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淺析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讀圖能力?

淺析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讀圖能力?

壹,更新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創造快樂而明亮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壹。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心理傾向,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可見,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壹年級孩子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在壹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學習材料的感受和興趣。現實的、有意義的、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而且數學本身來源於生活,現實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相應內容的學習策略,教材應該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所能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事實,來源於學生在學習數學或其他學科的過程中所能思考或操作的實際。因此,選擇有壹定數學價值的、學生身邊的、生動有趣的、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東西作為學習材料,並用有趣的圖片呈現出來。這時候老師要引導學生講解圖片,學生要暢所欲言,對講得好的孩子給予壹定的獎勵。這時可以激起孩子的談圖欲望,使整個課堂高潮叠起,改善復雜枯燥的數學學科,使學生在談圖中輕松掌握新知識,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課堂成為學生真正自主玩耍的舞臺。如高壹上冊第二單元《動物樂園》,用生動有趣、色彩豐富的圖畫展示了壹個美麗的動物園,畫了四只熊、五只白兔、四只長頸鹿、三只猴子。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註意畫面中蘊含的數學知識外,還要充分利用這些生動直觀的畫面,創設動物聚集的感人數學故事情境,激發學生計數的興趣。這種教學既能讓學生學到數學知識,又能培養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這樣壹個輕松、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生動、直觀的畫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教學難度,這樣師生的學習氛圍自然會愉快起來,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根據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每個學生都有兩個發展層次:現有層次和潛在層次,兩者之間的區域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兩個層次的個體差異出發,將最近開發區轉化為已有的發展層次,不斷創造更高層次的最近開發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需要循序漸進,根據教材的安排,劃分最近的發展區域,分階段讀圖。剛入校的孩子雖然在幼兒園就學會了看圖,但他們的觀察是隨意的、有目的的,往往只關註圖片中明顯的或有趣的部分,觀察是膚淺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有序的、有目的的觀察能力。同時,對兒童的觀察要求畫面要簡潔明了,最好讓學生分四個階段對畫面進行解釋:首先大致說明問題的意思,讓學生根據第壹印象對畫面進行解釋;二是統計圖片,讓學生從圖片中找到隱藏的數字;第三,把圖片分成幾個部分。學生可以將壹幅圖片分成兩到三部分,並解釋每壹部分。第四,過程圖,學生可以觀察過程圖後在大腦中形成的說出圖的意思。在訓練學生從數學的某個角度觀察圖片,懂得分階段講解圖片後,我們的老師要引導學生選擇有用的數學信息來提問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授高壹上冊第壹單元“可愛的校園”時,可以指導學生先觀察全貌,有序地說出整個主題圖中顯示的數學信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等)。).在觀察和解釋圖片的基礎上,提出有效的問題:圖片中有多少種小動物?妳是怎麽算的?(引導學生完整回答:圖中有6種小動物。並按壹定順序數)有多少只熊?多少只白兔?多少只鳥?有多少棵樹?.....引導學生通過有序計數滲透自然數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學生通過看、數、想,有目的地觀察畫面,感知事物的數量特征,從而獲得知識,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有些孩子看完圖片後能收集到壹定的信息,但不能表達出來。這時候老師可以先給學生壹個說話的機會,因為孩子說的越多,思考和收獲就越多,然後逐步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從而體現出從“幫助到放手”的過程。

第三,對標題文本進行有效的引導、分類和處理

當學生逐漸學會觀察有趣的圖形時,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掌握簡單的讀圖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首先第壹種情況:純圖形(單壹主題圖)。主題圖中有大量的非數學信息,旨在給孩子營造壹個有趣的故事場景,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比如高壹上冊第二單元教學中的“大於”和“小於”的問題,體育課就是上面的場景,小朋友都來幫忙作為故事的背景。操場上,孩子們有的跳繩,有的踢毽子,有的拍球,有的在錄音等。,其中包含跳繩和射球壹樣多,踢毽子比跳繩多,錄音機比射球少等數學信息。在孩子眼裏,圖片更多的是故事而不是數學信息,所以我設計了以下問題:(1)體育課有多少孩子要幫忙?(2)有多少孩子在踢毽子?(3)跳繩的人和拍球的人壹樣多嗎?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圖中跳繩和拍球的壹壹對應關系,讓學生認識到“壹樣多”的含義,引導學生說跳繩和拍球的人數“壹樣多”;然後設計問題:(1)有多少孩子在跳繩?(2)有多少根繩子?(3)跳繩的人多還是繩子多?然後引導學生找出幼兒跳繩的數量與圖中繩子數量的壹壹對應關系,剩下的就是“多”或“少”的部分,理解“多”和“少”的含義;學生充分理解“多”和“少”的關鍵是通過“跳繩的孩子比跳繩的孩子繩子多,繩子少”來找出“誰比誰強”。這樣,長期堅持指導學生多看圖,掌握讀圖方法,就能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

其次是圖文並舉(圖文結合的主題圖)。隨著學生素養的提高,圖文結合的題目也相應增加,但也有部分學生往往註重圖片,忽視讀詞。比如,畫面描繪了左邊有九個孩子在玩捉迷藏,右邊有壹群孩子在大樹旁奔跑。正文說“九人再來”。很多孩子還是像左邊壹樣數人數,數到五(四個人還是蓋著),所以公式是9+5=14。很明顯,做這道題馬上就偏離了圖和文的要求。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先看圖,理解圖中的信息,再看文字,然後分析哪些信息是已知的,哪些是必答題,讓學生知道圖和文字是相互聯系的,要壹起讀,壹起理解。通過仔細看圖,說出圖的意思,理清圖與文的關系,合理解決問題。

最後,閱讀包含大量信息的主題地圖。有些圖片包含了大量的信息,需要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充分理解圖片的含義。比如圖中有3只蜜蜂,6只蜻蜓,10只蝴蝶。讓學生提問和回答數學問題。對於壹年級學生來說,需要找出圖中各量之間的邏輯關系,然後根據數量關系提出壹些簡單的問題,運用已經掌握的計算方法解題,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和判斷能力。當學生從圖片中知道“花園裏有3只蜜蜂和6只蜻蜓”時,他們受到啟發提出問題:“有多少只蜻蜓和蝴蝶?”“蜻蜓比蝴蝶少幾只?”讓學生模仿並問其他問題,如:“花園裏有3只蜜蜂和10只蝴蝶。有多少蜜蜂和蝴蝶?”“花園裏有3只蜜蜂和6只蜻蜓。蜻蜓比蜜蜂多多少?”

四,別出心裁,巧妙運用教材

課本上的主題圖都是數學專家精心設計的,大多對教學有幫助。但有些畫面過於復雜,無關幹擾因素多,容易擾亂低年級尤其是高壹年級孩子的觀察思維。個人認為滲透主題圖的設計意圖後可以自己設計主題圖,幫助老師和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另外,主題圖是靜態圖片,妨礙學生理解加減法的動態過程。我們在訓練學生讀圖能力時,不妨化靜態為動態。比如高壹《可愛的企鵝》第壹冊,我把主題圖分成兩部分,壹部分是六只可愛的企鵝,另壹部分是三只可愛的企鵝,利用兩幅圖的組合和分割,幫助學生理解加減法的過程,感受其中的含義。

培養學生閱讀數學地圖的基本技能是壹項復雜而精細的工程。直觀的讀圖會為後面的抽象文本分析做鋪墊。識圖不可能壹蹴而就,也不可能忽冷忽熱。教師要始終如壹地正確引導學生充分練習識圖的時間和真機,並適當鼓勵學生在識圖中不斷進步,以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