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奇
《史記》是我國西漢時期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壹部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經典著作之壹,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
起初史籍沒有固定的稱謂,或稱“太史公署”或“太史公”等,省內也稱“太史公”等。《史記》原是古代史書的總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從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記載了從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開國大典元年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部傳記,三十個家族,七十部傳記,十張表,八本書,壹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關系,通古今之變,成家言”的史學知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壹部也是最著名的傳記通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獨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被後世的“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被認為是壹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魯迅稱之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
作者和這本書
司馬遷寫《史記》,他的歷史觀在於“了解古今之變,在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成為統壹的說法”。司馬遷關註天人關系的演變,而不是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從而理解“古今之變”的關鍵,探索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壹家之言”,他寫作的動機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壹,司馬遷為了繼承父親司馬談的遺誌,完成了編纂《史記》的野心。司馬師是歷代史官(周末鐵官,滅蜀秦惠王將軍司馬錯是司馬遷的祖先)。司馬談繼承了先人的遺誌——太史令,再現了孔子寫春秋的精神,對前代的歷史進行了整理和論述。《隋書經籍誌》說:“譚依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撰《春秋》之後的歷史事件。漢元豐元年,武帝收禪禮。作為壹名官員,司馬談在旅途中患重病去世。臨死前告訴兒子司馬遷:“今日子承千歲制,封泰山,其余不從,是命!”我死後,妳會老得忘記我想寫的東西..."司馬遷答道:"我小子不敏感,請妳打聽壹下我祖先的舊聞。“可以看出,司馬遷是按照父親的遺囑完成了歷史工作。史記中《關禪經》為其八經之壹,即見其先父之意。
第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序》中說:“老祖宗說,自周公死,五百歲有孔子。孔子死後,至於今天的500歲,有機會展現明朝,是易傳、、蜀、李、嶽四家鼎立之時。妳什麽意思?這小子怎敢讓路?”這恰恰暗示了它有著理解道德、展示仁人誌士的使命。《春秋》的下限是在魯哀公獲得的那壹年。此後再無完整的歷史記載。司馬遷沿襲《春秋》,在漢武帝元壽元年“勝林”和太初元年改歷下限的基礎上撰寫史籍。但司馬遷對《春秋》的繼承,不僅僅是形式上繼承周公以來的正統,更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序》中說:“春秋、明、三王之道,人事紀律,不要疑神疑鬼,明辨是非,猶豫不決,善惡分明,賢能卑鄙,生死存亡。”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的興趣由來已久。這是因為他想繼承孔子的真諦和《春秋》的褒貶精神,寫史記。
第三,司馬遷要肩負起史家的責任。據《後漢書·關白》記載,太史令只是壹個600石俸祿的小官。他的職責只是管理地圖集,掌管占星術和天文學。他最多只是記錄前生和當代的事件,他沒有責任去寫。但司馬談、司馬遷顯然不滿足於“拾遺補缺”。司馬談本有整理前代歷史的打算,可惜,憤然而死。臨死前告訴司馬遷“自授後史記已釋”。今天漢朝盛世,賢良忠義之士多。作為壹個官員,他們有延續上壹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序》中也指出,太史公有義務說:“除此之外,試圖掌其官,廢聖人之德,毀英雄之言,毀世家之言,毀賢士之言,是大罪。”所以司馬遷立誌寫史記,秉承的是“講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在《保人舒安》中,他還透露了寫《史記》的目的。他說,“每壹百三十篇也要借鑒古今之變,成為壹家之言。”可見他既要盡到太史令的責任,也要盡到歷史學家的本分。
內容
《史記》記載了從傳說中的皇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分為傳記、書籍、世家、傳記五個主題,《太史公最後序》細分為130章。其中,編年史是“天下”統治者的事跡,表以表格的形式排列事件發生的順序或歷史走向,書的內容與歷代的法規有關,家世描述影響深遠的家族或貴族的事跡,傳記則呈現歷史上各種人物的歷史表現和各種社會面貌。與以往的史書不同,《史記》的寫法是同類之首:主要描寫人物的生活,年份是其次。此後,又有《漢書》、《三國誌》、《後漢書》等其他歷史著作模仿此體,使紀傳體成為唐代以後官方歷史著作所采用的主流寫法。趙翼《二十二史註》說:“司馬遷兼顧古今,舉壹反三,使之通史。這種記載是以帝王為序,貴族家庭記國,十表系時事,八書詳制,列傳瞄準人物。然後把壹代君主、大臣、政治家的得失總結成壹個系列。從此以後,可以肯定的是,歷朝歷代創造歷史的人都不能超越他們的範圍,相信歷史學家的人都是極其優秀的。”
至於文章的內容,《史記》中的文章可以分為兩部分:前文是人物的生活描寫,都是由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軼事組成;正文後會加上作者的評語或感想,通常以“太師龔玥”開頭。內容可能包括作者的個人經歷,對人物的評價,或者搜集資料的過程,但仍然側重於評論人物的性格和行為,這也與司馬遷在序言中提出的“研究天人關系”的寫作目標相呼應。
起初史籍沒有固定的稱謂,或稱“太史公署”或“太史公”等,省內也稱“太史公”等。《史記》原是古代史書的總稱。自三國以來,《史記》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史記》是壹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元壽元年,描述了中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
據司馬遷說,列傳12本,表10張,書8本,世家30家,列傳70本,* * 130本。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十篇。《三國誌》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列傳》、《武帝列傳》、《禮記》、《樂書》、《法紀》、《漢以來將軍列傳》、《日人列傳》、《三王世家列傳》、《王八列傳》、《福晉列傳》。大多數後人不同意張炎的說法,但《史記》的不完整性是毋庸置疑的。
今天的《史記》也是130篇,有幾章明顯不是司馬遷寫的。漢代醫生楚·孫紹在漢武帝時寫了《史記》,而《史記》中的“楚先生說”是他的補充。
《史記》的材料範圍很廣。《世本》、《國語》、《國策》、《季芹》、《楚漢春秋》、諸子百家、國家文獻檔案以及田野調查所獲得的材料,都是司馬遷撰寫《史記》的重要素材來源。尤為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篩選,剔除了壹些廢話。對於壹些無法澄清的問題,我們要麽采取懷疑的態度,要麽記錄各種意見。由於《史記》取材廣泛,編撰歷史態度認真,所以資料翔實,內容豐富。
史記的寫作
《史記》是壹部跨越幾千年的傑作。它的出現壹方面是時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另壹方面又是歷史學家辛勤工作的產物。
對於司馬遷來說,第壹件事就是繼承遺產,延續老祖宗的太史公業。他的父親司馬談早就打算寫壹部史書,但這個願望沒能實現。司馬談臨終前對兒子說:“我死了,妳就做官,我要寫的東西,妳壹輩子也忘不了!”!而夫孝開始服親,他服君子。最後他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在後世揚名立萬,以示父母。這份孝心最大!老公說他背誦了天下周公,說他能講唱歌和文武雙全的美德,宣之風,想王姬,太泰王,公劉尊侯姬。隱居之後,王道缺失,禮樂衰微。孔子修舊,廢之。關於詩、書和《春秋》,迄今為止學者們都做過。自秤得,已逾四百年,諸侯皆有,史籍已放;今天漢朝盛世,國家統壹,統治者英明,忠臣義氣,我怕它是因為我年紀大了,不討論它,浪費了世界歷史!妳錯過了!"
編纂史記是延續先民文化生活的名山事業。作為壹個官員,不履行使命是大罪。從此,父親的遺言總在司馬遷耳邊盤旋:“老祖宗說,周公五百歲起就有孔子了。至於孔子死後五百年,能解釋明朝,易傳,繼春秋,這詩、書、禮、樂,本意是美好的!我是認真的!”
時代也提出了建構新的歷史文化文本的內在要求——‘虞雯先人曰:‘伏羲至淳厚寫易八卦。《尚書》記載堯舜盛世,禮樂相行。唐舞的龍是壹首詩人的歌。《春秋》采善貶惡,揚三代之德,褒揚周圍室,卻不僅僅是嘲諷!“自漢朝起,至次日,得瑞福之榮,封建禪,糾新月,易折服。他受穆青的指使,而且極其自負。海外海關,重譯的段落塞,請來看的人不能贏得道。我是朝臣百官,我渴望背誦美德,但我還是不能宣示我的意圖。而且,有國之德而不用,是可恥的;主是智慧而聖潔的,只是他不知道罷了。有錯誤。況且,我已盡力掌了他的官職,卻未能貫徹旌鳴德的高尚事跡,毀了名門賢醫的事跡,未能說出我祖先說過的話,這是大罪!”
為了寫作,司馬遷可以說是用盡了壹生的精力。寫歷史書需要收集大量的材料。
歷史記錄被廣泛使用。第壹,有幾十種文獻,包括夏的、史本、的《春秋》、《國策》、《楚》、《漢春秋》等等。二是交友收入。司馬遷壹生交遊廣泛,往來頻繁,也獲得了許多極其珍貴的史料。三是實地采訪。司馬遷20歲四處遊歷,行程幾乎達到西漢全境。他看到了許多古代遺跡,聽到了許多古代軼事,極大地豐富了他的史料寶庫。司馬遷在遊歷過程中,也特別重視碑刻的記載,開創了使用石材的先河,如《秦始皇傳》。
如果僅僅是史料的積累,當然無法完成壹部偉大的著作。司馬遷之所以蒙受巨大的屈辱,是因為他的野心太大,所以“被處死而不傷心”。他說:“仆盜不下,恃無能之言,網羅世間舊聞,驗之,查其成敗原因。每壹百三十篇也要借鑒古今之變,成為壹家之言。”只有這樣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支撐著艱苦卓絕的編纂,為中國歷史留下光輝不朽的著作。
史記的風格
《史記》是壹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開國大典元年(公元前122年),記述了中國約3000年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列傳12本,表10張,書8本,世家30家,列傳70本,* * 130本。
“編年史”其實就是皇帝的傳記,因為皇帝是掌管國家事務的最高元首,為他們的傳記而稱之為“編年史”,顯示了整個世界的位置,使官民在壹定的紀律下行動。
同時也是本書的總綱,按時間順序記錄。在《史記》的寫作中,司馬遷采用了把現在稍微遠壹點的細節化的方法,時代越遠越詳細。“本紀”的起源是黃帝,因為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是“匡正萬物”的創始人。把項羽列入“年表”,是出於秦漢政治的出現,以及對其人格的尊重。
“表”,所以把事件羅列出來,這樣輪廓醒目,化繁為簡,壹目了然,便於查看和檢索。
“書”是記載歷代章句和國家法典的專章,以闡明古今制度的演變。除非歷史學家熟悉軼事,否則不可能寫壹本書。班固的《漢書》改名為《誌》,成為通例。《書》的修訂為研究各種專題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家》是諸侯王國的記錄。這是因為諸侯立國,承襲家族,後代承襲,這就給了他們壹個傳記,叫家族。從西周大封建到春秋戰國,諸侯國相繼稱霸全國,用“世家大族”這種體裁來形容這種情況是非常恰當的。司馬遷把孔子和陳涉列入“家”是個例外。孔子雖然不是太子,但他是傳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況漢武帝時儒家壹家獨大。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被列入“家”也反映了思想領域的現實。至於陳涉,他不僅是第壹個起兵反秦的領袖,也是三代以來第壹個反對文官殘暴統治的人,他建立了許多死於秦國的諸侯。司馬遷把他列為“名門望族”,並把他的功績與唐、吳和《春秋》相提並論,把他寫成壹個震驚秦王朝統治、稱霸天下的偉大歷史英雄,體現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
傳記是對皇帝和王子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記錄。有單壹通行證、聯合通行證和類別通行證。單傳是壹個人寫的傳記,如《尚軍傳》、《李斯傳》。合傳是兩個人以上寫的,比如《嚴觀傳》、《老莊沈晗傳》。類型傳記是指同壹類人物在壹部傳記中的活動,如《儒林外史》、《官員傳》、《刺客傳》等。司馬遷以列傳的形式記錄了當時中國周邊少數民族的歷史,如《匈奴列傳》、《高麗列傳》、《大宛列傳》等,為研究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
70本傳記的最後壹本是《太史公序》,把序放在書末,這是古代文人著書的慣例。
總之,司馬遷寫《史記》敘述帝王、貴胄、人物、法規、各表,涵蓋了各個時代,包括幾百代,打破了《春秋》的編年史和官話的地域劃分。
歷史記錄的評價
《史記》的誕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壹件大事。魯迅先生在《中國文學史大綱》壹書中,稱贊《史記》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目的是要知道說什麽。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功不可沒。
第壹,建立優秀的通史流派。《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壹部通史名著。說它是中國古代史學史上最輝煌的成就,或者說它是世界上中國古代史學史上最輝煌的成就,都不為過。這壹點,只要和希羅多德的歷史比較壹下,就會很清楚。正因為史記可以寫成壹本書,開了先例,樹立了榜樣,所以沿襲這種體裁編修歷史的人也就紛紛開始了。通史家風格壹直影響著現代史學的研究和寫作。
第二,確立了史學的獨立地位。在中國古代,史學被納入儒家經典的範疇,沒有自己獨立的地位。因此,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文藝誌》都把史部的書附在《春秋》之後。自司馬遷編撰《史記》以來,專門的歷史著作越來越多。因此,為了適應新的要求,晉代荀胥將古籍分為四部:A部記載六藝小學,B部記載諸子武藝,C部記載帝王史記,D部記載詩文。由此,史學在中國學術領域取得了獨立的地位。思考飲水思源,應該歸功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第三,史傳文學傳統的確立。司馬遷文學修養深厚,藝術手段尤為巧妙。往往把壹些極其復雜的事實處理得非常妥當有序,然後高瞻遠矚,學識淵博,文字生動,筆法錘煉,感情充沛,信手拈來,形象生動,讓人“驚呼拍手,不知何故。”(《容齋隨筆·史記》之美)
《史記》不僅是中國歷史傳記文學的集大成者,其文章對魏晉小說、唐宋古文乃至宋元戲曲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中國文學的重要源頭。
當然,司馬遷編纂《史記》的最高理想是“了解古今之變,成為研究天人關系時的統壹說法”。就是要建立壹個包羅萬象的歷史哲學體系。對《史記》的具體研究,會留給我們更深刻的理解。
《史記》中最激動人心的思想在今天主要有四點:壹是它所表現出來的進步的民族觀。司馬遷吸收了戰國以來中國與周邊國家各民族發展來源的說法,將中原、荊楚、吳越、秦龍、兩廣、雲貴、塞北、東北等地的國家和民族都視為史記中的黃帝子孫,對中國兩千年來這個多民族友好大家庭的形成和穩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司馬遷寫漢朝對周邊國家和民族用兵的時候,總是站在反對好戰、反對擴張、反對掠奪的立場上。他追求的是各民族平等、友好、和諧共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司馬遷是當時漢族和周邊少數民族被壓迫人民的朋友。
二是其進步的經濟思想。這包括強調發展經濟,這被認為是國家的強大基礎;反對單打中的“重本抑末”,提倡“工”“農”“商”“危”並重;反對對工商業者的政治歧視,而是贊揚他們的技能和才能,為他們立碑等等。
三是其強烈的民主性和批判性。《史記》是先秦文化的縮影,司馬遷是先秦文人優秀思想人格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他之所以寫《史記》,並不是單純的為了記錄史記,而是明確的為了“立說”。因此,《史記》突出了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和理想社會的光芒,以及對現實政治和現實社會的各種批判。有些相當深刻準確,甚至有些兩千年來常讀常新。
四是貫徹書中英雄主義的人生觀、生死觀和價值觀。《史記》中司馬遷所歌頌的英雄,幾乎都是勇於進取、建功立業的。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他們可以為了某些信仰和原則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都有壹種鍥而不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司馬遷曾在《寶仁舒安》中寫道:“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不同。”他遭受閹割,痛苦不堪。為了完成史記,他頑強地活了下來。他舉的例子是“王文被捕,演《周易》”;鐘繇寫了《春秋》;屈原的流放是對《離騷》的贊頌;左丘是盲人,有“官話”;孫子兵法修訂版之尺;不是蜀,世傳《陸蘭》;韓非囚禁秦,表示為難、孤獨和憤怒;詩三百首,壹般歸於聖賢動怒之舉。這個人有壹種停滯感,不能理解他的方式,所以他講述過去,思考新來者。“司馬遷的個人奮鬥經歷和《史記》中所歌頌的艱苦奮鬥思想,是司馬遷留給後人的壹筆寶貴財富,永遠激勵著我們,啟迪著我們,在我們灰心喪氣、瀕臨絕望的時候,給予我們無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氣。
《史記》是中國第壹部以人民為中心的偉大歷史著作,也是中國第壹部以人民為中心的偉大文學作品。從歷史的角度看,《史記》開創了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紀傳體朝代“正史”的先河。從文學的角度看,《史記》第壹次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向人們展示了豐富多彩、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有震驚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項羽、劉邦、漢武帝;有眾所周知的臣子如管仲、晏嬰、蕭何、張亮;有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等無敵明星;有吳起、商鞅、趙武靈王等改革家;其他節儉型的還有屈原和秦望;口頭辯論型有張儀、蘇秦、李詩琪;俠義類型有盧忠廉、荊軻、朱家尖、郭傑;搞笑的有春雨坤,有芳等等。它們五花八門,大約有壹百種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史記》中的人物與先秦文學中的人物的顯著區別在於他們具有鮮明的個性。由於作者十分註重揣摩每個情節和場景的具體情況,力求寫實地表現每個人物的心理性格,所以《史記》的描寫語言和他為作品中的人物設計的對話都極其精彩。我想只要仔細分析壹下《廉頗藺相如傳》、《荊軻傳》中對情節、場景的具體描寫,如“完滿歸趙”、“澠池會”、“易水別”、“秦婷突變”;通過分析《項羽本紀》和《高祖列傳》中關於項羽、劉邦和張亮的對話,我們會被作者高超的智謀深深迷住。《漢高祖列傳》裏劉邦和項羽在滎陽的時候,項羽的手下壹箭射中了劉邦的胸口,劉邦居然說:‘我夾到腳趾頭了!’“這是劉邦極其聰明、迅捷、自然的條件反射般的即興發揮,同時又“大度”、謾罵、調侃的生動寫照!項羽被圍,聽說漢軍夜間四面楚歌,他“慨嘆,為自己作詩壹首:‘拔山就怒天下,不利就不死。不死又能怎樣,但是擔心又能怎樣?”“清代周亮公說:“什麽時候註的?妃子死了兒女散了,馬兒逃了,她迷上了小澤,沒空寫歌寫詩!如果有作品,誰會聞到,誰會記住?我就叫這個字數,不管有沒有事,應該是太史公的筆來補。”這種說法可謂是《史記》文學性的壹些重要秘密。也正是從這幾個方面,我說《史記》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了跨越式的成熟。
《史記》文學的另壹個顯著特點是抒情性。《史記》中有些作品篇幅很短,但整部作品就像壹首詩,比如《伯夷傳》、《屈原傳》、《遊俠傳》。而《史記》大量篇章的抒情性在於對作品的敘述和論述,以及敘述和描寫中強烈的愛恨情仇的感情。如《項羽本紀》、《魏公子傳》、《李將軍傳》。整部《史記》是壹首愛的頌歌,是壹首恨的詛咒,是壹首飽含作者血淚的悲歌。魯迅曾說,司馬遷“厭惡做弄臣,對自己的人生經歷深感慚愧,把怪誕傳給後代。雖背《春秋》之義,乃史家之傑作,離騷無韻。”(《中國文學史大綱》)史記的主觀色彩和抒情性在歷代“正史”中是最強烈、最突出的。
《史記》的出現,決定了中國古代傳記的基本格局,如思想上以史為鑒,具有啟發性;形式簡短,強調人物的表現,而不是材料的豐富完整,以及語言的細膩抒情。《史記》寫人物、寫故事的方法,對中國後來的小說、戲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史記》中眾多的主題,《史記》中眾多的人物範式,《史記》中眾多的情節和場景,為後來的小說和戲劇開辟了無數的方法。
《史記》作為第壹部傳記文學的建立具有世界意義。過去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他們把古希臘的普魯塔克稱為“穹高列傳”。普魯塔克生於公元46年左右,卒於公元120年。他寫了50部傳記(翻譯成希臘羅馬傳記),這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如果對比中國古代史中的普魯塔克,可以發現普魯塔克比班固(32-92)晚出生14年,比司馬遷晚出生191年。司馬遷的《史記》比普魯塔克的傳記早了差不多兩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