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又稱“文琪”、“甲骨文”、“龜甲文”、“殷墟文”、“珍蔔文”。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因刻在龜甲獸骨上而得名。在商朝,龜甲和獸骨經常被用來書寫甲骨文和與占蔔有關的歷史腳本。甲骨文大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光緒三十年,孫詒讓第壹次解釋甲骨文,並寫了壹個文琪的例子。1928後,經過多次考古發掘,出土10萬余件,屬於盤庚遷殷至273年去世這段時間。總字數在4600字左右,可辨認的字數達——不過很多數字的筆畫和部件還沒有定型。象形文字古樸、蒼勁、優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甲骨文的別稱,壹個文琪,因他在龜甲和獸骨上刻有七道而得名。清代孫詒讓所著《文琪例》兩卷,是甲骨文考據學的開端。
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文字、歷史和文化的最重要材料,也是早期書法的代表。甲骨文往往是用刀刻出來的,分為先寫後刻兩種形式。從書法的角度可以發現,董作斌的《殷人言行錄》、《安陽侯家莊甲骨文十字》中記載的甲骨文筆畫缺失部分,都有商人描繪甲骨文。甲骨文已經具備了後世書法的所有元素,筆法、構圖、書寫。從筆法上看,殷商時期的篆刻家是用筆帶刀,表現出書法的壹些特點。同時,在甲骨文中發現了用墨水或朱砂書寫的文字,這表明這壹時期有類似毛筆的書寫工具。這些有墨和墨跡的筆,首尾尖,粗細不壹,兩頭尖,中間粗。和表現力。從構圖上看,甲骨文多為豎排,橫排、列、欄並存,錯落有致,變化多端。在寫法上,有對稱之美、重心穩定之美、搭配均勻之美、壹字多種結構之美。復雜的組合體現了多樣性和統壹性,方圓的組合體現了原始書法藝術形式的美。因為刀和筆不壹樣,壹時不容易轉身。
大麥田,寧夏威寧北部山區人跡罕至的地方,是壹個只有幾個山口的盆狀山地。長期以來,這裏的環境惡劣荒涼,最具生命力的是山梁巖石上雕刻的象形符號。沒人知道那些巖畫沈睡了多久。
1989年4月,曾經發現賀蘭山巖畫的李帶著弟弟走進了沙漠。他們在方圓方圓幾十英裏的範圍內不停地尋找幹糧,期間經歷了翻車的危險,最終找到了大麥地的巖畫。在大麥地15平方公裏的區域內,3000多組、8000多幅巖畫密集地刻畫在巖石上,平均每平方米。
經過10多年的不懈研究,有了更大的發現:寧夏早期的大麥地巖畫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萬至3萬年。也就是說?這些巖畫比甲骨文早幾千年!
在那些堅硬的石頭上,人、動物、塔、日月、天地之神、男根女生殖器、手腳腳印、狩獵、放牧、舞蹈、祭祀等活動都被勾勒得惟妙惟肖。巖畫中最常見的動物是羊,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羊的崇拜,顯示了羊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巖畫和描繪符號是人物的書寫形式還是其前身?最新研究表明,與文字相似的麥地符號有壹個重要特征:早期巖畫的象形性質與漢字中的象形文字相似,因此可以推斷是原始文字(原始文字只有圖畫,後來由於代表各種物體的圖形所表達的意義更加復雜,才逐漸出現象形文字)。在大麥地巖畫中,符號和人物不在少數,大約占壹個或壹組。
目前還沒有發現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這些在大麥地裏發現的象形符號,無疑對研究象形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