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曹魏最強,占據了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人口、國土面積、城市、經濟、國力都是最強的,蜀漢政權的實力只有曹魏政權的五分之壹,東吳政權只有曹魏政權的壹半。蜀漢和東吳加起來只有曹魏的壹半多壹點,這是蜀漢和東吳必須聯合起來抵抗曹魏的根本原因。
如果三國不開戰,各自發展,曹魏的發展速度是蜀漢和吳棟總和的兩倍多。比如曹魏因為實力強,基礎好,1萬人口,1萬噸糧食,10年可能增加,而蜀漢和吳棟加起來,10年也只會增加45。
曹魏滅亡的根源在於政治制度,即曹丕為加強中央集權而創造的壹系列政治制度:
1,皇族不得參政。
曹丕攻擊皇族,皇族成員不得參政,不得留在京城。所以曹魏政權的諸侯是沒有權力的,無論是軍權還是政權都與他們無關。雖然他們人數眾多,但他們無法成為壹股政治力量。
2.宦官和太監是不允許參政的。
曹丕吸取東漢滅亡的教訓,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宦官和宦官參政。大家都知道東漢末年的滅亡是因為外戚和宦官之間爭鬥不斷,導致兩敗俱傷。朝廷也失去了對這個地方的控制,皇帝成了傀儡,受制於地方軍閥,如董卓、李玨和郭汜,以及後來的曹操。但是曹魏政權沒有宦官和太監,所以宦官和太監在曹魏不是政治勢力。
3、外戚不能重用。
外戚是皇帝的親戚,這也是曹丕從東漢吸取的經驗教訓。東漢外戚強大起來,甚至可以更換皇帝的人選。曹丕對此非常警惕。他的第壹任妻子甄氏出生在河北的壹個大家族,卻被曹丕賜死。曹丕的第二任妻子郭女王是皇後,她的父母去世很早。曹丕雖然封了郭女王家族,但她的官職很低,如郭女王。
第壹,曹魏滅亡,那麽曹魏的力量在哪裏?
所有的權力都在皇帝手裏,曹丕等於是把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裏,然後還有壹群人幫他參政。朝臣的權力很低。皇帝之下有幾個部,尚書省、中書省、侍中殿、秘書監。尚書省有25名侍郎管理各部門,是曹魏的主要政府職能部門。
尚書省負責參與討論國家大事和執行皇帝的命令,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侍中殿主要是親近皇帝的官員,秘書負責文書和書籍。另外,九卿地位很高,沒有實權,壹切決策都是皇帝壹人說了算。
曹丕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加強皇帝的權力,這無可厚非,但是有壹個致命的弱點。當皇帝是明智的,沒有問題。壹旦皇帝年輕無力執政,或者皇帝愚蠢不願執政,誰來掌權?不借,就是權臣。
曹丕設計的政治制度在曹睿死後開始顯現出它的弱點。甚至在曹睿死前生病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起反作用了。曹睿的第壹個侍郎不是司馬懿和曹爽,而是曹禺、夏侯賢、曹爽和曹昭,沒有司馬懿。
但由於夏侯賢、曹昭與孫子和劉芳不和,劉芳是刺史,孫子又是刺史。中書令和中書令這兩個職位原本是代替天皇起草的,與天皇關系密切。詔書寫好蓋好章,就是聖旨,比法律更有效力。
孫子和劉芳在這個位置上幹了20年,掌握了曹魏的壹部分權力,從而形成了事實上的宰相的現實。於是蠱惑生病的曹睿,讓曹爽、司馬懿代替他,曹睿欲食言。於是乎,孫子和劉芳直接拿起曹睿的手來寫聖旨,就這樣形成了曹爽和司馬懿* * *做助手的局面。
當時的皇帝是曹芳,年紀輕輕還不能執政,所有的權力都掌握在曹爽和司馬懿兩個侍郎手裏。這種權力就是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不受限制的。東漢外戚強大後,皇帝可以用宦官、太監來扳倒外戚。例如,漢桓帝利用宦官打倒了獨攬大權的跋扈將軍季梁。
但是曹魏不行,因為沒有政治權力制衡朝臣,宦官沒有權力,外戚沒有權力,皇族沒有權力。曹方只是想奪回自己的皇權,沒有辦法,除非權臣能主動交權。想想這個?無論是司馬懿還是曹爽,都不能主動把權力讓給皇帝,所以他在曹芳王朝是個傀儡皇帝。
每個人都想獨攬大權。政治鬥爭首先從曹爽和司馬懿之間開始。曹爽當然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最終在高平陵政變中,司馬懿殺了曹爽及其三族,徹底消滅了曹爽的勢力。曹爽死的時候,曹魏政權只有壹個權臣,司馬懿。雖然當時的皇帝曹芳十七八歲,但是如果司馬懿不交權,曹芳是不可能贏回皇權的。
司馬懿壹旦掌握了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力,就不會與人分享,而是傳給後代。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還處理了王陵和令狐之間的叛亂,迫使楚王曹丕死去,因為沒有人能制衡司馬懿。司馬懿死後,把權力傳給了兒子司馬師,司馬師又把權力傳給了弟弟司馬昭。
就這樣,曹魏的軍政大權在司馬師手裏傳了下來。壹方面,司馬師才華橫溢,家世雄厚。司馬師、司馬昭和司馬燕都是有能力的人,他們控制著自己的權力。狄威曹芳和曹茂的奪權被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成功地鎮壓了。曹芳被廢黜,曹茂被謀殺。曹魏皇帝從曹方淪為傀儡,也不過如此。
這就是動力設計的漏洞。曹丕只想到皇帝應該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卻沒有想到皇帝年輕或者昏庸的時候該怎麽辦。如果有其他政治力量來制衡權臣,司馬家族就不可能像明朝那樣輕易奪權。無論宦官、黨羽、朝臣如何政治鬥爭,皇權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
第二,蜀漢的滅亡。就這樣,司馬家族控制了曹魏政權,改朝換代只是時間問題。在時期,魏為了消除殺曹的政治影響,發動滅蜀戰爭,利用對外戰爭掩蓋內部政治鬥爭和政權更叠,同時奪取軍事成果,以獨立建國,加快篡位步伐。
結果,蜀漢在第壹次世界大戰中滅亡了,這是司馬昭始料不及的。蜀漢的滅亡有很多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國力衰弱、政治腐敗、昏庸的皇帝和日益高漲的反戰呼聲。由於不斷北伐,蜀漢政權在三國中是最穩定的。劉禪當了40年皇帝,中國沒有政治鬥爭。不像曹魏和東吳,連皇帝都廢了殺了。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因為他治理國家的能力強,所以還能保證國力的穩定。到了姜維北伐的時候,國力開始衰弱,朝中沒有官員治理國家,黃浩這樣的宦官開始出現。黃浩以占蔔決定軍務,國家大事成了兒戲,滅亡在所難免。再加上蜀漢的不斷反對,就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聯合太監黃浩反對北伐。
蜀漢是壹個尷尬的存在:沒有北伐,安樂死;北伐,弱到要死。無論蜀漢如何發展,蜀漢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263年魏滅蜀之戰只是壹個導火索。魏壹戰出動654.38+0.8萬人,是總兵力的近兩倍。即使這次不能消滅蜀漢,過壹段時間蜀漢還是會滅亡,蜀漢益州的壹大批地方豪強也會把蜀漢出賣給北方政權。
三、吳棟的滅亡吳棟自孫權晚年以來,開始了壹系列的動亂。孫權自己也犯了壹系列政治錯誤。他選擇了自己的小兒子孫良為繼承人,殺死了自己的兩個成年兒子孫鶴和孫霸。孫權死後,10歲的孫良做了皇帝,10歲的皇帝不能處理政治事務,只能由侍郎處理。
諸葛恪是諸葛亮的侄子。由於北伐淮南失敗,諸葛恪被孫俊殺死,孫俊掌握了東吳大權。孫俊死後,他把權力傳給了他的弟弟孫陳。因為權力鬥爭,幾年後,孫陳廢了16歲的皇帝孫良,迎來了孫權的第六子孫修即位,孫陳因為政績執掌大權。結果皇帝孫秀不幹了,聯合起來了。
孫秀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臨死前,他把兒子托付給宰相濮陽興和左將軍。結果孫秀死的時候,濮陽興和張步廢除了孫秀的兒子帝位,迎來了孫和的長子孫皓,也就是後來東吳亡國之君,暴君,最終東吳在280年被西晉所滅。
吳棟的政治進程可以概括為:權臣(孫俊)殺權臣(諸葛恪),權臣(孫陳)廢帝(孫良),帝(孫秀)殺權臣(孫陳),帝(孫浩)亂殺人。
吳棟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內部政治鬥爭,導致政局不穩。最後權臣們選出壹個暴君當皇帝,導致政治進壹步腐敗黑暗。所有的人才(魯抗)死後,都被西晉滅了。要知道西晉為了滅吳,準備了十幾年,造戰船,練水軍,也準備了十幾年。再加上,蜀漢已經死了,西晉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