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春節開始,男女老少都出門了。踏著醉人的夜色,來到山城街頭,只見到處都是高高掛起的紅燈籠,各式各樣的燈籠更是賞心悅目。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正月裏的燈籠已經成為人們新年的文化盛宴。
其實元宵節只叫正月十五,正月上半月或正月,隋朝以後叫“元宵”或“元宵”。唐初受道教影響,也叫“上元”,只是到了晚唐才偶爾叫“元宵”。但自宋代以來,又被稱為“登喜路”。在清朝,它也被稱為“元宵節”。在國外,元宵也被稱為“元宵節”。當然,各種各樣的燈籠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是在這個節日的發展歷史中,直到隋朝(581到619)才出現燈籠,這是比較晚的節目之壹,直到唐代燈籠才成為元宵的主要標誌。元宵是從三世紀開始逐漸形成的節日,南北朝時期發展成為固定的節日。然而,後來成為元宵節主要節日的燈籠和數百種戲劇直到楊迪才開始出現。
全國各地的元宵節習俗都不壹樣。河北永平府元宵節,病婦聚窯下,稱為“陶灸”。小孩子過橋,叫“杜白鵝”。有人把紙剪成九根紙繩,用手綁起來賠罪,稱為“綁羊腸”。用十二個杯子來儲油,放入鍋中蒸,根據杯子裏積水的多少來預測這個月的晴天和雨天。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飲食。慶雲縣,元宵節,男方請五祖教拳棍,女方請子固布背黑鍋。
在山東省淄川縣,水邊的人們在元宵節放更多的河燈。寧陽縣元宵節送燈籠去祖墳。博興鄉有元宵節點燈的習俗。男生提著燈籠,繞著棗樹走六圈,說六遍“杜老杜老,開花結棗”,可以讓棗樹豐收。莒縣男女老少在正月十六去野外踏青,稱為“行老”。據說每年散步壹次可以讓他們永遠年輕。
【河南省】襄城縣元宵節吃餛飩,稱為“團圓茶”。娘家帶著出嫁的女兒回家過年,縣裏過元宵節的時候,所有的老弱病殘都用火來灸石龜。如果當地有河橋,以同樣的速度過橋。如果沒有橋,用幾尺高的木板搭成的“天橋”,就叫“帶病行走”。
【陜西省】△襄縣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為“吃十五”。並且送燈送油,這叫“加油”
在江蘇省武進縣,人們在上周的第壹天用蘆葦紮成壹個許願的火把,插在地裏,叫做“趙天蔡”,用來預測早晚。白火為水,赤火為旱。在宜興的元宵節上,孩子們戴著鬼面具,彎著腳,振動著肩膀跳來跳去,被稱為“跳鬼”。
[浙江省]在杭州,據說正月十五是上元天佑百姓的日子,他花很多時間吃素誦經,並拜倒在吳山。海寧元宵節最著名的是精致的菊花燈籠。上虞縣不到元宵節晚上要在平臺上比拼武術。在建德縣,如果有人有了新的妻子,元宵節就要擺酒祭床。
江西省:新建縣城人在元宵節掃墓,放竹子當燈籠。萬安縣每個鄉鎮都在元宵節祭拜神洲。
在湖北雲夢縣(今江漢),老農在宵夜時手持火把照耀浦田,稱為“照絕地蠶”。孩子們用鼓和田野迎接上帝,預測未來。武昌的“造龍”將持續三天。全村男女老少都跟著龍燈到鄰村聚餐,稱為“龍供酒”。
【湖南省】常德上元縣,以辣椒為湯,加韭菜、水果待客,稱為“時湯”。在新田縣龍燈遊泳後,龍燈被點著,稱為“送災”。
【四川省】四川元宵節有“四偷”習俗:“壹偷餃子,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強身健體,其余都是求子的習俗。開縣有“罵”的習俗。元宵節的時候,人們把板凳搬到戶外,把平時的委屈都罵壹遍,被罵的人不許罵回去。
【福建省】泉州燈籠獨具特色,有熏香燈籠、紙折蓮花燈籠、絲綢宮燈、八結燈等。邵武縣的寺廟在元宵夜迎香繞境,被稱為“清凈街”。在福建南部,有壹個習俗,兩個村莊的孩子在元宵節互相扔石頭取樂。據說如果不扔石頭,那個村子就會發生瘟疫。
【廣東省】新安縣去年有人生了男孩,都是宵夜打燈籠慶祝。南雄點燈時,父母從龍燈上取下龍須線給孩子們系上。據說兒童可以免受疾病的侵害。他還拿著龍燈裏剩下的蠟燭,照在床下。據說他能生下妳的兒子。文昌縣人偷宵夜的時候,偷的人以挨罵為吉兆,偷不到的人以不挨罵為吉兆。
雲南省雲龍縣在元宵節前迎接三位祭拜者,沿街搭棚祭祀。彌勒元宵節第二天在橋上燒香,往水裏扔石頭,然後拿水洗眼,據說可以祛病。
元宵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相同的習俗。這種食物最早出現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元宵頌》壹詩中寫道:“賓客以鉤簾看禦街,城中珍寶立刻來。”這個“市寶”指的就是元宵。宋代詩人周必達曾寫過壹首詩“元宵節煮浮紫苑”:晚上是什麽?團圓也是壹樣。唐官巡舊味,廚役再立新功。烏雲中的星星,濁水中漂浮的珠子。18歲編雜詩,有這句關於家風的話。
詩中說明吃元宵象征著國家的意義。起初,元宵被稱為“湯圓”,因為它漂浮在碗裏,就像壹輪明月掛在天上。天上有圓月,碗裏有餃子,壹家人團圓,就像臺灣省的民謠《賣餃子》裏唱的:“壹碗湯飽飽的,吃餃子才是好團圓。”象征團圓和好運。因為湯圓原本只有在元宵節的時候才會上市,久而久之就直接叫元宵了。
傳說國賊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壹心要復辟帝位,卻怕人民反對,時時提心吊膽。壹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在尖叫:“元宵。”我認為“元宵”二字有袁世凱滅亡之嫌,與我自己的命運有關。於是在1913元宵節之前,禁止稱之為“元宵”,只能稱之為“湯圓”或“果粉”。但是“元宵”壹詞並沒有因為他的意誌而被取消,民眾也並沒有買他的賬,所以依然在民間流傳。
關於元宵節有幾個有趣的民間傳說:傳說很久以前,壹只神鳥迷路,降落人間,卻被壹個毫無防備的獵人意外射殺。天帝得知後非常生氣,於是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燒天下,把全人類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看到百姓無辜受苦,便冒著生命危險把消息告訴了百姓。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時,猶如當頭壹棒。我太害怕了,不知道該怎麽辦。
過了很久,壹位老人想出了壹個主意。他說:“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家家掛紅燈籠,點鞭炮,放煙花。這樣天帝就會認為人被燒死了。”大家點頭說好,就準備分頭走了。正月十五晚上,山兵往下看,發現人間有紅光,以為是大火的火焰,告訴天帝不要放火燒地。人們因此挽救了他們的生命和財產。為了紀念這壹成功,每家每戶都在正月十五掛燈籠,放煙花來紀念這壹天。
另壹個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壹個名叫東方朔的寵臣,他的性格善良而風趣。如果宮裏有人冒犯了漢武帝,總是由東方朔出面調解。有壹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漢武帝覺得有點無聊。東方朔去禦花園為武帝折梅花。壹進園門,就發現壹個宮女哭著準備投井自盡。東方朔沖上前去幫忙,問她為什麽要自殺。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父母和壹個妹妹。她入宮後就沒見過家人。每年春天來臨時,我都會比平時更想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孝順父母,還不如去死,於是她來到了井邊。東方朔聽到她的遭遇後非常同情她,並向她保證會努力讓她與家人團聚。
這壹天,東方朔離開皇宮後,在長安街上設立了壹個占蔔亭。很多人都爭著找他占蔔。沒想到,大家要的是“正月十六會燒死我們”的簽名。頓時,長安城內壹片大恐慌。人們正在尋求災難的解決方案。東方朔說,“在正月十三的晚上,火神會派壹個‘紅衣女神’來拜訪地球。她就是奉命燒毀長安城的使者。如果妳看到壹個穿紅衣服的女孩騎著壹只粉紅色的驢,馬上跪下乞討。少女道:“我是奉命來燒長安的。玉帝會站在南天門上觀看。承蒙父皇代禱,我把抄錄的詩給妳,好讓天子有所作為。”說完,便扔下壹根紅柱子,揚長而去。老百姓撿起紅帖,趕緊送到宮裏報告皇上。漢武帝接過來,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帝宮被火燒,火燒十六日,夜宵紅。”
漢武帝震驚了,連忙邀請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想了想,說道:“我聽說火神最喜歡吃餃子。宮裏的元宵不是經常給妳做嗎?15號晚上可以讓元宵包餃子。香火和供品萬歲,命令京都家家戶戶做湯圓,供奉火神。然後告訴臣民在十六夜壹起掛燈,點鞭炮,放煙花,鬧得滿城都是火,以此來蒙騙玉帝。此外,通知城外百姓於十六日晚進城觀燈,以消災解難於眾。”。梁武帝聽後非常高興,於是命令他按照東方朔的方法去做。
正月十六,長安城張燈結彩,五彩繽紛,遊人熙熙攘攘,非常熱鬧。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去城裏看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訝地大叫:“元宵!元宵!當元宵聽到喊聲時,她終於與父母和姐姐團聚了。經過如此忙碌的壹夜,長安平安無事。漢武帝喜出望外,於是下令每年正月十五要為火神做湯圓,正月十六全城張燈結彩,燃放煙花。因為元宵做的餃子最好吃,所以人們稱之為元宵,這壹天被稱為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