、受教育程度、生活環境有不同的自制力。自制力更強的人往往收獲更多。人們習慣性地認為現在快樂才是最重要的,腳下的路才是最真實的,所以往往為了蠅頭小利不擇手段。但實際上,他們在壹次又壹次的自我滿足中失去了既定的優勢,最後收獲的並不比那些壹開始看似吃虧或失勢的人多。學會延遲滿足,用長線釣大魚。
巴納姆效應主要表現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壹個籠統籠統的性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很空洞,他還是認為這反映了他的個性。為了避免巴納姆效應,我們應該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這也是很多人願意相信占蔔、星座、朋友送的壹些測性格遊戲等的原因。他們應該客觀地看待自己,從各種渠道收集與自己相關的信息,獨立思考,得到更客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