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常識1。儒家的常識是什麽?
儒學是先秦諸子百家之壹,其創始人是孔子。
在先秦時期,儒學與其他學派處於平等的地位。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受到了沈重的打擊,是漢武帝為了維護專制統治,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後興起的。儒家、儒教、儒教的概念要區分。
儒家作為壹種理論,作為壹個階層,作為壹種信仰,有同有異,需要區分。儒家經典主要包括十三經。
儒家經典有六種:《詩經》、《尚書》、《儀禮》、《景悅》、《周易》和《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樂記》是在秦火後丟失的。東漢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論語》、《孝經》和* * *《七經》;唐代增加了《李周》、《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梁傳》、《爾雅》、《十二經》。《孟子》是宋代增補的,後來《十三經註》代代相傳。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礎著作。在傳統觀念上,《易》、《詩》、《書》、《禮》、《春秋》被稱為“經”,而《左傳》、《楊公傳》、《谷亮傳》則屬於《春秋經》的“傳”和“禮”。後來的四書是指《大學》(壹本在《禮記》)、《中庸》(壹本在《禮記》)、《論語》、《孟子》,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2.與儒家文化相關的壹些知識
摘要
儒家文化由孔子創立,經孟子、荀子發揚光大,經董仲舒、朱等不斷拓展和豐富,漢代以後被統治者視為正宗學派。儒家思想雖然含有大量的封建毒素,但也包含了無數的思想寶藏,成為中國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基本特征
儒家文化的發展有2500年的歷史,整個過程經歷了四個階段,即:
(1)孔子開創的先秦原始儒學。
⑵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代儒學
(3)以程朱理學為標誌的宋明理學。
(4)西學沖擊下的現代新儒家。
先秦原始儒學以仁、禮為基本內容,以倫理為本位,以人性為中心,體現了儒家聖賢的人文精神,是當時的“顯學”。先秦時期儒學的基本特征:
第壹,從儀式文化向法律文化的轉移。
第二,基於倫理和人性的理論取向。
第三,人文主義高。
漢代的儒學是壹種政府支持的皇家學問。它以儒家經典為表現形式,與占蔔相結合,融合了陰陽、名、法、黃老的思想,形成了壹種新的迷信儒家的人指必應驗的體系,與先秦時期不同。漢代儒學的新特征:
第壹,儒學的政治化
第二,儒家經典。
第三,儒學的神化
第四,包容性強。
宋明理學的重要特征是對傳統儒學進行哲學化。在堅持倫理本位、道德中心原則的同時,吸收佛道哲學思維方法,豐富思維內容,提高理論水平,構建以理、氣、心為最高範疇的宇宙本體論。宋明儒學的新特征:
首先,介紹壹下佛教和道教的哲學。
第二,鏟除欲望,重建禮儀制度的道德理想。
第三,高舉“內聖”學風。
現代儒學延續道統,復興儒學,遵從宋明理學的心性論。以儒學為本位,吸收融合西學,在現實中弘揚儒學。現代新儒家的新特征;
第壹,援西學入儒,融會中西。
第二,新儒家並沒有把傳統儒學和西方現代化視為對立面。
第三,文化保守主義的情懷
3.儒家經典對後世的影響。
最重要的壹點是儒家主張等級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學習之後,這些思想變得理所當然,對2000年中國皇權制度的穩定和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儒家經典使儒家這種唯心主義的意識形態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科舉出現後,經學壹直是考試科目之壹,儒家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內核。
當然,對儒學的研究也使得中國的其他思想理論被排斥為“非主流”。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的思想逐漸向單壹趨勢發展,但總有少數思想新鮮的“異端”,嚴重阻礙了民主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4.儒家經典、儒家心性、儒家理學、儒家之氣是什麽意思,妳是怎麽理解的?
字允許升,數為整。泰和(今江西)人。
進士何歷任翰林編輯、南京國子監秘書、南京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南京吏部尚書。
辭職後,他從事寫作。在理與氣的關系上,他認為理在氣,氣是萬物之源。他對朱的“壹理不同”的觀點作出了自己的解釋,認為萬物由氣創造後,壹理又分為諸理,是壹部諸理不同之書。
太極是很多原理的總稱,但它是以氣為基礎的。在心靈和物質的關系中,心靈被認為是壹個認知的器官和壹個事物。
心能“推知事物之數,知事物之理”,但不能“定天下”。在性關系上,他不同意天命之性與性情之性的區分,認為性只有壹種,即氣之理。
他批判了保存正義、毀滅人的欲望的觀點,主張理欲合壹,以理節欲。但他接受性即理的觀點,在內心承認理,即仁、義、禮、智的本性。
著有《困惑的故事》《全廟存稿》《全廟續稿》。理學與齊之間的思想家。)
王廷相(1474~1544),中國明代思想家。子自衡,號君川。
河南宜豐(今河南蘭考)誕生。金石
曾任武官、亳州判官、禦史監、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哲學上,他提倡“元氣論”。
認為原生能量“有聚有散,無滅”,是宇宙的本體。宇宙不是“寂靜的”,而是壹個“無盡的”生機勃勃的過程。
在認識論上,主張“知行兼備”,強調“實踐”,追求“真知”。在歷史觀上,認為歷史是進化的,天人合壹。
政治上主張變革,發展社會生產,約束豪強。他的思想是從張載到王夫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壹環,在哲學史上有壹定的地位。
著有《王集》和《王俊川書》。有中華書局出版的《王廷相哲學文選》。
王廷相繼承了王充、範真等人的唯物主義思想,吸收了孔子和朱哲學思想的精華,成為中國哲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之壹。王廷相非常善於研究儒家經典,對壹些儒家學者尤其是理學家的論點提出了許多批評,並發表了自己的獨立見解。
他還非常擅長自然科學,在天文學和地理學方面也有貢獻。他談農業,寫性情。
王廷相是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氣”是不朽的。有“氣”才有“理”。他所說的“氣”是物質的,與宋儒學“天地之前唯此理”的唯心主義世界觀相反。
他反對神秘迷信,反對神權政治,強調“人定勝天”的思想。王廷相認為“無氣無性”就是活著就有性,否定了壹些儒家在氣之外發明的所謂“自然性”,也不贊成“性善”“性惡”的超驗主義。
他支持孔丘“性雖相似,但互相學習卻很遙遠”的觀點,主張“性成為學習”。因此,他主張讓孩子在童年時期就開始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把孩子關在家裏,讓他們接觸社會現實,拓寬“知識面”。王廷相重視“知之知”,強烈反對宋儒的所謂“知德”和王守仁的“致良知”。
他認為知識是“思”和“見”結合的產物。要求在實踐中實踐,這是“真知”,反對學習中空洞無用的講座和閱讀。
他要求“學”與“思”不可偏廢,要“講”與“練”並舉。他不僅要求“思”與“學”相結合,而且要求“思”與“行”相結合
所以他把“思考”放在學習過程中特別重要的位置。他認為學習有兩種方式,即“知”和“行”,兩者都是優越的,必須“知行並舉”才能達到目的。
關於道德修養,王廷相根據他的唯物主義認識論,提出了反對強調內省和休息的方法,主張守內外事、動靜結合、有罪和諧、與時俱進的方法。他把那些死抱著舊知識不放、不能與時俱進、不可理喻的人稱為“淺薄”,把那些不顧國家計劃而奉承國家的人稱為“卑鄙”。這樣的人不能被任命。
他主張從克己出發,逐步達到無欲無我,才能達到“大同”。另外,妳要經常彌補妳的遷移,讓自己煥然壹新。
讓壹切都各得其所,這就是“仁”。顧(1613~1682)是明末清初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字寧人,號,是江蘇昆山人。青年時期,他參加了批判晚明弊端的“復辟社”。
清兵南下時,曾調兵抵抗清軍。顧的學術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繼承了中國傳統和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批判了宋明理學,提出了經學即理學的著名命題。他的法律思想也呼應了當時進步的社會思潮,帶有反對專制主義的色彩。
針對晚明士大夫的不良學風,他提倡讀書、務實、學以致用,將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聯系起來。著有《世界各國各縣疾病誌》、《日本知識誌》、《音韻五書》、《林挺詩集》等。
在明末清初社會動蕩的歷史條件下,顧意識到封建統治處於危機階段的邊緣,因而反對古泥不變,頑固保守,指出前人制定的法律無法預測形勢的發展,早已是“變通之地”,後人如“固守舊章”、“固守其不變之名”,必將形成“大弊”。為適應“不得不變”的趨勢,他提出了壹系列社會改革方案,如改革賦稅、限制地租、實行均田制和墾荒;改革君主統治,代之以官僚統治;取消八股制度,實行縣推薦,等等。
雖然他也呼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意在幫助過去,服務當下的改革。
5.什麽是儒家經典?
經學,當然是指詮釋經學的學問,所以說到經學,首先要明確經學是什麽。
《說文解字》中“經”教為“織”,段玉裁註為“豎線”,引申為裝幀書籍的絲線,進而指書。但這裏的“經”當然不是指所有的書,而是特指儒家經典。僅僅明確這壹點是不夠的,因為以前的儒家學者因為“經”的範圍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論證,甚至出現了壹門叫“經名考”的學問。有的人只把孔子的著作稱為《經》,有的人則主張《經》是官方指定的儒家經典。
經學研究的工作主要是註釋和疏經。所謂“註釋”,就是解釋經典中的字的意思,但有些註釋過於簡略或陳舊,所以後來的人把它們解釋為註釋,稱為“疏”。
除註釋外,其他如“謝”、“考據”、“吉傑”、“正義”等名稱不同,但其做法大多相似。他們都詳細研究儒家經典的文字,希望了解它們的真正含義。儒家經典的內容很難理解,也很有爭議,但也包括解釋宇宙秩序、政治、道德規範,甚至日常生活的原理和正當來源。因此,經學成為漢代以來最重要的學術活動。
再加上漢武帝對經學研究的獎勵,使熟悉經學的人受到禮遇,東漢時期更多的人投身於經學研究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留壹個兒子滿錢,不如教壹個兒子壹次”的說法。漢書?五經和儒家著作還是兩類。六朝時期,七書逐漸過渡到四書,而在隋書呢?《經學通誌》正式將當時的學術研究按照“群經、史、哲、集”分為四類,即經學為先,這種分類方法直到清代仍為人們所接受。
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經學是通過不變的文本來解釋可變的註釋,相當於學者思想的發表和闡述。考慮到經典的神聖性,我們可以發現儒家經典在政治層面的活動是非常復雜的。歷代王朝在獲得“法制”後,都希望獲得儒生,即知識分子,即“聖制”的認可和支持。與“道統”這種源於家法觀念、學法而象征經典解釋權威的“道統”不同,聖統的獲得,象征著a * * *不僅通過武力獲得了統治權,還認可了社會文化和價值。
典型的例子是清朝。作為壹個異族,想要突破春秋時期的“華夷”觀念並不容易。他們積極運作政治權力,或殺(如文字獄),或拉攏(如取士賞學),或釋(如編《四Ku全書》、《史明》、《義絕秘錄》),或禁燒。學者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不僅要在法家獲得政治勢力的支持,還要在正統中尋找立論的基礎。因此,他們往往通過對神聖經典的解讀來影響執政黨的政治思維,在“士君之互動”的前提下,儒家經典成為政治互動的重要媒介。
6.儒家經典提倡什麽思想?
經學,即詮釋儒家經典的學問,是中國古代四大學科之壹。
關於經學產生的時間,有兩種學說。壹種是源於孔子,因為孔子把古代經典修改為“六經”,並以此教導弟子,開啟了儒家以“傳經”為“傳道”的學風;另壹方面,經學始於漢武帝時代,以朝廷設立五經博士為標誌,以精通經學為選官標準,從而使經學成為專門學問和顯學。在孔子時期,對儒家經典的註釋僅限於私人傳授,並沒有在社會上形成普遍的知識。嚴格地說,經學的正式形成是在漢代經學成為官方學問之後。
從此以後,從漢朝到清朝,雖然形式不同,內容有所變化,但經學始終是中國官方設置的最高學問,在整個封建社會制度的運行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經學形成後,由於古籍文本不同,漢代出現了現代經學和古代經學之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治地理的劃分,形成了“南學”與“北學”的區別;隋唐統壹後,出現了更進步的義疏論。宋明時期經學發展為理學;到了清代,經學家繼承了漢代古文經學的傳統,發揚考據訓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形成了所謂的“甘家學派”,達到了中國古代經學發展的高峰。
經學的發展源於經學,同時又被視為君主政治的帝王理論。雖然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但歷代學者在經學討論中仍然提出了許多有思想的觀點,展現了中國學者光輝的壹面。兩千多年來,經學壹直延續和發展著中國古代的社會觀念和民族思想。壹部經學史,也是壹部中國古代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