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為什麽要練習?

為什麽要練習?

為什麽要練習?

因為妳認不出自己。

以壹種小的方式—

妳要麽不知道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應該承擔什麽樣的責任,所以總在長大,變成壹個巨大的“嬰兒”,有著成人的外表;又或許是妳不懂得關心自己的親人朋友,不能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人際關系出現各種問題;或者說,面對問題,妳總是逃避和退縮,自卑和自我束縛;或者,被打擊後容易崩潰,對壹切悲觀,消極厭世?

在很大程度上-

妳有沒有認真思考過,妳人生執著的目標是什麽?妳有沒有認真思考過人生的意義,努力過有意義的生活?妳人生的目的地是什麽?妳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什麽?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就算妳有不死之身,有必要活得有意義嗎?是否具有長久甚至永恒的意義??

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從整體上觀察和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所思所為,然後問問自己,為什麽活著?想什麽做什麽都有什麽意義?妳認為的真、善、美,經得起各種質疑和考驗嗎?

有了這些想法,妳應該就能明白為什麽——妳認不出自己了。在此基礎上,妳可能就明白古人為什麽強調道與德,義與行了。

這種對自己和人生的無知,就是無知和愚昧。無知(蒙昧)不是原罪,也不是罪惡,但是忽視和放任這種無知不去解決,是壹個極大的錯誤。

修行本質上是幫助妳實現內心生命的成長、成熟、覺醒和完善。所以,不要把修行看得太狹隘。不僅僅是燒香拜佛,念珠打坐,或者幽寂古卷。這些只是實現妳目標的手段,不是絕對的,不是唯壹的。壹切手段的重點,其實都是幫助妳心智成熟,心靈升華,最終實現人生的真正覺悟。

所以,不要把修行當成完全脫離生活的事情。實踐和生活是壹回事。修行是人生的第壹件大事。如果妳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義,不知道生命的本質,那妳還有什麽理由去思考,去做?

無數年來,人們總是意識到生活中的大問題,開始各種質疑。從感性的角度來看,傳統的“四大經典小說”作為壹個整體,表達了不同的生活內容,代表了生活的不同方面,解釋了人們為什麽終究傾向於修行。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亂世中的小人物,他們立誌追求自己的目標,壹個個建立功名,終其壹生,大有作為,大有征服天下的豪情。但在這部小說的開頭,引用了壹首詩《臨江仙子》作為開篇語,這是我們最熟悉的壹句話:“長江滾滾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成敗已轉空,青山還在,夕陽幾度紅。白發蒼蒼的漁民習慣於在河上觀賞秋月和春風。壹壺暖酒喜相逢,古今很多事都是付個笑話。”如果妳仔細品味其中的含義,它充滿了歷史的滄桑。在時間的長河中,所有的英雄,成就,美女,世界,是非,紛爭,忠誠,奸詐等等。都被浪費掉了。還剩下什麽?往往只會成為人們茶余飯後的閑情逸致。成就和事業是偉大的,但這種偉大是有壹定限度的。

《水滸傳》描述的是太平盛世壹群有理想有回報的社會底層人士試圖取得良好社會效果的歷程,而他們達到目的的方式就是劫富濟貧,為俠義伸張正義,簡而言之就是“助天”。最諷刺的是,要想替天行道,就得先成為強盜。結局只有兩種,要麽推翻法院自己管理社會,要麽接受法院被管理。事實上,無論哪種結局,消除社會不公,為天主持公道的理想都無法真正實現。它的開場白是在說世界被擾亂,無處可逃,也無處可得,無所事事。詩末的那句詩也是那麽有意境,英雄都死了,應聲蟲還在。

《紅樓夢》講的是紅樓夢,壹覺醒來,無影無蹤。紅樓裏的世界,正是世人夢寐以求的:榮華富貴,兒孫滿堂,奢靡享樂,美女如雲,讓人陶醉。這部小說的開篇和裏面的判決都揭示了最後的結局,這其實是世界上的常態——人們拼命追求財富,放縱自己,甚至藏汙納垢,作惡多端,但最後的結局往往都沒有好下場。即便如此,明知道是火坑,太多人還是壹個接壹個跳進去,上演了壹出又壹出“把鳥都吃了,扔到森林裏,最後落得個白地,真幹凈。”在這樣的環境下,就算妳想獨善其身,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賈寶玉眼裏,那麽多純潔的女人都是墮落的,垂死的。在這紅塵無常中,真正看破放下的真印石第壹次出現在第壹部書中,被壹個和尚感動了;後來經過種種風風雨雨,又將何去何從,賈寶玉終於出家了。

為什麽要強調實踐?因為如果妳不修行,妳對世間的悲歡離合和妳將何去何從都無能為力。西遊記整體劇情的發展就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當孫悟空帶領壹群猴子在郭華上盡情歡樂時,他突然大哭起來,因為他深深地意識到自己遲早會老,會死,他現在擁有的壹切美好的東西最終都將化為烏有。由此,他下定決心遠離安逸的生活,放下自己的壹切,漂洋過海拜師學藝,尋求不死之黨,由此引發了後續故事的發展。西遊記把他的嚴重憂慮稱為“道心的發展”,因為他明白了為什麽和修道的重要性,然後真誠而熱切地去修行。當然,背後有各種波折,波折的源頭其實是人們認識觀念的偏差。

總之,如果用“生死無常”的標準來衡量世間萬物,我們的社會模式和生活條件根本解決不了生死的大問題,由此可見精神意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修行是否意味著壹定要拋棄親友,遠離社會,不吃人間煙火?

佛教說人生苦。雖然很多古代聖賢對人類生活和人類社會都有批判和否定,但基本上可以說佛教是最消極的批判,這給很多人壹種印象。似乎佛教所傳達的,使人樹立的,是壹種消極頹廢的人生觀,逃避現實的苦難,尋求來世的幸福。

其實這是壹個誤區。誤解的根源在於,人對世俗生活和幸福的追求與佛教對世界的否定批判完全是兩個層面。佛教的批判集中在人的內心生活狀態——對自己的生命和人生的無知和冷漠。在這種無知的狀態下,人們盲目自私地追求自我和群體(或以自我為中心)利益的最大化,註定沒有美好的過程,更難有美好的結局。

人們對世界生活幸福的追求,往往是在現象層面。比如妳很想“好好過個滿月”,終於等到了,自然驚訝。但是,現象級的情況總是多變的,稍縱即逝的,不可能長久維持。其實人生從來都是“人算不如天算,花算不如天算”。但如果妳只想要和喜歡“壹輪圓月”,妳就人為地制造了痛苦和對立。不是這個世界有問題,而是妳的理解有問題。

而且人們往往附加很多條件,以為達到了什麽條件,到了什麽地方就可以了。這種追求不僅轉瞬即逝,而且往往會自我束縛。如果妳依靠條件來獲得幸福,那麽本質上妳就成了條件的奴隸,在思想上妳被條件所奴役。即使妳的目標達到了,妳所期望的條件達到了,妳也不可能擁有真正的幸福,因為妳所形成的精神世界就像無根漂浮的浮萍,產生了無盡的欲望,妳永遠不會對它真正滿意。

西遊記中美孫悟空下山修行,但他去的第壹個地方是南山不州的人社,在那裏學習禮儀和文字。待了89年後,他發現自己無法達成目標:“看到這個世界都是為了名利,沒有壹個是為了生活,那就是——妳什麽時候才能不再為名利而戰?”早起晚睡是不自由的。騎著驢騾子想著好馬,官邸宰相看著王侯。我只擔心溫飽,就怕嚴君上鉤。繼子的影子和孫子都很有錢,誰也不願意回頭。“這裏所否定和批判的是人們的生活觀念和精神狀態。每個人都順從自己動物的壹面,放縱自己,追隨自己的欲望,在名利中奔波,在欲望的海洋中翻騰。即使有道德禮儀來制衡,他們也根本不去關註“為生命服務”這個問題——這是什麽生命?它從哪裏來的?去哪裏?安身立命的根本意義是怎樣的?

佛,意識的意義。被喚醒的不是道德原則,不是某件事的原則,而是生命的真諦和本質。修行就是在保證生命延續,保證生命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反思自我,追求生命的真諦,回歸生命的本真存在。只有把人生的事業追求和成就納入精神成長和精神自覺的軌道,人生的壹切才有真正的意義。覺醒之後,生活還在繼續。但覺醒後的人生,不再是盲目無知的沖動,而是純潔無瑕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