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家鄉是壹個美麗的家鄉,有著神奇的色彩。
它的“美”,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感受到:
1.這是壹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有“深藍”的天空,有“金色”的滿月,有“綠色”的西瓜。年輕的潤土有壹張“紫色”的圓臉,脖子上有壹個“銀白色”的項圈。海邊有五色貝殼,有紅綠,有鬼魅,有觀音玩家,各種各樣。
2.這是壹個寧靜而又充滿活力的世界;
當“我”想起童年的“故鄉”時,首先想到的是深藍色的天空,金色的滿月,沙灘上綠色的西瓜。整個大自然是那麽的寧靜安詳,但在這寧靜的世界裏,卻有著鮮活的生命。這種活潑的生活給這個安靜的世界帶來了動感。“壹個十壹二歲的小男孩,脖子上掛著銀戒指,手裏拿著鋼叉,用盡力氣捅壹匹馬,那人壹扭,從胯下逃走了。”“月亮在地下,妳聽,啦啦響,閻在咬瓜。妳捏著胡叉,輕輕走著……”它安靜而不沈悶,活潑而不淩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這是壹個令人耳目壹新的世界。
3.這是壹個廣闊而生動的世界;
記憶中的“故鄉”是壹個多麽廣闊的世界啊!這裏有高高的藍天,壹望無際的大海和廣闊的沙灘。但在這廣闊的天地之間,卻有著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活潑的年輕人、顏、獾豬、刺猬、米雞、角雞、青魚、藍背、五彩的貝殼、金色的滿月、綠色的西瓜...這個世界廣闊而清新,壹點也不狹隘。
我們可以看到,我記憶中的“故鄉”既是壹個現實世界,也是壹個想象世界,是我在與青少年的接觸和情感交流中想象出來的美好畫面。也是“我”少年精神狀態的反映。這個靈魂純凈、自然、活潑、敏感,同時又充滿了美好的幻想和豐富的想象力。它不被“院子裏高墻四角的天空”所束縛,而是在與少年閏土的情感交流中展開想象的翅膀,為自己開辟了壹片廣闊而美好的天地。
那麽,這個廣闊而美好的年輕“我”的世界是如何展開的呢?因為兩顆童貞之心的自然融合。少年的“我”純凈自然,少年的閏土也是。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由封建禮教組織起來的,而是由兩顆心的自然需要聯系起來的。年輕的潤土不把年輕的“我”當作比自己高貴的“主人”,年輕的“我”也不把年輕的潤土當作比自己低賤的“窮孩子”。他們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暢通無阻,沒有任何顧忌和猶豫。當我們重讀他們之間的對話時,可以感覺到他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說出了自己想到的地方。他們說這些不是為了取悅對方,也不是為了傷害對方,而是說了壹些共同感興趣的事情。兩個人的心在這種無拘無束的對話中融合在壹起。也是在這種融合中,各自變得富有。當男孩來到這個城市,他“看到了許多他從未見過的東西”;通過與少年潤土的交談,少年“我”似乎也看到了壹個我從未見過的世界。
總之,“我”記憶中的“故鄉”是壹個美好的世界,它實際上是年輕“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年輕“我”與年輕人和諧精神關系的產物。但是,這種心態不是固定的,這種精神上的關系不可能長久。社會生活讓人的心更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復雜。當當年的“我”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故鄉”時,這個記憶中的“故鄉”就壹去不復返了。這時,他看到的是壹個由成年人組成的現實的“故鄉”。返回目錄
(二)“故鄉”的現實
什麽是真正的“故鄉”?我們可以用這句話來概括我們對這個“故鄉”的具體感受:它是壹個在現實社會生活的壓力下失去了精神活力的“故鄉”。
此時的“故鄉”是由三個不同的人和他們三種不同的精神關系構成的。
1.豆腐美人是姐姐楊二。
大嫂楊二是壹個可笑、可氣、可恨又可憐的人物。她為什麽可憐?因為她是壹個人。壹個人需要物質生活的保障。當壹個人無法通過正常的努力獲得自己最低的物質生活保障時,為了保命,就必須通過壹些非正常的、被鄙視的手段來獲得這種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她是值得同情的。她以前經營壹家豆腐店。為了多賺點錢,她抹白粉,整天坐著,居然用自己年輕的美貌招待顧客。“因為伊拉克,這家豆腐店的生意很好。”美貌不再是精神需求,而是獲取物質利益的手段。物質利益成了她生活的唯壹目的。為了這個目的,她可以犧牲自己的道德名。當她的青春和美貌都沒有了,她就把壹切都當成了獲取物質利益的手段。她的生活完全變成了物質生活,狹隘自私的生活。這樣的人只接近物質利益,沒有能力去感受別人的感受。在這種人的感情中,“利”就是“情”,“情”就是“利”。“利”之外無“情”,天地間無非壹個“利”字。她感受不到別人真摯的感情,也不可能對別人有這樣的感情,“感情”只成為了獲取利益的手段。她的眼裏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錢”,沒有“人”,沒有感情。有道德和精神需求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她可以釣魚,可以欺騙,可以偷,可以搶。然而,人類社會是在相互關聯中存在和發展的。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精神交流、情感聯結、道德修養和精神品質的美化。壹個沒有道德感的人,如豆腐美人楊二船,總是做損人利己的生意,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厭惡甚至仇恨。所以,就她自己悲慘的命運來說,她是可憐的,就她對別人的態度來說,她是可氣可恨的。讓她笑的是,長期狹隘的自私,讓她失去了對自己的正常感覺。她把虛偽當做情感表達,把小偷小摸當做聰明。她屬於世俗社會所謂的“能說會道”、“手腳麻利”、“利落”、“不傻不傻”的女人。但在正常人眼裏,她那些巧妙的招數騙不了人,也騙不了人。所以,讓人覺得她的言行很可笑。人們無法尊重她,愛她,甚至無法真正幫助她。她是壹個可鄙的人。如果說少年“我”和少年“潤土”的壹切言行都以自然、純真為特征的話,那麽豆腐美人楊二大嫂的壹切言行都以“不自然”、“不真誠”為特征。在她這裏,壹切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利益而被誇大和扭曲的。她壹出現就發出壹種“尖銳的怪聲”和“突如其來的叫喊聲”,這是她吃驚不吃驚的結果。她的特征也是在長期不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她壹生只學會了壹個“薄唇”和壹個“伶牙俐齒”,但她的臉很快衰老了,只剩下壹個沒有當年風韻的“凸顴骨”。她的站姿也很不自然,故意裝的很傲慢。其實她已經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驕傲,但是她希望別人尊重她。尊重她。她對“我”沒有留戀。她沒有感情,卻故意裝作有感情。她只會說“我抱了妳!”這樣壹個微不足道的事實,卻很嚴肅,仿佛這對我有著莫大的善意,仿佛“我”必須感激她,牢牢記住她的重要性。她不關心別人,所以她不會知道他們的生活狀態,不會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她通過自己的想象,把別人的生活描繪得極其豐富和富有,只是為了從別人那裏得到更多的好處。
嫂子楊二,豆腐之美,體現了我說的“過苦日子”的人的特點。她的生活是艱辛的,但這種艱辛也壓垮了她的道德良知,使她沒有信仰,沒有誠信,沒有真摯的感情,沒有道德,自私狹隘。
2.成人閏土
年輕的潤土是壹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也是壹個善於表達的少年。“他爸爸很愛他”,他的生活充滿活力,思想自由,心地善良。“不可能,壹定是下大雪了。我們的沙地下雪了。我掃出壹片空地,用短棍立起壹個大竹匾,鋪下山谷。鳥兒來吃的時候,我只遠遠地拉壹下綁在棍子上的繩子,鳥兒就被蓋在竹匾下面了。應有盡有:米雞、角雞、鵝梟、藍背……”“現在太冷了,夏天來找我們吧。我們每天去海邊撿貝殼。各種貝殼都有,有紅有綠,也有鬼,也有觀音玩家。晚上我和爸爸去照看西瓜,妳也去。”“不是,走路的人渴了,摘個瓜吃。我們這裏不偷。需要管理的是獾豬刺猬猴子。月亮在地下,聽,啦啦響,燕在咬瓜。妳捏著胡叉,輕輕走著……”“有壹個胡叉。我們到了。見到閻就刺。這個動物很聰明,朝妳跑過來,但是從胯下跑過去。他的皮毛像油壹樣光滑。”用這些話來說,挨打是鮮活的生命。與少年“我”相比,少年潤土更富於表現力,有更多新鮮的生活和新鮮的感情要表達。青少年對“我”的認識似乎是從書本上獲得的,而青少年對閏土的認識則是從大自然和自己對生活的真實感受中獲得的。他活在自然中,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壹個語言藝術家。他的語言多麽生動,多麽流利,多麽有感染力!立刻吸引了少年“我”,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然而,這個充滿活力和表現力的年輕男孩,到現在已經變成了壹個麻木而沈默寡言的人。“我就是覺得苦,但是形容不出來。”為什麽少年時的他感受到了,描述到了,現在卻無法描述?因為“那時候,我還是個孩子,懵懂”,但懵懂的時候,我是個活潑的人。現在我懂事了,卻成了傀儡人。這是為什麽呢?因為這裏所說的“物”,其實是中國傳統的壹套封建禮法關系,以及這種禮法關系所維系的封建等級制度。
維系中國傳統社會的是壹整套封建禮法關系,而所有這些封建禮法關系都是建立在人與人的不平等關系之上的。國王和臣民,大官和小官,官僚和百姓,老師和學生。父子,哥哥和弟弟,男和女,都算是上下級關系。他們之間沒有平等的地位,沒有平等的話語權。優於劣,優於劣是命令,是命令,是指示,劣於優是服從,是馴服,是服從。潤土之所以說自己小時候“不懂事”,是根據他現在已經明白的禮法關系。“我”是少爺,他是長工的兒子。這兩者是不平等的。“我”尊重他,他很謙虛。他當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卑微地位,在“我”面前肆無忌憚地說了那麽多話,極不恰當。但那時候,我還年輕,所以我可以原諒妳。壹旦我成年,中國人必須遵守這樣壹套禮儀和法律關系。不遵守這種禮法關系,就會被中國社會視為不守“規矩”、不講“道德”的人,會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懲罰。潤土就是在這樣壹套禮法關系的教育下長大的。他是個“老實人”,是個講“道德”的人。但是,壹旦把這種禮法關系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就無法正常溝通,人心就無法融為壹體。這是“我”和潤土之間的精神悲劇。“我”想念潤土,潤土也想念“我”。他們在童心未泯的狀態下建立了平等友好的關系。這段感情在兩個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溫暖、幸福的回憶。“我”壹想到家鄉,首先想到的就是閏土,其實閏土壹直在說“我”。“他每次來我家,總是問起妳,想見妳壹面。”只要想到他和“我”在新年壹起玩,就可以認為閏土的這些話絕不是普通的客套話。當兩個人再次相遇時,“我”和“我很激動”,潤土也很激動:“我的臉上流露出喜悅和蒼涼;動動嘴唇”可見他心裏有多少真摯的感情!但是禮法的封建關系把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心裏。我無法描述,無法展示。
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明確叫道:
“先生!……"
在這裏,我們可以聽到兩顆原本融合在壹起的心被活生生撕裂時發出的血淋淋的聲音。潤土不再僅僅將“我”視為平等而友好的朋友。他把“我”放在壹個他夠不著的位置。他自己的痛苦和悲傷,在這樣壹個崇高的人面前,再也無法訴說和表達。這個稱呼承載著壹種“尊重”,但同時也透露著壹種“冷”。在這種“冷”的氛圍中,“我”的感情也在心裏凝固了。兩顆心被這個名字阻隔,無法溝通融合。於是我哆嗦了壹下,知道兩個人之間有壹個“悲傷的厚厚的屏障”。故鄉讓我們看到,只有男孩與男孩“我”的關系才是符合人性的。後來這種封建禮法關系並不是人性所固有的,而是在社會的壓力下形成的,是壹種扭曲的人性。人類在自然的發展中不會把自己當成卑微無能的人。像潤土這樣的人的封建禮儀觀念是在長期的強制壓力下逐漸形成的。社會壓抑了壹個人的人性,也壓抑了他的自然生活,讓他習慣了被動地忍受壹切外界的壓力。忍受壹切精神和物質上的痛苦。用鋼叉刺死顏的閏土是多麽的朝氣蓬勃啊!多麽勇敢!但封建禮法關系逐漸壓制了他的生命力,使他面對壹切磨難和不幸只能被動忍受。只有認識到閏土已經失去了青春活力,才能理解為什麽“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能“把他弄得像個木偶”。他沒有反抗現實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認為這壹切是不可戰勝的。他只能忍,忍。他盡量不去想自己的不幸,盡快忘記自己的艱辛。他不再敢去感受世界,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幹癟了,感性萎縮了,表達力減弱了,精神壹天天麻木了,成了壹個沒有感性,沒有思想能力,沒有表達能力的木偶。只有宗教能帶給他對未來遙遠而朦朧的希望。他的精神已死,身體正在迅速衰老。成人閏土體現了我說的那種“活得艱難麻木”的人的特點。這些人善良,有道德,守紀律。但是,傳統道德壓抑了人的生命力。他們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在封建道德的束縛下變得麻木。
3.成人“我”
“我”是現代知識分子。他在家鄉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精神的落腳點。他像壹個漂泊的靈魂,失去了精神上的“故鄉”。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是官僚地主。經濟上他是地主,政治上他是官僚,他是有錢有勢的人。但現代知識分子是在城市謀生的人。他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也沒有政治權力。在豆腐美人楊二大嫂的心目中,值得敬畏和尊敬的,是成為“道臺”、“有三房妾”、“坐八擡大轎子出門”的“財主”。現在“我”不“富”了,我不再敬畏他,尊重他,而是成為她隨時可以掠奪和竊取的對象。他同情嫂子楊二的生活命運,但嫂子楊二,壹個豆腐美人,並不同情他。他無法與她建立精神聯系。他在她身上感受到的是被歧視被掠奪的無助。潤土在他心中是壹個親近的人物,但潤土仍然把他當作傳統的官僚、地主和知識分子,以至於他無法再與潤土有正常的精神交流。他精神孤獨。他尋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而這種關系在現在的“故鄉”裏是找不到的。簡而言之,現實的“故鄉”是精神割裂、失去生命活力、失去人與人之間溫暖幸福的情感關系的“故鄉”。返回目錄
(三)理想的“故鄉”
記憶中的“故鄉”是美好的,但它已經不在了,回憶起來,想象起來,沒有那麽“真實”,因為它只是年輕人愛惜貞操的情懷中的“故鄉”,而不是壹個承受著生活和社會壓力的成年人的故鄉。這種處女心是脆弱的,註定要消失的。青少年不用承受物質生活的壓力,不用養家糊口,也不用涉足成年人的社會關系。但是人註定是從少年成長起來的。
對於成年人來說,成年人註定要獨立謀生。所以,大人眼中的“故鄉”才是更重要、更真實的“故鄉”,因為它不僅決定了大人的命運,也決定了幾代孩子的未來。然而,這個現實的“故鄉”是痛苦的,缺乏活力和發展潛力。《豆腐美人》中的楊二大嫂以其自私狹隘的物質利益欲望腐蝕著“故鄉”的精神,瓦解著“故鄉”的未來,而潤土則以她的耐心維持著現實的苦難,使現實中的壹切都無法轉化為光明的未來。然而,我們不禁希望“故鄉”有壹個光明的未來,不禁有改變“故鄉”現實的欲望。這不僅是因為它破壞了我記憶中美好的“故鄉”,更是因為現實的“故鄉”決定了故鄉幾代人的命運。
真正的理想不是憑空設計出來的。別人沒告訴我。我們經常這麽想,但那不是壹個人真正的理想。那種“理想”對壹個人的精神發展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因為它無法深入壹個人的內心。是壹個人可以避免的事情,遇到困難就會輕易放棄。壹個人真正的理想來源於自己不同的生活感受的差異,來源於對現實生活和社會狀況的不滿。就故鄉而言,我有記憶中美麗的故鄉,也有現實中痛苦的故鄉。前者很美,但不是“故鄉”的現實,也不是所有“故鄉”人現實生活中的“故鄉”。真正的“故鄉”是無法忍受的。我自然有壹種希望,希望現實中的家鄉和記憶中的家鄉壹樣美麗,希望現實中的家鄉的人和記憶中的家鄉的年輕人壹樣生意興隆,朝氣蓬勃,和年輕人壹樣善良友好。但是,現在的“故鄉”變成了現在的樣子,現實無法改變,只能改變未來。這個時候“我”就會有壹個“故鄉”的理想概念。只有這種理想才是“我”最真實的理想,因為它是從我的生活感受和社會感受中自然形成的,是從我的內心深處升華出來的。這個理想壹旦誕生,“我”就永遠不會放棄。“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壹樣,大家都分開了...但是,我不希望他們因為要生氣而活成我的辛苦,不希望他們活成閏土的辛苦,不希望他們活成別人的辛苦。他們應該為我們從未活過的東西過上新生活。”這是我對家鄉的理想。
這個理想能實現嗎?“我”沒有明確回答。事實上,沒有壹個理想可以給出明確的答案。因為“理想”需要具體實現,需要很多人的齊心協力。而人是變化的,發展變化有不同的可能性,這就使得任何壹個人都很難確定地實現任何壹個理想。但是,“我”的理想絕對不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永遠有向上追求的力量。在家鄉,那是水笙和紅兒的友誼。它就像年輕的閏土和年輕的“我”的關系壹樣脆弱而稍縱即逝,但他們並沒有被社會擠壓成成年的閏土、成年的“我”或豆腐美人楊二這樣的人物,他們可能會變得比今天的人更優秀、更有活力、更美麗。
我想:希望沒關系,沒關系。這就好比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換句話說,壹個理想最終能否實現,誰也說不準。關鍵在於有沒有人去追求,有沒有人去追求,有沒有更多的人去追求,才有希望;沒人追究。或者只有少數人追求,沒有希望或者沒有更大的希望。
作者沒有向我們許諾壹個光明的未來。所有關於未來的承諾都是虛幻的。他要求我們去追求,去追求美好的未來,去創造美好的未來。在故鄉,三個“故鄉”的關系是:
過去,現在,未來,少年躍入大地,成人躍入大地,少年“我”成人“我”豆腐石嫂子少年水上成人少年洪兒成人水上成人洪兒記憶中的故鄉,現實中的故鄉,理想中的故鄉。返回目錄
(四)“故鄉”與“祖國”的同構
真正好的文藝作品是有超越自我的力量的。換句話說,它寫了壹些人和事,但它展示的不僅僅是這些人和事。它能讓我們感受到更多、更大、更普遍的東西。它只是壹個發光體,但這個發光體能照亮的範圍是無限的。在這裏,首先要看到《故鄉》具體描繪了我回到故鄉時的所見所感,但它表現的不止這些。什麽是“故鄉”?“故鄉”是壹個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尤其是小時候。但這個“故鄉”的範圍有大有小。在杭州,紹興是魯迅的故鄉。在北京,浙江是魯迅的故鄉;在日本,中國是魯迅的故鄉。這時,“故鄉”和“祖國”就成了同壹個概念。所以在壹些民族語言中,“家鄉”和“祖國”是同壹個詞。首字母的大寫是“祖國”,首字母的大寫是“家鄉”。換句話說,《故鄉》具體描寫的是“故鄉”,但表現的是魯迅對“祖國”的感情和希望。
在我們心中,“故鄉”似乎只是壹種物質存在。似乎壹個人對家鄉的愛是自然而然的,是壹種責任,壹種義務,不會變,也不應該變。其實“故鄉”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壹個因時而變的精神實體,是在壹個人與它的精神聯系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故鄉》中,“我”與“故鄉”的精神聯系首先源於少年“我”與少年閏土的友好和諧關系。此時的“故鄉”在他的概念中是美好而親切的。但當他再次回到“故鄉”時,這種精神上的聯系就淡漠了,“故鄉”的概念就變了。這時候,他是對的。但“我和家鄉人有過親密的情感接觸。他無法忘記記憶中美好的家鄉,無法對家鄉人民的痛苦生活采取完全冷漠的態度,所以他希望家鄉變得更好,希望家鄉人民有壹個美好的未來。不難看出,這種表達也是魯迅對自己祖國的痛愛。魯迅的生活是在自己的國家成長和發展的,在那裏他曾經在人際關系中感受到愛和溫暖。然而,當他離開童年,成年後步入社會,對生活和社會有了更廣闊的視野,經歷了生活的艱辛,看到了中國社會的落後和破敗,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在現代世界的痛苦命運和嚴重危機,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艱難和悲慘命運,他對“祖國”的感情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的精神“祖國”丟失了。雖然物質上的“祖國”是存在的,但他永遠無法在這個“祖國”裏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此時的“祖國”主要由兩種人組成。壹種是像嫂子楊二那樣只有物質欲望的中國人。他們沒有信仰,沒有道德,沒有固定的倫理,極其狹隘自私。他們不真誠,把任何人都當成自己掠奪和暴露的對象,對人沒有真摯的感情。他們只關心個人眼前的物質利益,沒有“他人”的概念,更沒有“祖國”的概念。他們是社會腐敗和人際關系混亂的精神根源。中國物質文化的落後加劇了壹些中國人對簡單物質利益的關註,加劇了他們的狹隘和自私。他們是中國社會中壹些“不誠實”的人。然而,像成年潤土這樣的“老實人”卻是壹個被中國傳統宗法倫理嚴重束縛的人。他們沒有旺盛的生命力,沒有為自己的美好未來而奮鬥的意誌,也沒有智慧。他們被動地承受著生活的重擔。兩種人有本事不講道德,講道德的沒本事。他們對彼此沒有起碼的同情和理解,沒有團結奮鬥的精神。他對這樣壹個“祖國”的全能並不十分失望。但這種失望是在我們關註它的時候產生的。嫂子楊二,豆腐美人,並沒有感到失望,因為她不關心她的祖國。閏土已經不再對社會和祖國感到失望,因為他只有遺忘時的瞬間安心。”我“沒有勇氣面對現實。正是這種失望,讓“我”對祖國的未來有了理想,對祖國的未來有了實際的思考。魯迅的“愛國”不是假留意圖的“愛國”,也不是狹隘自私的“愛國”,而是他對“祖國”現實命運的現實關懷和對祖國未來的痛苦思考所體現出來的。
如果我們把魯迅的《故鄉》上升到關註祖國前途和命運的高度去體驗和感受,那麽《故鄉》將與我們同時代的讀者有著密切的精神聯系。壹個民族,壹個社會都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人的成長也是緩慢而曲折的。童年的夢想是美好的,成年後的發展受到社會生活的嚴重制約。每個人都必須得到物質生活的保障,但物質利益隨時可以把大量社會成員變成不道德、無情、狹隘、自私的損人利己的人。在任何歷史條件下,他們都會成為腐化社會、破壞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力量,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競爭則會維持社會中的不平等關系,壓制社會廣大群眾的生存意誌和鬥爭意誌,使他們成為像成年人壹樣麻木的傀儡。既不是豆腐美人楊二大嫂那樣的人,也不是成年的潤土那麽容易。人類發展的過程不也是如此嗎?壹千年後,還會有像楊二姐姐、豆腐美人、潤土這樣的人,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還會像我壹樣在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故鄉的意義會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