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勞動人民把壹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期,每個時期稱為壹小時。十二點既可以指壹天,也可以指任何時間。十二點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太陽的自然規律、天空的變化以及他們的日常生產活動和生活習慣總結創造出來的。
十二點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組成。人們可以從中國先秦時期的古籍中找到這些詞的來源。在漢代以前,這些稱謂是不同的。直到漢朝初年,中國實行太初歷法。“壹天分十二點,主枝是學科。”(趙翼《玉琮考》卷三十四)基本定型命名。
十二點鐘日歷是獨壹無二的,歷史悠久。它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歷法的傑出貢獻,是中華文化的燦爛瑰寶之壹。
時間的起源:
時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壹種計時方式,又稱“時柱”。它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和自轉的規律,將壹天分為12個小時,每個小時約2小時。小時的起點是午夜,也就是每晚11點到早上1點。
中國古代時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漢。當時,古代天文學家通過觀察天象和計算,將壹天的時間分為12小時。時間的劃分還受到陰陽五行等哲學思想的影響,因此它不僅是壹種計時方式,而且具有神秘的象征意義,廣泛應用於占蔔、醫學、農業、政治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