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給長輩、親戚朋友、鄰居說“恭喜”;主人家用竹盒(俗稱“薦盒”)裝糖果、糕點、蜜餞,泡上甜茶,熱情招待客人。至親好友,主人以美食美酒款待,稱之為“春節酒”。當客人離開時,雙方都給孩子們“紅包”(壓歲錢)和偶數個橘子。清代同治在《竹枝詞》中有壹句話:“大年初壹春,大家陪他壹個禮物。孩子也說恭喜,賺得紅橙滿袖。”;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俗稱“上元節”。明,用木頭在熱鬧處做燈臺或結燈棚,十壹夜試燈。燈是用紗或紙做的,五種顏色混在壹起,人物極其精致,壹登就有人花幾十塊錢。14日和15日,街道與城市相連,燈火通明,如同壹座火城。遊客絡繹不絕,或欣賞精美音樂緩步而行,笛聲琴弦幽幽,被稱為“走街串巷”的兒童遊行著船燈,在集市上行進,擊鼓高歌;
年輕人聚集在佛堂裏比拼機關槍,煙火流星四散,觀眾如潮。十五、十六夜特別繁榮。到了清代,孩子們除了做燈籠、搭鰲山、放炮,還玩神仙獅子、竹馬、龍燈。《竹枝詞》詠元宵:“城中燈火巧排,鰲山風光美。北管南腔不停聽,好幾次擊鼓過前街。”新婚媳婦站在燈籠下任誰看;
為了祈福,明清時期的農歷二月十五,各村籌錢捐物,準備祭祀儀式,祭祀土地神。祭祀結束後,這群人在廟裏喝酒,然後返回。號稱“做福報”,現在已經很少有福報了。然而,二月初二是廚房王子的生日,家家戶戶都用蛋糕和糖果祭拜廚房王子,祈求家庭的平安和牲畜的興旺(有些家庭還為公眾提供土地)。清代《竹枝詞》中說:“與祈農報土無關。鼓和笛子也是學會演奏的。最近民俗動作多了,農村也在河外唱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