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陳嘉庚先生首先提出了漢字的橫寫。1950年6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第二次會議上,陳嘉庚正式向大會提議,中文書寫應從左向右橫寫。1955 65438+10月1日,光明日報首次將自上而下的垂直版面改為水平版面,並發表了題為《為了這份報紙橫向告訴讀者》的文章:“我們認為,近代中國報紙和書籍的版面應該隨著近代文化及其需求的發展而變化,應該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而變化。漢字的橫寫是壹種發展趨勢。”著名學者郭沫若、胡愈之等。還趕緊寫文章指出橫寫的科學性,說人的眼睛是橫著的,眼睛橫著看比豎著看更寬。看書時眼睛和頭部轉動少,自然省力,不容易累。也方便書寫各種數學、邏輯、文化公式和外文地名,還能提高紙張的利用率。光明日報率先實踐後,到6月1955 11、17中央級報紙已改為橫版。65438+65438 10月0956+1,人民日報也被改成橫版,至此,全國響應。
從豎排到橫排閱讀是漢字書寫風格的壹大變化。有人專門做了壹個特別的實驗:選取高三10名尖子生,分成男女兩組,讓他們閱讀從同壹份《中國青年報》中精心挑選的抒情短文。結果差距明顯:橫向排版的閱讀速度是縱向排版的1.345倍。有人開玩笑說,直到漢字改成橫寫,我才知道眼睛長橫了。還有人嘲諷說人家西文字是橫著寫的,讀者邊讀邊搖頭,意思是“不不不是這樣的!”所以有否定前人,創造新方案的創新意識;中國的古文是豎著寫的,讀者邊讀邊點頭,意思是“對,對,就是這樣!”所以有迷信前人的保守意識。
以上說法都有壹定道理,只是被壹些民族虛無主義者作為攻擊我們老祖宗的把柄,老祖宗蠢到連眼睛是怎麽長的都不知道。所以對於古人來說,區分二者是很有必要的。否則,讓那些天天罵祖宗的聲音刺破我們的耳膜,豈不是失職?
如前所述,郭沫若先生撰文指出漢字的橫排是科學的,有跟風之嫌。郭先生本人就是研究古文字的大師。他只是在漢字橫排已成定局的那壹刻聚在壹起,卻沒有看到郭先生認真分析古文字豎寫的原因。在郭先生的影響下,如果能科學全面地分析壹下古代漢字豎寫和現在橫寫的原因(本人孤陋寡聞,沒有看到相關資料),那麽就不會給民族虛無主義者留下把柄,至少在漢字書寫方式上是如此。
拋開排版印刷,就漢字而言,漢字是最適合豎寫的。豎寫的方式,漢字書寫流暢連貫,有壹氣呵成之勢,而橫寫容易停頓,難以達到氣勢。所以大部分書法作品都是豎著寫的,偶爾橫著寫也沒有豎著寫藝術感強。原因是漢字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了適合豎寫的特點。漢字由橫、豎、左、右、折五種基本筆畫組成,這些筆畫是二維排列的。寫漢字時,筆總是從左上角或上方開始寫,收筆的地方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在右上角加壹個點,或者把筆向右提引出壹個勾,適合在右邊橫著寫壹個字,但只占漢字的壹小部分;另壹類在右下角或筆底,或中間,適合在下面豎著寫壹個字,占漢字的大部分。這裏說的只是漢字適合豎寫的原因,是歷史原因決定的。拋開歷史談科學,就像嘲諷秦始皇不會飛壹樣沒有道理。
今天發現的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鐘鼎文)。甲骨文和鐘鼎都不是正常的文字材料。前者只是用甲骨文雕刻來預測吉兇,後者是有銘文的物體,而真正的書寫材料是專門用來書寫記錄筆記或文字的東西。日常經驗告訴我們,人總是按照習慣行事。因為甲骨文和金文大多是豎寫的,說明當時的人習慣豎寫,這種習慣源於當時正常的書寫工具和材料。根據豎寫的習慣,我們有理由推測,至少在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形成了完善而熟練的書寫技術體系。這樣的書寫體系是以刀為書寫工具,以竹片或窄木板(條)為書寫材料,用刀將字跡刻在竹片(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