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土地勘測規劃院,重慶,400020)
根據重慶市不同類型耕地後備資源的數量、分布和特點,分析了不同類型耕地後備資源對土地整理結果的影響,並在全市範圍內隨機抽取了部分已完成的土地整理項目。根據農用地因素分類的思路,利用相關參數和評價指標對重慶市開發整理後的耕地質量進行評價,並總結其類型。得出重慶市土地開發整理的當務之急是“移土培肥”,重點是自然災害損毀土地的復墾和其他耕地未利用地的開發,荒地的開發應慎重進行。
關鍵詞:儲備資源;土地整理;農業用地的分類;重慶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需要,大量的耕地被用於非農業用地和基礎設施建設。此外,不斷增長的人口使原本有限的耕地資源日益緊張,人地矛盾逐漸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的長治久安。土地開發整理是提高土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緩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徑。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技術手段,綜合整治田、水、路、林、村,調整土地關系,改善土地利用結構和生產生活條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目前,我國土地整理的主要評價指標是新增耕地面積,這在壹定程度上導致了土地整理中對數量和短期效益的簡單追求。耕地後備土地資源的粗放式開發,既不能達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的目的,又會造成資源浪費,給環境帶來不良後果。因此,科學分析後備資源的性質及其對土地整理結果的影響,是合理規劃設計土地整理,實現生態經濟型土地整理的基礎。
1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分布及特征
1.1重慶耕地後備資源分布
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大致可分為草地、灘塗、廢棄地、自然災害損毀地和其他可耕未利用地。各類後備資源數量見表1。
根據2002年西部大開發後備資源調查,重慶市土地後備資源總面積約為65,438+0,065,438+0,000畝,其中可開發土地95萬畝,復墾土地5萬畝。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565,558.9畝,灘塗約58,704.6畝,其他可耕地未利用地327,965,438+065,438+0.2畝(包括沙地、荒廢多年不能耕種的土地等。),可恢復土地包括廢棄土地14662.57畝,自然災害損毀土地465438。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分布見表2。
表1重慶市各類耕地後備資源面積統計表單位:畝
表2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分布表單位:畝
1.2耕地後備資源質量及分布特征
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主要是草地和其他未利用地。荒地主要分布在重慶東北部(圖1),約占全市耕地荒地的45%。這壹帶是中山峽地貌區,以中山為主,交通不便。是重慶最窮的地區之壹。荒地多分布在壹些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盆地、山谷、坡地,土壤以黃壤、黃棕壤為主,肥力較低。重慶中部草原分布約占20%,多分布在600 ~ 1500 m的坡或鞍區,地貌以中低山為主,山多地廣,人少。土壤以黃壤為主,貧瘠缺水。渝西草原約占18%。該地區地貌以丘陵為主,是重慶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土地肥沃,土壤以紫色土為主,光熱條件豐富,適宜耕種,是全市土地利用率最高的地區之壹。渝東南草原約占17%,為鐘山峽谷地貌區,主要在鐘山。草原多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坡地或鞍部地區,土壤以黃壤、黃棕壤為主,土質較差,多為粘質土和礫巖土。
重慶灘塗面積約6萬畝,渝西淺丘區分布最廣,約占全市可耕灘塗面積的68%,主要分布在長江兩岸及其支流,光熱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開發條件優越。
重慶還有約32萬畝其他可耕地未利用地,包括沙地、多年撂荒無法耕種的土地等。重慶中部淺山區面積最大,約占47%。這壹帶最有代表性的土壤是“碗土”,特點是耕地與裸巖交織,耕作難度大。但這類土地水土肥力強,適合農作物生長,尤其適合種植烤煙等經濟作物。
2當前土地整理存在的問題
國家要求各地按照“占多少,墾多少”的原則,建設單位必須補充相應的耕地,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縣級以上土地主管部門根據當年建設占用耕地數量,將新增耕地指標分配給下級土地管理部門,並以項目竣工後新增耕地面積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在制定開發整理年度計劃時,為了完成當年下達的新增耕地指標,往往要求鄉鎮上報轄區內可開發的後備資源,並根據上報的情況組織隊伍進行開發。各級主管部門對轄區內的耕地後備資源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對後備資源的開發作出長遠規劃。這種管理模式容易導致開發整理項目重數量輕質量的盲目開發行為。這種無序粗放的開發壹旦耗盡轄區內的後備資源,“占補平衡”就難以實施。
圖1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分布圖
同時,壹些項目建成後,主管部門對這些項目缺乏有效的監控和監督,尤其是壹些偏遠、貧困的項目。按照土地權屬調整的原則,這部分工程完成後,將按照整理前的土地權屬返還給當地農民耕種。因為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的多,家裏不是老就是弱,無力耕種這部分土地。因此,已開發的土地將再次面臨被廢棄的問題。
3不同類型耕地後備資源復墾對土地整理成果的影響
按照農用地因素法的分類思路,利用重慶市農用地分等的相關參數和評價指標,在全市範圍內隨機選取部分已建成的不同類型耕地後備資源開發項目,以項目為分類單元計算自然質量,評價比較開發整理後的耕地質量(表3)。
表3評價單元因子表
根據上述指標值,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定級單位指定的農作物農用地自然質量得分,計算公式為:
CLij=[∑Wk fijk]/100
(i=1,2,…,p;j=1,2,…,n;k=1,2,…,m)
在公式中,CLij規定以農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得分為分級單位;I是分級單位的編號;j是指定的作物編號;k是分級因子的數量;p是分級單元的數量;n是指定作物的數量;m是分級因子的個數,∑是求和運算的符號;Wk為定級因子的權重(重慶市農用地分等確定的二級區指定作物定級因子的權重);Fijk是第I個定級單元中第J個指定作物的第K個定級因子的得分(根據《重慶市農用地定級因子-定級-評分表》中的玉米得分賦值)。
J指定作物自然質量指數的計算方法如下:
Rij=αtj CLij βj
式中,Rij為I、J單元中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指數;αtj是第j個作物的光溫生產潛力指數;CLij是第I個分類單元中種植了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的自然質量得分;βj是第j種作物的產量比系數。
表4耕地等的自然質量。
通過對上述項目農用地自然質量的計算和比較(表4),可以看出,自然災害復墾後的耕地自然質量最高,荒地開發後的耕地自然質量最低,河漫灘地和其他未利用地開發形成的耕地自然質量介於兩者之間。
3.1草原
全市21開發整理項目抽樣調查數據顯示,草地開發後農用地自然質量普遍較低,草地本身的開發適宜性與其分布有很大關系。當草原分布在海拔1000 m以上時,當地年平均氣溫壹般不會超過14℃,無霜期少於260天,年降水量壹般為1200 mm ~ 1300 mm,8月上旬出現低溫持續陰雨天氣,土壤貧瘠,保水能力差,農業集約利用程度低。同時,荒地是重慶市最大的耕地後備資源庫,合理開發利用荒地是補充耕地面積、實現占補平衡的重要途徑之壹。根據目前主管部門對開發整理項目的收購價格和評估指標(主要是新增耕地面積),對於開發商來說,荒地的開發難度和初期投入相對較低,利潤最為可觀。由於重慶的草原多分布在高海拔或生態脆弱地區,發展草原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因地制宜,分步開發。如果不重視草原開發的研究和規劃,很容易在經濟、開發技術、項目投資、後期管護等方面出現問題,導致項目建成後缺水、土壤肥力低下,使已開發的土地難以耕種,或者已開發的土地沒有耕種就再次撂荒,甚至造成地質災害和水土流失。
3.2海灘
河漫灘因其獨特的資源條件和地理環境,成為丘陵地區耕地開發整理的理想後備資源,開發後形成的耕地品位高,適宜發展農作物。但三峽庫區蓄水後,重慶現有的絕大部分灘塗將被長江淹沒,同時長江兩岸175 m水位以下的耕地和園林也將被淹沒。因此,國家緊急啟動了“移土培肥”工程,搶救即將被淹沒的耕地和園林中的土壤。重慶相當壹部分灘塗,長期以來都是長江兩岸的農民為了躲避汛期而種植的。這部分灘塗的表土與耕地、園地相同,土層較厚,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營養元素豐富,可與兩岸耕地、園地壹起清除。覆土後,對3730hm2的貧瘠農田和園地進行覆蓋施肥,可增加糧食產量5780噸,項目區年產值可達890多萬元。同時,可以提高庫區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減輕庫岸水土流失的強度,減少汙染,改善環境。但是,本項目的實施應與土地整理項目同時進行。由於水庫周圍的貧瘠農田和園地大多分布在山坡坡地上,屬於生態脆弱區,因此應在覆土和培肥地區實施坡改梯工程,防止更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災難性後果。
3.3其他未利用耕地
重慶市還有其他耕地未利用地約32萬畝,在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類型中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主要分布在渝中淺山區,約占全市其他耕地未利用地的47%。廢棄地開發初期投資相對較低,深受群眾歡迎。雖然已廢棄多年,但土壤熟化程度高於其他耕地後備資源,相應的配套設施也相對成熟。這類土地多分布在農村居民點附近,開發後土地利用程度較高。碗碗土的發展也受到當地人的歡迎。由於喀斯特巖溶地區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小,且該地區豐富的光熱條件適合烤煙等經濟作物的生長,因此爆破取石、外來土壤和農田保護相結合,可以實現當地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三位壹體。
3.4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和廢棄土地占用
對自然災害受損土地和廢棄土地進行復墾,可增加重慶市5萬多畝耕地,是最受歡迎的“民心工程”。重慶被自然災害破壞的土地壹般是被洪水或泥石流沖走的耕地,耕作條件成熟,土壤肥沃。復墾後形成的耕地等級最高。復墾後的廢棄地壹般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村莊附近,交通條件良好,光熱條件充足,有利於復墾後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自然災害損毀地和廢棄地是開發耕地後備資源的首選。
4對策和建議
4.1利用農用地分等和等代成果評價開發整理成果。
農用地分等是在土地詳查後對農用地質量進行的第壹次系統、全面的評價。占補平衡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解決了土地開發整理中的占補平衡問題。目前,重慶市已完成農用地分等和當量折算研究,當量折算成果已通過國土資源部驗收,農用地分等定級價格體系已建立,成果即將提交驗收。利用農用地分等成果對開發整理完成後的質量進行評價,可以彌補土地整理質量評價指標在各方面的不完整性,利用等折算成果對占用耕地的單位進行監督,可以防止多占少補、占優補劣的情況發生,真正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4.2長遠規劃後備資源,樹立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思想。
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對轄區內的後備資源進行分析評價,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長遠發展規劃,結合當地後備資源的獨特屬性、數量和分布情況下達發展指標,同時指導下屬部門科學合理規劃項目發展,實現後備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4.3建立後期管護制度,落實相關管護責任,定期對已完工項目進行監測。
縣級土地主管部門要在項目開工前,對項目完成後的管護責任作出妥善安排,否則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開發的土地將再次荒廢,組織開發商將是國家的罪人。主管部門應加緊制定相應措施,定期對已完工項目進行監控,確保項目後期利用。
5結論
通過對重慶市不同耕地後備資源的分析,可以看出:①目前重慶市土地整理的重點應放在翻耕、園地耕層和三峽庫岸邊部分肥沃河漫灘表土的搶救工作上;(2)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復墾耕地等級最高,廢棄地復墾相關條件相對成熟,均有利於當地經濟、社會和生態建設,是當前開發整理的首選;③其他未利用地的開發是目前重慶新增耕地面積的潛力,在選擇項目區域時可以優先考慮其他未利用地的開發;④荒地在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中占有最大比例,但荒地開發後形成的耕地等級相對較低,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因此,應在充分總結經驗、認真分析項目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適量開發。
參考
楊曉燕,朱德菊,雲文舉,程峰。土地開發整理對區域景觀格局的影響。農業工程學報,2005,21 (9): 67 ~ 70
王立強,陳亞恒,徐偉,等。河北省耕地資源動態分析及耕地後備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資源與工業,2006,8 (3): 36 ~ 39。
朱慶,李如海,王黎明,等。江蘇沿江地區農用地資源質量評價研究。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14(2):188 ~ 192。
文明舉、鄭、李憲文、唐。西部大開發中的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北京:中國迪達出版社,2003。
石玉林,康慶宇,趙存興,等。中國宜農荒地資源及其合理開發。自然資源,1981,1。
廖和平。未利用土地適宜性評價方法研究。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7,22 (2): 199 ~ 205。
彭群、龍花樓、羅明、王軍等。經濟地理,2003,23 (6): 822 ~ 825。
孟毅,王茜,文森,李萍。重慶市農業綜合處,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