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四川省甘孜州甘孜縣在哪裏?

四川省甘孜州甘孜縣在哪裏?

位置:四川省甘孜州甘孜縣

甘孜縣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雅礱江上遊。位於東經99° 08′-100° 25′,北緯31° 24′-32° 54′。“甘孜”是寺廟的名字,意思是潔白美麗的地方。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因弟子霍曲江翁朋措在此創立的第壹座格魯巴寺而得名。上下千年,從古到今,甘孜有“天時”“地利”,山川秀美,英雄輩出,人傑地靈。康定、成都、青海、西藏、甘肅對外相連。作為康北的交通樞紐,歷來商賈雲集,商業繁榮,不愧為康北的經貿中心。甘孜地域遼闊,土地肥沃,牧場無邊,水草豐美,五谷豐登,肥羊在馬莊,被稱為“雪域明珠”。

藏語“甘孜”意為白色、美麗。那裏的自然風光秀麗,葛亮山、巴顏喀拉山、郭拉郎山、沙魯裏山巍峨環繞,雅礱江像壹條綠色的絲帶緩緩流過廣袤肥沃的田野。這裏風景優美,據說是藏區蓮花花生大師授意的24座聖山之壹,還有探險旅遊的好去處神秘的紮日永康山,還有大通馬草原的遼闊田園風光。

甘孜是個傑出的人。千百年來,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的勤勞勇敢的藏族人民,以其驚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書寫了輝煌的歷史,值得整個藏族民族驕傲。甘孜寺、大金寺、德貢布寺、東古寺等43座著名古剎,為甘孜這顆璀璨的明珠增光添彩。完整的藏傳佛教五大教派,獨特的寺廟建築,民間建築,藏畫,手工藝品,古樸的民間舞蹈,文學藝術等。,尤其是舉世聞名的甘孜踢踏舞,為甘孜打下了厚重的文化基礎,堪稱文化之都。

甘孜人才濟濟,群星璀璨。有格薩爾的傳說和古遺跡。在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曾經孕育了噶舉派創始人杜巴、主張在霍爾木茲修建十三座寺廟的法王哲蚌寺昂翁彭措、著名愛國人士阿旺加措、著名宗教愛國人士格達五世,譜寫了總司令與格達五世在甘孜縣“軍民擁軍”的千古頌歌,還誕生了新中國培養的第壹位藏族將軍——楊將軍,誕生了第壹位藏族醫生——格爾木博士

當地習俗和慣例

覺安欽巴,意為“十五祭”,又稱“酥油雕塑”。它是以酥油為原料,以人、花、鳥、獸、樹等人和物為題材的高超手工油彩造型藝術,歷史悠久。據傳說,13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兒文成公主嫁給第32代吐蕃贊普松紮甘波時,藏族人民在文成公主從首都長安帶來的12歲佛像前獻上壹束酥油雕塑,以示敬意。從此,這成了藏族人民的習俗。黃油雕塑早期以蓮花為主,題材比較簡單。後來,這種習俗流傳到各大寺廟,酥油雕塑的題材和工藝有了新的發展,成為藏區各大寺廟特有的高超的油雕藝術。

甘孜縣酥油雕的制作在藏區是獨壹無二的。其制作工藝精美、精巧、逼真、多樣,涉及人物、花卉、佛像、樹木、鳥獸等。,而且它註重每年的內容翻新,形成各種形態的各種故事情節,這在藏區是壹絕。

每年春節前壹個月,制作黃油雕塑的藝人會用各種染料揉捏純酥油,開始制作黃油雕塑。每年的第壹個月的第15天,藝術家們將在寺廟大經堂前的院子裏展示精心制作的黃油雕塑,這是壹年壹度的活動。這些酥油雕塑因其造型生動、表情逼真、圖案新穎、色彩艷麗,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藏戲是藏族人民以歌舞的形式表達文學內容和現實生活的綜合表演形式。它是在藏族宗教儀式、祭祀鬼神、民間歌舞、說唱表演等不同的藝術土壤上形成的。

壹、藏戲的萌芽、雛形、復興和普及過程

據西藏史書記載,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就出現了最早的原始宗教——傻波教。從其內容來看,是壹種萬神信仰。活動主要是通過巫師作為神靈的化身,是溝通人神關系的中間媒介。巫師通過跳舞讓神靈保佑眾生,從而避免災難。這樣,各種祭祀、祈禱、巫術等儀式都向神靈祈禱,巫師自然就成了本博派舉行宗教儀式和占蔔祈禱的舞蹈者。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宗教的發展,進入奴隸制的藏族民間藝術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如與舞蹈相結合的“魯”山歌和崇神默道的傻伯教“巫舞”,不斷發展變化,形成了娛神驅鬼避災的“羌木”。總之,“羌木”是在西藏原始宗教“本博”巫師儀式的基礎上,吸收民間民間民間舞蹈,向慶媚祈福,擊鼓喧嘩而演變而來的宗教舞蹈。

公元8世紀吐蕃王朝的三寶·赤松德贊(公元718-785年)派大臣前往阿富汗,歡迎僧人蓮花生大師進藏弘法。在羊年(公元779年),第壹座藏傳佛教寺廟——散葉寺在山南建成。蓮花生大師到藏後,大力弘揚佛教,極力融合佛教與蠢教,根據佛經故事將佛教教義與蠢波教、巫師祈福儀式、民間舞蹈相結合,改編為藏傳佛教祭祀舞蹈的新形式。這種宗教舞蹈雖然帶有濃厚的佛教儀式色彩,但卻是當時各種思想感情和願望的生動體現,是藏族民間歌舞和民間表演的原始代表形式。《蓮花生傳》中有記載;“翻譯家(蓮花花生)在散葉寺慈氏完成經書翻譯後,長老們手持經書,繞著五子寺走了三周,排好隊,戴上面具,隨著鼓點起舞,點亮翻譯過來的經書。”之後這個儀式就沿襲了下來,形成了現在西藏寺廟裏舉行的所謂“跳神”。藏族史《巴謝》中有記載;“藏族贊巴赤松德修建了散葉寺,蓮花生大師率先運用了壹種軌道樂器中的舞蹈來制服邪惡的靈魂。”這是藏族舞蹈“羌木”的開始。這些舞蹈的形式和內容記錄在由迪思桑吉嘉措寫的藏醫書《亞瑟》中。在廟的落成典禮上,臣民們進行了“卓”、“陸”、“謝”等文藝活動。‘卓’是戴面具的靈感;‘魯’只是唱歌不跳舞;“謝”是唱歌和跳舞。“這時的演員都是和尚,有時還伴有誦經,形成了新的啞劇形式,念佛、祈福。

《薩迦族譜藏史》中記載:“木溝年間(1034),卓迪(今西藏薩迦寺附近)有壹次大廟會。在各種雜技中,有許多巫師,28個戴著面具、拿著武器的女人,其他留著長辮子的女人打著鼓,她們跟著鼓跳舞,真是壹派奇觀。”也就是說,在十壹世紀,以宗教崇拜和舞蹈為主的藝術形式中夾雜著各種雜技,出現了男女共舞的場面,出現了自由女性、巫師等戲劇人物。這進壹步說明“羌姆”已經從單純的宗教儀式發展成為壹種既有魅力又有娛樂性的藝術形式,更接近世俗化。

相傳在14世紀,唐東傑博(1385-1464,後藏區的傳奇人物)是藏戲的改革家和革新者,他將“羌姆”等宗教儀式從寺廟引入民間。唐東傑伯壹心為眾生謀利,決心在雪域河流中修建鐵索橋。為了籌集修建鐵鎖橋的資金,他吸收了當時全國各地的民間藝術表演,邀請了山南某貧困縣的七位歌舞姐妹組成表演隊。其中兩個扮演獵人,兩個扮演王子,兩個扮演仙女,壹個扮演鈸。唐東傑博親自執導節目,設計歌詞,用寺中舞神的舞蹈形式,滲透到佛的本生燈中。七姐妹組成的“賓頓舍巴”是藏戲最早的白面派,它使過去單純的舞蹈“羌姆”逐漸戲劇化,在啞劇情節舞蹈中開始說話、唱歌。隨著表演手段的不斷強化,這種新的藝術表演形式逐漸脫離宗教儀式,形成了藏戲藝術的雛形,這壹改革順應時勢,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從而使改革後的藝術表演形式更加大眾化,徹底實現了藏戲從寺廟到民間的過渡,使其成為藏區世俗化的歌舞藝術。

第五代阿旺·洛絨嘉措建立甘丹坡章(當時的藏區地方政府)。西藏統壹後,拉達克地區的歌舞隊來拉薩祝賀。舞蹈和悠揚的音樂令他著迷,於是他挑選了壹個12、13歲的男孩(小紮巴)到拉達克地區學習歌舞。V 0在北京會見清朝順治皇帝時,經常參加宴會,欣賞樂觀的劇目,受到漢劇藝術和宮廷歌舞的啟發。第五代返回西藏後,在西藏民間戲曲的基礎上,豐富和完善了藏戲的內容和形式,使藏戲成為壹種獨立於宗教活動和各種民間藝術之外的壹套獨特的表演藝術。為了使藏戲表演專業化,V把演員從寺院中分離出來,成為專職藝人,組建了西方歷史上第壹個專業藏戲劇團——覺木隆。同時,藝人使用的歌本由敘事體發展為第壹人稱敘述者,形成了後來看到的表演“劇本”。隨著西藏和山南藏戲表演的發展和普及,全國各地的專業劇團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據藏史記載,當時每年參加嘎夏組織的雪頓節的戲班有12個,從而形成了早期藏戲中的白面和藍面兩大流派。

二、甘孜藏戲的類型和起源

甘孜縣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會說話就能唱歌,會走路就能跳舞”,這是甘孜人能歌善舞的真實寫照。這個縣的藏戲表演很受歡迎。目前,該縣藏戲可分為強木、拉姆姐、謝、夏卓四種,下文簡述。1.強木:就是跳廟的意思。它是宗教意識與民間舞蹈相結合的產物,來源於早期藏族傻波教的祭祀舞蹈。八至九世紀,甘孜各教派羌族由西藏傳入。跳神的時間和頻率取決於各個寺廟的具體情況。地點壹般在寺廟前的廣場。它是壹種有嚴格程序的舞蹈藝術。無論是動作的組合,還是隊形的變化,每個寺廟都有壹定的標準化程序,由專門負責舞蹈訓練的舞者,根據舞入神的指導和自己的言行,代代相傳。樂器主要有鼓、鈸、長號、海螺、法國鐘、嗩吶等。鼓聲是舞蹈中最重要的節奏指示,大致可分為驅邪、祈福、祝福、辟邪、祭祀娛神、與鳥獸共舞。2.協會:也稱為“黑仔”。甘孜縣境內有孔薩謝欽、中薩謝欽、格達謝欽、浪紮謝欽,其中以百裏寺五世創立的格達黑仔尤為著名。起初,這種歌舞是用來祭祀死者,超度靈魂,躲避饑荒的。後來逐漸豐富了內容,在民間流傳開來。表演無伴奏樂器時,跳舞時,男女隊圍成壹圈跳舞,相對而立。男演員擡頭,女演員低頭,沿著弧線,先慢後快,邊唱邊跳。舞步矯健,有“夏卓”的韻味。據說,格達-寫了二十四首詩,並教演員演唱,從而形成了格達黑仔載歌載舞的獨特民間舞蹈。3.夏卓:俗稱“踢踏舞”。甘孜踢踏舞最早是從西藏傳入的壹種舞蹈形式。大約300年前,甘孜寺和大金寺的僧人從西藏日喀則取經。起初,它主要以詩歌的形式贊美上師、父母、地方官員並祈求好運。夏卓傳入甘孜之初,為寺廟所掌握。表演者都是男性,他們通常在每年的秋天表演。後來夏卓進入民間,沒有時間和性別的限制。踢踏舞的數量沒有限制,從壹個人到數百人不等。表演時,舞者身著戲服但不佩腰刀,1串鈴鐺掛在腳上或腰上,增添音響色彩。解放後,踢踏舞繼承和借鑒了業余和專業舞者的舞步,廣泛采用各種舞步的節奏優勢,形成了優美的舞步旋轉、側身騰躍等獨特的技術動作,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甘孜踢踏舞”。甘孜踢踏舞1964應邀來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業余文藝匯演並獲優秀節目獎;1980年參加全國農民業余文藝匯演,獲優秀節目獎;1990,參加省首屆少數民族藝術節獲表演壹等獎;還獲得了國家和縣頒發的多項獎項。4.拉姆姐:即甘孜藏戲。-鐵鼠年(1780)由西藏傳入。當年,甘孜寺的阿巴紮倉加洛勒巴到西藏日喀則的嘎旦寺學習“炯巴”藏戲,帶回了《尕爾》(祭祀舞蹈)的劇本和樂譜並制作了精美生動的面具,次年授予甘孜寺阿巴紮倉藏劇團學習的藏戲藝術大使。-鐵狗年1790),甘孜寺第三代郎紮,重建戲班至巴克珠。-水猴年(1932),日加-接手劇團,演出藏戲《朗薩溫博》。此後,藏戲在甘孜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解放前,每年7月至7月,甘孜寺舉行大型佛事活動後,該寺的澤尼紮倉劇團和阿巴紮倉劇團分別演出藏戲3至7天。

甘孜藏戲為豐富人民文化生活、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甘孜,藏戲是嘉慶節文化活動的必演劇目之壹。甘孜藏戲不僅在縣鄉演出,還多次參加省內外演出:

1986年,甘孜州藏戲參加“歡樂谷的秋天”文藝演出。

1989年,甘孜藏戲受邀參加“中國上海國際舞蹈藝術”演出;

1990年,在甘孜州第二屆文藝匯演暨甘孜州建州40周年慶祝活動中,甘孜藏戲表演隊憑借出色的表演贏得了廣泛好評。

1991 9月,甘孜藏戲參加中國四川國際電視節演出。

1993年8月至10年10月,甘孜藏戲表演隊在北京八達嶺等地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演出。

1994年甘孜藏戲參加四川省第二屆少數民族藝術節演出;

1995年6月至165438+10月,甘孜藏戲在北京、北戴河演出。

1996年6月至10年6月,甘孜藏戲參加大連、自貢藝術節演出。

甘孜藏戲表演隊每次都以其獨特精彩的表演贏得了極高的榮譽,受到了國內外、省、地、兄弟縣嘉賓和觀眾的壹致好評。

大通馬大草原位於甘孜縣西北部,這裏天高雲淡,空氣清新,陽光明媚。放眼望去,遼闊的草原就像藍天下的壹張巨大的綠色地毯。成群的牛羊就像點綴在它們身上的花朵,那種遼闊而悠遠的美令人神往,流連忘返。除了美麗的風景,草原上還有著名的古寺奇觀、神秘的宗教習俗和鮮為人知的民俗風情,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和探尋。

首先,古廟的奇觀

由於大通馬地處川藏高原腹地,千百年來與外界聯系甚少。因此,這裏的宗教活動十分發達,至今仍保存著許多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文化。紮拉寺是大通馬草原上的著名寺廟,是甘孜縣十壹座馬寧寺廟中最著名的。該寺位於大通馬區查龍鄉政府,海拔3980米,距縣城100公裏,由甘大公路連接。

紮拉寺名字的由來是大通馬有兩條溝,寺廟建在支溝裏的支溝裏,故名“紮拉寺”,意為“支溝寺”。根據甘孜州藏傳佛教寺廟的記載,在大通馬有壹座嘎甲聖山,聖山山頂上建有兩座蠢廟(黑教)。壹個叫德拉寺,壹個叫紮饒仁紮嘎寺。後壹座寺廟是由強波朗覺(卒於1130)弟子曲所建,當時的恩人是蘇日古巴(蒙古族,蘇日古巴家族後裔)。——五生哥豬年點了壹把火(1287)。——伊西貢將紮饒仁紮嘎寺改為馬寧(紅色宗教)並遷至現址,命名為“紮拉寺”。此後,紮拉寺的名稱壹直沿用至今。

1,寺廟建築莊嚴雄偉。寺廟坐落在壹片綠草如茵的沙灘上,金碧輝煌。寺內有壹尊蓮花花生大師雕像,高約五米,金黃色。大師端莊肅穆,微微壹笑。雄偉的蓮花花生大師雕像坐落在凈土銅山宮;寺內還有壹個密宗教習所,它的金色穹頂和琉璃瓦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主殿周圍有許多旗桿、祈禱室和寺院,寺院周圍建有大量佛塔,散落著數百個牧民的帳篷。尤其引人註目的是,寺廟後面的聖山上插滿了無數的經幡,它們被微風吹動,被旗幟獵獵,給人壹種莊嚴肅穆的感覺,令人肅然起敬。

2.紅教的經典來源和教義特點:從經典來源來看,馬寧教可分為兩種類型。壹種叫做“因果報應”,也被稱為口頭傳統,主要是根據自公元八世紀和九世紀以來翻譯的密宗經典,在民間流傳下來的世代相傳或師傅帶徒弟。另壹個叫“馬德”,也叫符藏。據說蓮花花生大師等人在八世紀末將密宗經典埋於地下,數百年後才被挖掘並傳授。奇教:馬寧學派奉行的教義主要是0,主張人的身心是純潔的,身心的本質是“遠離塵垢”;多註意秘密,少註意明顯,多努力修行,凈化心靈-。在練習方法上很特別。他們習慣在深山密林中支起帳篷或者選擇僻靜的山洞獨自修習秘法。他們練氣功抓身心,養氣健身,每個月少吃點,試圖只靠嘴裏含幾粒青稞來維持生命的境界。此外,修行者還打算在隆冬的大雪和烈日下赤身露體,努力修行以心安理得地生活,擺脫各種欲望和心思,以達到零法的結果。

3.獨特的佛事活動:大同市瑪寧瑪法教協會的內容,不僅有僧人集中在大殿念經,還有組織僧人跳神。神跳是壹種說教配合經典內容的舞蹈。同時,它也是壹項融合了宗教和民族習俗的節日活動。跳的和尚主要是年輕的和尚,事先在這個廟裏受過專門的訓練。有完整系統的舞蹈動作和準確有特色的舞蹈詞匯。跳傘時戴馬、牛、鹿、猴、大鵬鳥、獅子等家養動物和野獸的面具。每年6月10日至15日在大殿前跳舞,由寺廟的樂隊伴奏。主要樂器有白螺、大號、迷妳、嗩吶、鑼、鼓、鈸。“桑東”在藏語中是燒香的意思。——6月10日至15日,紮拉寺熱鬧非凡,滿山都是香煙。人們在藍天上昂著頭,面對著聖山,用柏樹枝、青稞、酥油、大米、糍粑等東西點起了火。它的意思是向神獻祭,祈求和平和好運。善男信女仿佛看到了神靈的威嚴和天地的莊嚴。此時此刻,神靈的力量似乎已經取代了個人的意誌,人們在遼闊的草原上,在這樣壹種獨特的氛圍中,獲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和滿足。藏傳佛教中的神跳不僅是壹種宗教活動,也是壹種民間節日。每逢吉祥的節日,人們會絡繹不絕地湧向寺廟,善男信女們會點上酥油燈,焚香拜佛,捐錢捐物給神靈以求好運。之後,寺廟會舉辦壹場舞會,善男信女會靜靜地觀看,身心沈浸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這個時候,隨著劇情中善惡美醜的沖擊,人們的心靈才會得到真正的洗禮和凈化。在蹦蹦跳跳的活動中,年輕的男女們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做愛,交朋友,成為了蹦蹦跳跳大會的又壹大亮點。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宗教會議註入了新的內容。它不僅是壹個宗教會議,也是人民喜愛的傳統民族節日。

第二,什麽維持和平?石堆、經幡和墻壁。

來到通馬大草原,妳會發現到處都是用藏語雕刻的石堆,藏語稱之為“馬”。是藏傳佛教六字真言“阿瑪尼八密”的簡稱。據說經常默念六字真言可以消災避禍,壹生平安。所以藏民無論走到哪裏,都要表達這個願望,從而形成了藏區到處都有甘露石堆的宗教景觀。為了祈求平安,人們會主動雕刻摩尼石,並堆積起來。就這樣,通過壹代又壹代虔誠信徒的積累,堆得越來越大。平時人經過樁時,要主動加石頭,念六字真言,從左往右繞幾圈。可以說,瑪尼石已經成為藏族人民從事日常佛教活動的場所。經幡:在大通馬大草原深處的青山裏,經常可以看到無數經幡飄揚在聖湖清溪岸邊。尤其是紮拉寺後面聖山的陽坡上,有上萬面經幡。嘉仁堂內這些圍在經壁上的經幡,都是用牦牛繩或尼龍繩支撐著,幾十層覆蓋著經幡的環繩緊緊的圍在經壁上,形成了壹個由經幡組成的大金字塔。在遼闊的草原上,這樣壹個飄揚著經幡的龐然大物的出現,自然震撼了遊子的心情。如果妳來這裏掛壹面祈禱旗,妳會為自己許下壹個祈求和平的願望。站在城墻或聖山的經幡下,人們似乎能感受到壹種神秘力量的存在。

三、靈魂升華的地方——臺灣

——其來源不同,壹般認為是生命奉獻的表現。——臺灣是藏人死後舉行葬禮的地方。-平臺壹般位於山的陽坡。周圍沒有特別的標誌,是生命的最後壹站,逝者必送於此。——他們會念經,為死者指明上天堂的路。很快,禿鷲作為神仙的化身,就會成群結隊地飛來,吃光死屍,然後飛向遙遠的天空。據說這樣可以把死者帶入天堂,讓他們的靈魂進入來世的領地。但是,大通馬的露臺和別人不壹樣。梯田位於紮拉寺南端,1 km外,距山腳350多米高的壹片綠色山坡上。茂密的草地和野花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它空靈寧靜,莊嚴肅穆。這裏的經幡是藏區最高的,密密麻麻,重疊著,遮天蔽日。條形的摩尼經壁,金字塔形的經幡,佛塔,仿佛營造了壹個世外桃源,讓人感受到壹種精神上的震撼,壹種今生到來世的想象。這是遊牧文化的古老遺產。

第四,服裝

牧民的藏裝壹般都有長袖、寬腰等特點。根據材質的不同,可分為羊皮藏袍、毛皮藏袍、布質藏袍三種。毛皮藏袍用老羊皮鞣制而成,縫制的皮衣叫“紮巴”。女式裘皮大衣的下擺裝飾有三種圖案的刺繡,刺繡中鑲嵌有紅黑平布。穿裘皮大衣時,應穿壹件半高領、斜開的緞縫襯衫,多以紫、棕、黃、白緞為主。腰間系紅色長繭絲,背後打壹個結,腰帶側面系壹個嵌珊瑚的銀乳鉤。奶鉤最早是作為勞動工具,後來逐漸演變成壹種裝飾品。羔皮藏袍是將羔皮鞣制後縫制而成。壹般服裝表面都是用紅、黃、綠等顏色的錦緞制成。這種縫制的藏袍叫做“查日”。女子藏袍鑲水獺皮邊。男式藏袍邊為虎皮或豹皮。看起來美觀大方。布藏袍有單、夾兩種,可根據氣候變化隨時更換。皮帶系好後,腰部形成壹個大口袋。內衣搭配壹件白色或者其他顏色的襯衫,天氣暖和或者工作的時候,把袖子系在腰上非常方便。牧民和婦女在夏天戴寬邊帽。冬天壹般戴壹頂狐皮帽,呈圓柱形,後面開叉,帽檐上翹,露出皮毛,頂部用彩色緞子。戴上後,顯示草原牧民的灑脫。牧區婦女通常將頭發梳成數百根細辮子,用黑色絲線連接,並用瑪瑙、琥珀、珊瑚、松耳石等珠寶裝飾。

動詞 (verb的縮寫)規定飲食

牧民通常會吃糍粑、酥油、牛奶、酸奶、牛肉、奶渣等。茶作為壹種必不可少的飲品,每頓飯都少不了。牧民好客,客人到了就能吃。用酥油湯、人參果、酸奶、糖、包子、藏式八寶粥、酥油茶或牛奶招待客人。遇重大節日和各種儀式,用新鮮酥油、人參果、黃糖組合成方塊,用酥油做成各種吉祥圖案,藏語稱為“身”,作為招待和饋贈貴賓的珍貴禮品。

不及物動詞民間體育賽事——賽馬

每年賽馬都是大通馬最重要的群眾娛樂活動。牧民認為賽馬是避災解難、保六畜興旺、保平安的重要活動,都踴躍參加。賽馬前,騎手們要牽著馬繞著柏樹堆跑三圈,同時誦念自己的願望,喊“拉茲洛”和“塔希德勒”,以示祝福。騎手通常是十五歲左右的青少年。主持人——長者領著馬匹和騎手們來到了賽馬場的起點。他們排列整齊後,壹聲鈴響,騎手們沖向終點線。賽馬的前三名騎手將獲得壹條哈達和不同數量的大茶,其余騎手也將獲得壹條哈達以示祝賀並祝好運。——還會有騎馬射擊、接哈達等高難度動作的比賽。比賽期間,還將舉行體育比賽,有牦牛舞、舞獅、摔跤、拔河、舉重等表演。賽馬是草原牧民展示勇敢的盛大活動。賽馬期間,整個草原都會沈浸在熱烈、吉祥、歡樂的氣氛中。

七、美麗的大通馬草原資源豐富。

大通馬草原有蟲草、貝母等名貴藥材。色蘇塘,藏語意為“金盆寶地”,黃金儲量豐富。馬熊、麅子、巖羊、鹿、羚羊等野生動物也棲息在廣闊的大通馬草原,有“打麅子、撈魚”的美譽。

2021年4月,甘孜縣入選第二屆全國文化百強縣。

2021年4月,甘孜縣在中國特色食品百強榜單中排名第97位。

2021和1,甘孜縣被認定為四川省第三批食品安全示範縣(市、區)。

2020年6月,甘孜縣被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縣(長征區(紅二方面軍)、長征區(紅四方面軍))。

2018年2月,甘孜縣被列入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