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伊始的周傑倫,不僅僅是壹個偶像名字,更是壹個充滿爭議的名字,壹個可笑的名字。對於年輕人來說,周傑倫是青春血液中的壹針,是新新人類的自我提升。然而在很多老師和家長眼裏,周傑倫是整個時代的罪魁禍首。
形象不正,歌曲不調,歌詞不清,更有甚者成為了少年早戀的催化劑。立馬成立了“反周傑倫”聯盟,排斥這個新時代的“小歌手”。就連春晚的相聲主題也被周傑倫拿來調侃。
前互聯網時代,無論作品如何,周傑倫和坤都沒有本質區別,無非是老壹輩的批判和年輕壹代的堅持。不同的是,有了互聯網的介入,當時的偶像崇拜更多的局限於人際關系,而不是全民參與。如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更多的粉絲找到了組織,形成了圈子,形成了重要的合力。
從這個角度,我想證明偶像化和“不喜歡”的傳統自古就有,只是媒體的發展放大了這種認知。
從上世紀80年代的“張譚爭霸”開始,華語樂壇正式進入偶像時代。從嚴肅的政治經濟新聞,報紙雜誌第壹次給藝人留出了很多版面。與此同時,粉絲的瘋狂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以為心愛的偶像刮車,為另壹個偶像送刀片。那些40年代出生的傳統中國人也把這種瘋狂的粉絲視為“社會渣滓”。
90年代,四大天王崛起,偶像化之風開始吹向內地。“追星族”壹詞由此誕生。因為電視的普及,我第壹次看到了壹個“活著的偶像”,比報紙雜誌上的黑白字還生動。從1993春晚“追星族”的小品中,似乎也能壹窺當時追星族的狂熱,以及當時老壹輩對追星族的態度。
同樣的,2000年的時候,周傑倫也出席了,但巧合的是,那些批評周傑倫的人,年輕的時候也是狂熱的追星族。那些罵後輩為“垮掉的壹代”的人,也是老壹輩眼中的“垮掉的壹代”,鄙視的鏈條確實是壹個循環。
無論是坤還是周傑倫,本質上都只是時代發展的圖標,所謂的神仙狂歡,也是妖魔亂舞。只是妳看的是時代的哪個維度。就像我們無法判斷80年代批判頹廢音樂的專家是對是錯。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當然是迂腐保守,但妳們不就是當時批判昆的人嗎?
我不想說孰優孰劣,坤和周傑倫,不是同壹個時代,完全不同的經歷,沒法比。然而,無論粉絲如何介入,華語樂壇發展的車輪始終在向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市場,都有時間證明自己的價值。
只希望坤迷們長大後,再也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新壹代偶像了——簡直就是龍族傳說,屠龍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