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有人問:觀音菩薩是哪裏人?他的道場在哪裏?其實觀音是古佛的回歸。不能說他有固定的道場,因為他“不剎不顯”。他是阿彌陀佛的助手,他的道場是極樂世界。然而在這個女人的世界裏,南印度海岸的普陀羅家山,是觀音菩薩的古道場,正如華嚴經所說。
梁貞元年間,日本僧人華匯在中國請了壹尊觀音像,想帶回日本供奉。誰知,途經舟山群島(浙江省定海縣)的路途被狂風巨浪阻擋,他被迫把聖像請到了海中的壹個小島——梅嶺岑,並搭建了壹個遮陽篷支撐。觀世音菩薩與此島有緣。時間久了,崇拜和敬仰觀音聖像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島也就成了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改名為“普陀山”。
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不確定。哪裏有對觀音的虔誠信仰,哪裏就有觀音的大慈大悲救世精神,哪裏就有普陀,哪裏就有觀音。太虛大師說:“清凈是心(即普陀)的補藥,慈悲是觀音。」
隨機應變是菩薩的特點。今天念的大悲咒,是千手千眼觀世音。千手顯拯救眾生之大能;千裏眼,處處彰顯智慧之光。這是大悲大慧的標誌;為了引導壹切眾生走上證悟之路,觀音菩薩的方便可以說是無微不至。這在Hokkekyo Pumenpin中描述得最清楚。比如說,應該說觀世音菩薩現在是佛身,甚至說,身能的人,如哈嘎、阿修羅、人和非人,都是現在。現實世界中,應該身體健康的人如俗人、農民、工商、軍政官員等。據說也是壹樣的。適應階層的方便,是菩薩行的同事們取的,不是觀世音菩薩獨有的。比如彌勒佛菩薩說“彌勒佛真的是彌勒佛,兩地數千億成員,總在人小的時候給人看,人小的時候不知道”。除了千手千眼,還有十八臂觀音和四臂觀音。最壹般的是聖觀音,表現的是天人合壹的莊嚴相。壹直有三十三觀音這壹類,只是隨機展示!
大多數人都會不禁懷疑觀音菩薩的身體形象是男是女。其實隨著階級的出現,當然可以有男有女。然而,根據佛陀的說法,他們都是勇敢的人。唐朝以前的觀音壹直是君子。《華嚴經》也說:“勇者夫自在。但是,觀音菩薩的特殊美德是大慈大悲。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改編壹方面是出於內心的悲憫;壹方面,有情有苦的種類多了,菩薩的樣子也要多壹些。觀世音菩薩在人類中的改編更多的是女性,這有兩層意思:第壹,自古以來,女性的苦難總是多於男性。第二,女性的內在特征是善良、溫柔;表現在他們的日常行為中,就是愛。女人的心理和愛情真的超越男人。比如,母親對孩子的愛是深刻而熾熱的,無微不至的;父親對孩子的愛沒有那麽深,那麽熱烈。愛,也就是在自我的陰影下表達的慈悲,是慈悲的局限,是不可避免的扭曲。同情是沒有自我的愛的擴展。
因為女人有母親的特質,所以把慈悲當做泰德的觀世音菩薩,也就是應該是女性。擴展成無私的愛,對廣大人類、壹切眾生的博愛,如同慈母愛自己的孩子。所以觀世音菩薩應該是女體,不僅僅是因為女性受了很多苦,更是為了弘揚人間的母愛,使之博大無私,成為菩薩的平等慈悲。所以,我們相信觀音,就像孩子崇拜母親壹樣。能夠如此真心地贊嘆,如母子之感同身受,是觀音菩薩所能拯救的。
觀世音菩薩,即仁慈的女神,在今天的印度教中也為人所知,她是壹位女性。所以,自唐宋以來,觀音像就被塑造成女性形象,意味深長。在波濤洶湧、生命短暫的海上生活中,最危險,安全最不確定,最需要慈悲救助。所以觀音在海邊的信仰最深。如印度的觀音道場,在南海;在中國的海外華人中,如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臺灣省和新加坡,觀世音菩薩是唯壹的安慰者。
值得註意的是,臺灣省(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的天後宮和媽祖廟都與沿海地區的民眾信仰有關,而且都是女性;從人類的宗教理論來說,請求憐憫和拯救會不自覺地以女人的身份出現。西方的壹神教本來就是反對建立圖像的;天主教有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的形象。瑪利亞被稱為聖母瑪利亞,傳說中也有各種慈悲的崇拜和無限慈悲的表達。如菩薩所言,在瑪麗亞出生之前,觀音的德行已為大乘佛教所知。這些都可以看作是觀音的壹種改編,尤其是對於今天臺灣省的所有天後(媽祖)。我們要用觀音的精神去豐富和凈化她——應該說,達到了天後和媽祖程度的人,現在就是天後和媽祖。
但是,這裏特別要說的是:
1.大多數人拜觀音菩薩是為了功利交易,比如向菩薩許願。如果菩薩幫助了我,那我就許願,比如“重修寺廟,塑造金身”等等。這種賄賂式的祈禱,沒有真正的信仰,不是佛教!信觀世音菩薩,向其祈禱,要絕對信任,真誠親切,就像孩子信母親,向母親祈禱壹樣。只要對孩子有利,母親壹定會給;如果我們所祈求的對我們不是不合理就是無用,菩薩也會幫助妳嗎?
二、母親關愛孩子,但孩子的美好未來不是母親給的,也不是事事都靠母親,而是自己銳意進取,努力創造的成果。所以,信觀音菩薩,在現實生活中壹定不能推卸責任,要過事事靠菩薩的生活。我們不上進,離惡,行善,不知歸三寶,修行佛法,天翻地覆。菩薩慈悲,卻因為自己的罪救不了妳。
所以我們要敬佩觀音菩薩的慈悲救世精神,追求佛法,認真踐行,當然會得到菩薩的拯救。在人生的旅途上,如果遇到找不到工作,得不到應得的東西等無法解決的困難,可以用虔誠得到觀音不可思議的感應!
每壹位大菩薩代表不同的德行,慈悲是觀音菩薩的德行。如果我們不殺生,我們能給壹切眾生博愛,那麽我們的心和行為就會對應觀音的慈悲。對應產生共情,這就是“同類相契”的道理。所以我們內在的信仰要表現在外在的行動上,我們的實際行動要和觀音菩薩的慈悲相稱。這才是我們今天對觀音菩薩應有的真正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