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曾是北宋理學的創始人周敦頤,其著作被後人合編為《河南石成遺書》。他們把“理性”或“正義”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認為理性是無所不在的、不朽的,它不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準則。差管理法中,程顥“重靜”,強調“赤誠之心”;程頤“尊主”,強調“師事”。在人性論上,程主張“滅人欲,存天理”,並對這壹觀點進行了深入闡釋,使之更加系統化。“兩個過程”理論的出現,標誌著宋代理學思想體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朱繼承和發展了程程的思想,建立了完整而精致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
他認為太極是宇宙的基礎和本體,太極本身包含理和氣,先理後氣。太極的原理是所有原理的綜合,完美而美好,超越時空,是“壹切善”的道德標準。在人性論上,朱認為人有“天命之性”和“性情之性”。前者來自太極理論,絕對好。後者有清與濁、善與惡之分。人要通過“尊重”和“貧窮”來改變自己的氣質。朱還把該原則推向了人類社會的歷史,認為“三綱五常”都是該原則的“普及”,人們應該“去人欲,存天理”,自覺遵守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規範。朱學說的出現標誌著理學發展到了壹個成熟的階段。
宋元明清時期,歷代統治者大都支持程朱理學作為官方的統治思想,程朱理學也因此成為人們日常言行的是非標準和認識與實踐的主要內容。在南宋以後六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朱成的理學思想在促進人們的理論思維、教育人們知書達理、陶冶人們的情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歷史進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歷史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許多人把朱成的理學視為名利的敲門磚。他們執著於逐字逐句的說教,使得理學的發展越來越脫離實際,成為壹句不會幫助世人的空話,成為束縛人手腳的教條,成為“以理殺人”的工具,從而體現了其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朱成理學又稱朱成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流派之壹,也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流派之壹。北宋時由程顥、程頤兩兄弟創立,後由弟子、羅從彥、傳承,南宋時由朱完成。廣義而言,還包括北宋朱吸收的“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二程)說,並延伸到朱的弟子、後世學者和的追隨者整體的思想。因為朱是這個學派的最大代表,所以也簡稱朱。程朱理學在南宋後期開始被統治階級所接受和推崇,並正式成為元至明清時期的治國思想。因此,如果不特別界定宋明理學的概念,它指的是通常意義上的程朱理學。20世紀中國大陸的理學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壹期:從1900到1949。在這50年間,關於朱成理學的論文大多是以個案為基礎的。程壹川的宇宙觀(1921年)是最早研究程程的論文,朱的論文是程南元關於朱履書第四部《與友人書》(1915年)的論文。這時也有中國哲學史或思想史的著作,都是關於北宋“五年”的。最早的中國哲學史專著是謝無量1915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本書以簡潔的筆法追溯了道學(理學)的起源,敘述了溪、邵康節、張衡渠、程、程壹川、齋藤優子、朱惠安、齋藤優子的研究。呂思勉的《理學大綱》(1931)可以說是較早的壹部約會哲學史專著。在這本書裏,呂思勉和謝無量壹樣,認為“宋學是壹條長河,要推定(胡瑗)、泰山(孫服)、徂徠(石碣)”,但宋哲學的第壹個學者是溪。呂思勉對明道宜川的研究有著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洛學》中明道宜川的性質不同,學之者因近而所得不同。對惠安之學也進行了認真的論述,認為他的哲學思想並非來自周、張、程之外,而是他的研究更加細致、深入。因此,朱子不是宋學的開創者,而是宋學的集大成者。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也詳細介紹了朱成的道教。陳寅恪先生在審閱該書時所作的審閱報告頗為中肯,認為該書在朱研究方面有許多創新之處。此時中國的哲學史著作有範的《中國哲學史通論》(1936)。雖然這裏對朱成理學的研究已基本展開,但大多只是泛泛而論,對許多問題的分析還不夠清晰,因此這壹時期的朱成理學研究被稱為開拓時期。
第二期:從1950到1965。這裏研究朱成理學的文章和著作,基本上采取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劃分的方法,壹般認為朱成代表的是客觀唯心主義學說。這壹時期出版的有關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的著作有楊的《中國思想史簡史》(1952)、侯外廬的《中國思想史通史》(1959)、任的《中國哲學史》(1964),其中有專章論述。也有壹些關於理學的論文,其中有兩篇專門論述程,的有十四篇。這些作品絕大多數對朱成的理學持否定態度,認為其哲學思想與其政治立場相對應,極其反動。朱哲學在歷史上的作用只是對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起到了刺激作用,但如果沒有對朱哲學的批判和理解,就不會刺激唯物主義的發展,反而會破壞它。當然,也有學者對朱成的理學持肯定態度,認為朱成的哲學思想中包含著辯證的因素,是朱成哲學體系中的合理思想。但總的來說,程的思想是唯心主義的,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總的來說,這裏對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朱等北宋五位主要人物身上,對和朱門後學的研究較少。雖然此時是用唯物主義的方法進行研究和閱讀的,但與第壹時期相比,對問題的研究已經相對深入。因為方法論的偏差,這個時期只能稱為探索期。
第三期:從1966到1976。這壹時期恰逢“文革”,深受“唯心主義等於反動保守主義”公式的影響,因此對朱成理學的批判持續升溫。在這段時間裏,有壹本批評著作集和壹本程評論選,分別是《程顥、程頤及其思想批評》(1974)和《程顥、程頤評論》(1975)。有關朱的論文大致有54篇。“文革”期間,批判朱成理學的主要內容是把朱成放在儒法鬥爭的歷史中,批判他是與法家對立的反動儒家人物。此外,批判了程頤寡婦貞操帶來的“不流血的貞操殺人”的後果。總之,“文革”期間,朱成理學乃至整個中國哲學思想史的研究可謂百花齊放、雜草叢生,這壹時期只能稱之為挫折期。
第四期:從1977到20世紀末。朱成理學研究確實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不僅與朱成理學相關的宋明哲學史研究有所深化,而且人物個案研究也有所發展,大量論文和專著問世,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朱成理學在思想上強調封建禮教,在壹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對當時的美學和意識形態產生了很大影響。許多藝術形式追求空靈、含蓄、自然、質樸。如宋瓷壹掃盛唐的鮮艷色彩,追求細膩滲透、色調簡約的趣味;宋代山水畫使用水墨,表現了人與自然的親密交融和田園意境與思想。在著裝風格上,這壹點更加明顯。朝廷多次將沈珍定制為“樸素”、“不奢”,許多學者也主張衣飾要簡潔樸素。袁彩在《世園會》壹書中,對女性的著裝提出了“唯潔不異”的要求。紹興五年,宋高宗也主張:“崔晉是女人的服飾,不是奢侈品,而是奢侈的習慣。那些侵略過中外,下令不得入宮門,但至今無人犯罪的人,還怕市民家不徹底裝修,所以要申請禁入,卻因販賣黃金、收藏金玉之罪而受到獎勵。“所以,整個宋代的服飾風格都趨向於纖細、修長、素凈。形式上,不像唐朝那樣奢華、誇張、開放;顏色簡單幹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