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澤評價說:“壹個‘死’了兩千多年的古老漢字,在許思豪的作品中卻‘活’了起來。有100首古今著名詩詞是許思豪在金文拾貝抄的。這毫不起眼的100塊碑文,消耗了他17年的時間和心血。”“許思豪的老師、學者、書法家李天馬表示,希望許思豪能攻克金文書法創作的難題。許思豪深入答應,決定用金文寫詩數百首。青銅器銘文是西周和東周時期遺留在青銅器上的壹種古代文字。它是連接甲骨文和戰國秦漢的紐帶,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它的古老是困難和晦澀的,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書法家也會望而生畏。大部分書法家只是臨摹壹些輪廓分明的碑文。到目前為止,已經出土了大約5000件周代青銅器,有76200個銘文,其中2800個沒有重復。這些文字有的在漫長的歷史中演變成了現代漢字,有的則失去了傳承。只是到了唐詩宋詞時代,漢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衍生出了很多新詞。他們詩歌的字數遠遠超過金文的數量,壹首詩,如大海撈針,收藏起來。徐思豪在黃德寬、邱希貴教授的指導下,理順了金文通向現代漢字的脈絡,找到了古文字演變、繁衍、證偽的壹些規律,解決了許多在現成金文中無法直接找到的文字之謎,最終完成了他的老師李天馬的遺願。”
《解放日報》報道:“《黃金文獻詩詞百首集》壹出版就好評如潮,有人說它填補了空白;也有人說是創舉。而許思豪卻認為“通過‘金文拾貝’這種藝術形式,喚起人們對古文字和傳統文化的記憶,才是最大的成功”。周誌高評價說:“曹彰自唐宋以來逐漸沈寂。”幾乎從趙宋開始,就開始走向滅亡”,這才真正指出了曹彰尷尬的歷史處境。就目前的書壇而言,研究曹彰的人並不多。曹彰作為壹種書法風格的創作也越來越少。曹彰的繼承和發展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曹彰傳薪》的作者許思豪先生是我們上海市書協的理事,上海市書協印章和公章委員會副主任。這部專著是他多年研究曹彰的豐碩成果。其成果之壹,就是用曹彰書寫了壹百首古今詩詞,創作了豐富多彩的曹彰作品,體現了對曹彰優秀書法傳統的繼承和發展,體現了其新的曹彰風格。第二個成就是幾萬字的《曹彰筆記》。這些“曹彰筆記”濃縮了作者對曹彰的研究經驗。在《曹彰筆記》中,作者對曹彰的筆法和結構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提煉和總結,將曹彰的書法實踐上升到了書法理論的層面。作者對流傳於曹彰歷史上的著名漢簡、漢文進行了精辟的分析和評論,對曹彰的優秀傳統作了系統而概括的介紹。作者簡要介紹了歷史上在曹彰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書法家,使我們對曹彰傳承的歷史脈絡有了進壹步的了解。作者還對曹彰的壹些重要理論問題,如“曹彰之筆”、“曹彰之墨”、“曹彰之創新”、“曹彰之境界”等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並作了簡明扼要的闡述。這些《曹彰筆記》還與創作的曹彰作品放在壹起,讓我們不僅能看到曹彰的創作,還能通過閱讀《曹彰筆記》了解作者的內心思想和創作背景。”“筆記”既敘述了作品,又為作品增添了色彩,這是本書的顯著特點,也是書法實踐與書法理論研究的巧妙結合。這種曹彰專著彌補了目前圖書界的空白。另外值得壹提的是,《曹彰傳薪》是作者幾年前發表的《金文史碑》和《草書縱橫》的姊妹篇。這三部專著都是古今詩詞100首左右,詩詞內容相同。我們可以參考金文(鐘鼎文)、曹金和曹彰的不同書法風格在書法創作中的運用。當前,非常需要壹批紮實的研究成果,壹批令人耳目壹新的創作作品,需要壹個良好的學習交流和傳承創新的氛圍和環境。中國書法發展史告訴我們,作品才是硬道理,只有好的作品才有歷史流傳的價值。歷史是最公正、無私、無情的評估師。在歷史鑒定人的辦公室裏,所有的頭銜、炒作和阿諛奉承都不可能有僥幸心理,也不可能開到了後門。《曹彰傳薪》的出版是對中國書法藝術創作的有益嘗試,也是曹彰在上海書法界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突破
王其森評價說:“承秦之古李,開漢之今草。張懷瓘曾在《書歇》中說:“曹彰是官書的勝利,青草也是曹彰的勝利。“因此,曹彰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壹座裏程碑。然而,從書法的本質來看,曹彰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書法。從文字特點來看,是古代李和的變體。這給寫作和研究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許思豪不僅以深厚的功力和細致的筆墨寫下了數百首古今詩詞,而且以深入的考證和嚴謹的考證系統梳理了曹彰的發展演變。可以說,書論相通,藝論通順。是曹彰書法和研究的佳作。”“許思豪在曹彰的三大名帖——急章、頌師帖、悅驛帖上嘔心瀝血。正是在這種系統的訓練和深刻的模仿中,許思豪摸索出了精妙,進入了奧數。筆底飛升,直指上浪,使其曹彰書寫在書壇備受推崇。”“在《草原曲》中明確指出:“寫名字不寫章是荒唐的。“曹彰有獨特的筆墨表達體系和嚴謹的線條結構。也就是說,曹彰的書法形象有壹個非常本質的方式和自己的程序。正是經過了幾十年的積累和無數次的筆墨探索,許思豪對曹彰筆法的理解,對結構的熟悉,對氣勢的把握,才變得了然於胸,在筆下馳騁。縱觀這數百首詩的寫法,筆法飄逸靈動,點畫婉約,線條蒼勁古樸,按壓從容,變化自然,充分顯示了“圓轉如印,點如李”的筆法特點。可見他的線條意識是相當自覺控制的,筆法觀念也是相當開放靈活的。在結構上,許思豪以遵循草橫鋪展、波浪搖曳的原則為前提,再充分利用其草筆畫連續、筆畫銜接良好的特點,拓展其結構空間和層架造型,使其疏密飄逸,靜中有動,動中有變,頗有趣味。但筆法和結構最終是基於內涵和神韻的傳遞,也就是書境的營造和展示。對此,許思豪是深思的,也是向往的。其神韻平和飄逸,其風格從容渾成。它既沒有博主眼中的超強實力,也沒有故作姿態的笨拙造型,但它的心思閑散而敏捷,意勝於法,散發著濃濃的書生氣。可以說是古而新,韻勝而高。”書聖王羲之主張“書要記在心裏”。書法家也應該是思想者。許思豪在這方面有著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美學思考與探索。在歷史認識的層面上,他全面研究了曹彰的由來,並以對“季季章”的理解為切入點,分析了這壹職位從“宋鴻本”到“明托殘本”的流傳。其次是《越義帖》、《師頌》、《漢簡》等的解讀,頗具藝術性和學術性。在此基礎上,從古至今,對當代曹彰大師王遽常、李天馬、鄭松賢的筆墨特點和風格成就進行探討和分析。在技法認知上,結合自己的書法實踐,對曹彰的筆法、筆墨、創新、境界由表及裏進行了分析歸納,盡量避免“奴書”、“融舊為新”,論點精辟、理性,這也是許思豪《曹彰薪傳》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