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史學的萌芽——神話傳說和人物的產生。任何國家的史學都可以追溯到神話傳說時代。在文字出現之前,沒有史書記載,人們只能通過口口相傳來追溯歷史事件,於是出現了神話傳說。神話傳說的內容大多不可信,但包含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思想和行為。如果去掉傳說中的神話部分,就可以從中獲得有價值的史料。
由於中國古代的史詩文學並不發達,沒有像印度、希臘那樣形成完整的傳說體系,中國的神話傳說也以零碎的為主。我們可以把中國的神話傳說分為兩類。壹種是改造自然,比如女神補天,神農發明農業,大禹治水,後羿射日,嫦娥奔月,幽冥發明築巢,猿人發明鉆木取水。第二類是部落的事跡,如炎黃、蚩尤、太昊、祖上三代的故事。我們在研究古代史、民族史和文化史時,必須參考這些神話傳說。
目前,中國古代的傳說主要記載在《山海經》、《淮南子》、《詩經》、《楚辭》、《周易》中。其中,《山海經》是記載古代神話傳說最豐富的壹部書。它寫於漢代,但它的許多內容都很古老。是研究古代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的必讀書籍之壹。
人物的出現是史學產生的必要條件。只有人物出現,歷史才能被記錄。中國至少在商代就出現了甲骨文,為古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第壹手資料。甲骨蔔辭的內容本來是用來占蔔的,但能反映盤庚遷都後的農牧業、狩獵戰爭、祖先崇拜、天文歷法、王朝世系、國家制度等,其中以農業、軍事、祭祀為最多。
甲骨文之後,又出現了青銅器銘文。金文是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稱為“鐘鼎文”。商代末期,青銅器銘文開始出現,西周時達到繁盛狀態。金文主要記錄了周代的內外戰爭、諸侯賞賜、貴族紛爭和財產關系。目前著名的青銅器銘文有大禹鼎銘文、銘文、毛公鼎銘文和潘銘文。從這些銘文的內容來看,銘文具有公文性質。在銘文的最後, 經常有“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永保 勇勇勇勇勇勇勇勇勇勇勇勇勇勇勇勇勇勇勇勇勇勇勇
第二,從甲骨文到金文的帶有史料性質的作品的出現,反映了人們的書寫材料在發生變化,也反映了書寫的發展在不斷地正規化、符號化。隨著新書寫工具的出現,甲骨文和金文逐漸被取代。西周晚期,出現了竹簡、帛書等新的文字材料,所以文字記載的篇幅不斷增加,壹些具有文學和歷史性質的著作也開始出現,如《尚書》、《逸周書》、《詩經》。
《尚書》匯集了商周時期的誓約、命令、訓令、誥令等文字。簡單來說就是壹些對話或者語錄。這本書後來成為儒家五經之壹,是科舉考試的必讀經典。但由於戰爭等原因,這本書的原版早已不翼而飛。有《金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個版本,流傳至今的《古文尚書》25篇,都是後人的偽作。《金文尚書》有28篇可能是先秦文獻,但已失傳。2008年,清華大學收藏了大量戰國竹簡,據學者考證,其內容來自《尚書》。《尚書》記載了兩代人的大事,如盤庚遷都、周公東征、建都、立國等。但由於該書強調背單詞而忽略了時間,其敘述的歷史脈絡不夠清晰。
另壹部主要作品是《易》,主要記錄周朝的言行。在古代,人們認為《逸周書》是孔子刪《尚書》後剩下的篇章,是周樹的壹種逃避,因而得名。現在發現《逸周書》的章句主要出現在戰國時期,是漢人改動或增補的。《逸周書》的體裁和體例與《尚書》相似,對研究周代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詩經》是從西周到春秋時期出現的壹部詩歌總集。按其內容可分為格調、雅俗、賦三部分。其中,《大雅》記載了大量有關商周時期的詠史詩,具有壹定的史料價值。如、鞏留、桓、漢武帝等,都歌頌了周初君王克服困難創業的歷程。吳瑕和假樂稱贊太平“統治成康”;《高松》、《江漢》歌頌了“王玄中興”時期的偉大武功;桑柔和趙敏哀嘆周朝的衰落。頌是周代貴族祭祀祖先時期祠堂的歡樂,也是對祖先功績的贊頌,同樣具有史料價值。但《詩經》只是詩,不是史書,所以裏面的註釋很籠統,很誇張,很神化,不能全信。
除上述書籍外,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李周》、《李記》、《周易》、《戰國策》等都是史料性很強的書籍。其中《戰國策》是壹部兵家言論的合集,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壹部歷史書。總的來說,該書記錄修辭,善於布局敘事,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但其中也有不少虛假誇張的成分。1973年,考古人員在長沙馬王堆發現了壹種類似戰國策的帛書,命名為《戰國書簡》,兩本書可供參考閱讀。
三、歷史意識的覺醒和史學的出現據史書記載,至少在春秋初期,中國的正史記載已經出現。春秋時期的國家開始設立專門的官職來記錄自己的歷史。壹般來說,這些史書統稱為《春秋》。墨子曾說,當時有“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古人以春秋為壹年,所以“春秋”有時間記錄的意思。總的來說,《春秋》只記錄時間、地點、事件、人物,很少記錄具體過程,可能是當時書寫困難造成的。
這些記錄歷史的家族成為專門的歷史學家,他們代代相傳。根據《左傳》等文獻的記載,春秋時期的史家已經具備了直書、隱書等基本素養,這也是我國古代史學的基本傳統之壹。比如晉國太史公董虎敢寫“趙盾殺君”,齊國史家寧被殺也不願寫“崔屹殺君”。正是這種求真的精神,使得中國的史學高度可靠。當然,歷史學家的作品也會受到其所處時代和思想局限的影響,我們在閱讀時也需要理智地加以區分。
春秋時期最著名的史書是孔子編纂的《春秋》,它不僅記載了魯的歷史,而且還涉及到其他國家的歷史,因此成為研究春秋時期歷史最重要的史料。孔子按照自己的等級觀念編《春秋》,幾乎每句話都暗含褒貶之意。人們稱之為“春秋筆法”、“魏延大義”,所以難免有壹些思想上的偏見。在《春秋》的基礎上,出現了《左傳》、《楊公傳》、《谷亮傳》等解釋《春秋》的著作,合稱《春秋三傳》。其中《左傳》以編年體為主,對《春秋》中的歷史事件有詳細的補充,故其史料價值最高。
左丘明
除了《春秋》系列,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國語》、《竹書誌》等史書。《國語》是根據不同國家寫的書。嚴格來說,《國語》不是壹部史書,而是從《尚書》發展而來的壹種敘事文體,也是戰國政策的開創者。但《國語》的記載相對嚴謹,長期以來被視為史書。
《竹書紀年》是戰國時期魏國歷史學家撰寫的壹部涵蓋夏商周和晉魏歷史的通史。這本書出土於西晉,後來失傳了。目前為後人偽造,稱為《現代竹書編年史》。另外還有王國維編著的《古竹簡錄集》,雖然欠缺很多,但可信度很高。
總的來說,先秦史學仍處於中國史學的萌芽階段。這壹時期雖然出現了史書,但並沒有真正的歷史批判,而是文史哲混在壹起。但先秦史學作為中國史學的開端,奠定了中國史學的基本傳統。先秦時期形成的壹系列歷史觀念深刻影響了後世的歷史發展,並得到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