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先秦時代的各種文化形態仍然是和諧的,所以先秦文學的形態也呈現出文史哲不分,詩、樂、舞相結合的特點。
3.先秦文學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夏商、西周、春秋、戰國。
3-1夏商時期,原始宗教文化占主導地位,巫術起著決定性作用。他們為占蔔和祭祀而創作的韻文(如甲骨文)和咒語歌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學樣式。
歷史學家是另壹種文化遺產的主要承擔者。他們的職能以前是宗教事務,後來巫術和歷史分了,歷史學家的職責偏向人事。《尚書》中保存的商代作品是最早的歷史散文創作。
經過3-2周的革命,巫術文化被禮樂文化所取代,被稱為“以德代天”。對政治、社會、人生的關註超越了宗教的關註,史家文化崛起,誕生了《左傳》等歷史散文的代表作。壹些偉大的文化巨人提出了不同的社會理想,產生了《論語》、《老子》等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深遠的著作。
3-3西周時期,學生在王官讀書,只有貴族才有權利接受教育。春秋戰國以後,周氏家族衰落,貴族地位下降,士階層崛起。知識傳播突破了貴族壟斷,民間講學之風盛行,也就是所謂的“禮樂下行”。諸子百家如雨後春筍,各種思想流派紛紛議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格局。他們的見解不同,文學觀念和風格也多姿多彩,產生了與前代不同的散文和詩歌。
第壹章古代神話
首先,什麽是神話
簡而言之,神話是上帝的故事。其誕生的心理學基礎是“萬物有靈”的觀念,通常是為了解釋自然或社會現象,或者表達征服和改造的欲望。神話中的英雄通常是自然神或被神化的英雄,他們擁有非凡的力量和超自然的力量,受到人們的敬畏。
二、神話的起源
關於神話的起源,流行的解釋是勞動起源論和宗教起源論。前者認為神話起源於原始人的勞動生活,後者認為神話誕生於原始人的宗教活動。
第三,中國古代神話的類型
1,中國的古代神話非常豐富,但是並沒有完整的保存下來。在現存文獻中,《山海經》的神話價值最大。其余的片段分散在各種記錄中。
2.古代神話可以簡單地分為自然神話和古代歷史神話。前者誕生很早,往往將自然擬人化,包括最早的物靈神話,如山神、樹怪,以及系統的創世神話、祖先神話、洪水神話等。後者是歷史的神話或神話的歷史化,接近於傳說,包括戰爭神話、英雄神話、發明神話等。
第四,神話思維的特點
1,早期人的心智水平還處於較低水平,還無法明確區分思維的主體和客體。人與自然之間是壹種“相互滲透”的關系。
2.我們的祖先在感知自然時,往往將自然擬人化,形成從我見物的思維特征。
3.神話思維是壹種具體而生動的思維方式。根據具體的情感體驗,將時間、方位等抽象概念表現為各種神及其活動。有些神話形象是從具體形象中分離出來的,是由不同的物體和形象組成的。
4.神話思維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感體驗。
5.神話思維實際上是壹種象征性或隱喻性的思維。神話是集體意識的產物。
第五,神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馬克思曾經說過,希臘神話是希臘藝術的土壤和軍火庫,中國神話也是如此。
1.神話為後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
2.神話的原始思維方式為後世作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表現手段,神話世界塑造的原型形象成為文學血液中強大的精神力量。
第二章《詩經》
第壹節《詩經》的布局和體系
壹、《詩經》的整理
1,《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原名《詩》,又稱《詩三百》。* * * *詩三百零五首,盛詩六首。該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作品。這些工程壹般覆蓋黃河中下遊和漢水上遊。《詩經》的作者包括了從貴族到平民的所有社會階層。
2.《詩經》的編纂完成於公元前6世紀。關於編纂,後世有“獻詩”、“集詩”、“刪詩”之說。目前壹般認為這些作品是宮廷樂官整理編輯的唱學詩原著。
二、《詩經》的體系和功能
1,今天的《詩經》按照音樂類型分為三類:風、雅、頌。風意味著音樂。《詩經》中的十五國風,指的是各地不同的音樂。雅,有正音之意,“雅”意為正音,是王朝京畿地區的音樂;雅俗的區別也是基於音樂的類型。頌,原指祭祀儀式中的舞蹈方式,引申為祠堂祭祀中使用的舞曲。
2.《詩經》是禮樂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教育的重要工具。在周代,主要用於儀式、諷刺和娛樂,廣泛應用於祭祀、求偶、外交、宴會等場合。同時,它也是貴族教育的普及教材。漢代詩學研究後形成的教詩傳統和講詩制度,對中國文學傳統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論語·陽貨》:子曰:少年莫雪夫寫的詩是什麽?“詩”可以欣賞,可以觀看,可以分組,可以怨恨。妳的父親是事物,妳的父親是遙遠的事物;知道鳥、動物和植物的名稱。
《詩序》:情出於聲,寫為聲,治天下之聲和平喜樂,其政;亂世之聲怒訴,其政為善;亡國之聲哀思,其民困。所以得與失,動與世,感與鬼神,接近於詩。前王向夫妻學習,變得孝順賢惠美麗文明,移風易俗。
3.漢代《詩經》中有三首詩,即齊、魯、韓,其作者分別是魯的沈裴、齊的元谷和燕的韓嬰。此外,還有山東毛亨、趙毛集等傳世的古文《毛詩》。後來三首詩失傳,毛詩獨傳。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是毛的詩。
第二節:《詩經》的內容
第壹,祭祀詩和史詩
二,農事詩
第三,閆妍的詩
第四,怨恨的詩
動詞 (verb的縮寫)征兵詩
六、愛情詩
第三節《詩經》的文學成就
1,符,畢,興
賦、比、興壹般被認為是《詩經》的表現手法,但對它們的含義卻沒有壹致的看法。其中,朱的說法比較淺顯,為後人普遍接受。他相信:“送禮者會說出陳奇的真相;比較,把這個東西和另壹個東西比較;妳激動了就先說點別的引起妳念叨的字。”
2.組成結構
《詩經》通常采用重章的結構形式。所謂重章,並不是把壹模壹樣的詞再列壹遍,而是把壹些詞改變或替換後再唱壹遍。有兩種情況。第壹,雖然詞變了,但意思是壹樣的。第壹,換詞後,詩與詩之間存在等級關系。
“牢騷”:挑鼻涕蟲,挑細字。挑鼻涕蟲,有細字。挑選鼻涕蟲,並發表簡短評論。挑鼻涕蟲,用細字抹平。挑選蛞蝓,並談論它們。挑來挑去,說幾句。
3.句型和語言
《詩經》以四字為基本句型。同時在四字基本句型下,變化不規則,長短自由,靈活多變。節奏分明,韻腳和諧,有天然的音樂美。事實上,其用韻的基本模式和規律已成為後世詩歌用韻的標準。
此外,《詩經》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壹是詞匯量豐富;二是復音詞和疊字的大量使用。如“關關”、“婉約”、“瑤少”、“不平”、“熱情”、“未雨綢繆”、“失誤”、“盡力勸慰”等等。這些特點增加了詩歌的節奏之美,更細膩地傳達了詩人曲折微妙的情感和意象。
第四部分:《詩經》的地位和影響
1,《詩經》開創了抒情詩的傳統。
2.《詩經》建立了壹種關註現實的高雅精神。
3.《詩經》確立的比興傳統構成了後世文學表現的基本手法。
第三章先秦歷史散文
中國古代史家文化非常發達,記敘歷史事件的敘事散文最早出現在散文史上。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錄,而《尚書》和《春秋》提供了不同風格的歷史散文。《左傳》、《國語》和《戰國策》的出現標誌著敘事文學的成熟,開啟了中國敘事文學的傳統。
第壹節從甲骨文到《春秋》
1.中國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他們的筆記簡單而沒有條理。少數記敘文在敘事要素上比較完整,可以視為先秦時期敘事散文的萌芽。
2.商周青銅器銘文由簡入繁,篇幅更長,內容更復雜,具有壹定的敘事尺度。
3.《尚書》是我國第壹部以背單詞為主的歷史文集,是壹部商周史料匯編。包括虞書、夏樹、尚書和周樹。《盤庚》是商代的可靠之作,也是漢語詞語的始祖。《尚書》中的文字是古體的,正如韓愈《學解》所說:“周瑜滿腔熱忱,畏縮不前。”《尚書》的專利結構完整獨立,語言技巧明顯比甲骨文、金文成熟。對後世的公文文體影響深遠。
4.《春秋》原是周朝史書的通稱,後專指魯國史。它記錄了從路引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春秋》按時間順序排列歷史事件,是中國第壹部編年體史書。傳說孔子曾經寫過《春秋》,但也有人認為孔子只是用來教弟子的。它的註釋有規約,但都很簡短,像現代新聞標題,不是真正的敘事散文。
5.《春秋》全書貫穿著維護周禮、正名的思想。這種思想不是在寫作中訴諸議論性的文字,而是通過史實的對比和含蓄嚴謹的措辭來表達。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和“微義之言”,壹字包含褒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