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有註:“都是古書名。”《尚書·序》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亦為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堯和虞舜的書被稱為“五經”。
鄭玄說《三陵五典》是“三皇五帝之書”。所以,三墳是黃三的書,五經是五帝的書。至於巴索和九秋,他們指的是八卦和九州的記錄,他們是河圖和洛書。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清朝初年,有壹位才子,就是非常有名的袁枚——袁子材。他是乾隆時期的,他的詩是有靈性的,意思是現代人提倡暢所欲言,不加修飾,有思想,有靈性,有感情,不那麽古板。當時有人反對,但他確實是當代天才,所以考上了進士,做了兩次縣官,四十多歲就辭職了。他在南京大觀園買了壹本《紅樓夢》,改名隨園,壹生自得其樂。他真的是世界聞名的天才。他在綏遠門口掛了壹副對聯,頗為得意:此處有山有林修竹,斯人念三陵五典八繩九丘。
當時另壹個名人叫趙翼,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著名的詩人,清代才子之壹。他不服氣,故意來挖苦他。有壹天,趙翼到了南京,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壹個紅帖上(唐宋時期的名帖叫刺),親自帶著它去見袁枚。就在袁枚不在的時候,家裏人很客氣地對待趙壹:“趙先生來訪有什麽事嗎?”他說我沒事幹,就想借兩本書。他家人問他借了什麽書,他說借。袁子才回來知道是他找的麻煩,就把門口的對聯摘下來了。
不要說現代人不知道三墳五經八索九丘,連當時的袁先生都想不通。三座墳墓是什麽?三墓是三變:連山、歸藏、周易。那五個代碼呢?是五經,還是《尚書》,洪範五福。八弦是八卦。九丘為九域,是《河圖》和《洛書》的邏輯數。說實話,這些袁子才都讀過,但他真正想說的是學習《易經》。老實說,他不是很內行。所以趙毅故意要整他,出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麽?說明看中國的古籍不是那麽容易的。
早在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相傳就出現了“檔案”,“黃三”時期的“檔案”被稱為“三墳”。章太炎先生在《尚書舊事考》中說:“墳丘十二座,宜說《易》所記泰山刻石十有二。”也就是說,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抄襲了“黃三”時代泰山十二石刻的內容,稱為“三墓”。
“五帝”時期的檔案稱為“五典”,孔安國在《史記·列傳》中說:“五帝之書稱為“五典”,就是我常說的。”孔安國認為,五經是五帝時期形成的檔案。
除了“三陵”和“五經”之外,《左傳·召公十二年》還記載,古代檔案又稱“八類”、“九丘”。
關於“八股文”,唐代學者孔引用孔安國《史記·列傳》中的話說:“八卦之謂八股文。求之,求其意。”八類,即古代檔案,是八卦之書。
至於“九丘”,孔解釋為:“九州之誌,謂之九丘。秋,集齊,謂全九州,地,氣皆宜,皆集於此書。”他認為《九丘》檔案是中原九州的地方誌。
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中國在夏以前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們分別被稱為三墳、五經、八綱和九山。
《左傳》。召公十二年,記載楚靈王贊左氏曰:“好史亦可讀三墳五經八索九丘。”“三墳、五經、八類、九山”都被《左傳》註家稱為“古書名”。賈逵曰:“三墳為黃三之書;五典,五帝之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九州亡國之環。”
鄭玄說《三陵五典》是“三皇五帝之書”。召公十二年,楚靈王說這話的時候,是公元前530年。從“會讀書”可以推斷出“三墳五經八類九丘”是前代的文學作品嗎?
據說孔子寫的《尚書·序》中說:“伏羲神農黃帝之書,名曰‘三墳’,亦為言之道。、顓頊、、唐(堯)、虞(舜)的書合稱為“五經”。至於夏商周的書,雖然不倫不類,典雅高貴,但屬於巴掌大,是歷代之寶,視為大訓。八卦稱為八種,其意也求。九州之誌,謂之九丘。秋,集齊,謂全九州,地,氣皆宜,皆集於此書。”
問題是,為什麽三皇時代的書叫“墳”,五帝時代的書叫“典”,伏羲時代的書叫“索”,禹時代的書叫“丘”?
《尚書·序》的回答是“墳”有大義,“典”有恒義,“求”有求義,“丘”有聚義。據說孔子寫的《尚書·序》中說:“伏羲神農黃帝之書,名曰‘三墳’,亦為言之道。、顓頊、、唐(堯)、虞(舜)的書合稱為“五經”。至於夏商周的書,雖然不倫不類,典雅高貴,但屬於巴掌大,是歷代之寶,視為大訓。八卦稱為八種,其意也求。九州之誌,謂之九丘。秋,集齊,謂全九州,地,氣皆宜,皆集於此書。”
很明顯,這是從上面的話的意思來解釋的,並沒有涉及到這些古籍中使用的載體是什麽材料。
在相當壹段時間裏,作者不加思考地接受了《歷史的序言》中的說法,或者根本沒有考察這種說法是否合理,更不用說是否有其他解釋了。但隨著符號學的深入思考(參考作者著《符號之謎》壹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特別是對1997以來的《山海經》的考證,以及對禹時代可能用於繪制《山海經》的信息載體的思考(目的是重新繪制《山海經》今天的藝術地理復原圖),這部作品已經完成,其中包括42平方米的《地榆何山》
眾所周知,“墳”的正字由土、本組成,異體字由土、文組成。按照《辭海》的說法,它有多種含義:墓、最高土、水滸、大小、模樣、松土和模樣,壹種書。所以《尚書·序》把“三墳”中的“墳”字解釋為大,頗為勉強。在我看來,“三墳”中的“墳”字,實際上是指當時的書載體和文字載體都是用土做的,可能是類似兩河流域的泥版,也可能是陶版(包括陶器皿)。廣義上,土也包括石頭,所以《三墓之書》也可能以石板為載體。
事實上,人類在泥和石頭上繪畫和書寫已經有很長壹段時間了,例如,直接在泥上繪畫(中國文字的發明靈感來自鳥類和動物的足跡),在洞穴和巖石上繪畫,在鵝卵石上書寫(這種有文字的石頭被稱為會說話的石頭),而古希臘人提到的象形文字的原意是指埃及人刻在石頭上的神聖文字,是摩西在西奈山從上帝那裏獲得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漢字墓也可以解釋為壹個帶有文字的泥板。“典”字的含義包括:套路、法典、法規、主事、當頭(卒)、姓氏(太昊嫁少典)、古籍(原指五帝之書,今只有堯典和順典知道其內容)。
那麽,這種叫“典”的書是什麽樣的呢?這將追溯到典型字符的象形文字。在漢字中,點、* *、公、居、兵、氣、六等字,以及吉、黃、易、易等原正字法字,都有壹個符號同* * *,即在壹個水平面下加兩個支撐點。這個符號的象形意義是壹個展示架或壹個有腿的桌子,用來展示物品;當然,這不是普通的桌子,而是展示重要物品的器具,通常用於重大儀式或宗教巫術儀式。
所以“典”的本義是指陳列或放置在書桌上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文件,起著公告牌、公約板、甲骨文碑、法律文書、行為準則通知的作用。它可能是由契約演變而來的,即緊湊易收的契約規模大,開放莊重,其材質可以是木材、竹子、石板、皮革或絲綢(附在堅硬的材料上)。這份文件的發明者應該是少甸部落。經的進壹步演變就是書,也就是後來的竹簡或者木簡。是佳能不斷小型化、便攜化、折疊化、卷曲化形成的。
“繩”這個詞的含義包括:繩、繩、法、獨立、疲憊、尋找、牽引、欲望、需要、哭泣。但繩作為壹種文獻或信息載體,應該是指打結編年史的符號系統,也可能包括以絲綢或其他梭織物為載體的文獻(在絲綢上書寫繪畫或能傳達信息的編織圖案符號)。事實上,中國人首先發明了養蠶和絲綢,所以用絲綢作為信息載體也是可能的;壹個類似的例子是,中國是第壹個發明風箏的國家,因為中國制造了又細又長又輕又結實的繩子,以及又輕又薄又結實的絲綢和紙。從這個角度來看,八卦的原名是巴索,這是合乎邏輯的。
所謂巴索,是壹種帛書,起源於結繩記事和結繩占蔔(卦本義指計時,結繩符的作用之壹也是計時);這就是《尚書·序》的由來,“古人以天下之王自居,開始畫八卦,作書法契約,以代替結繩之政,故文學書而生”。
“丘”字的含義包括:丘、山、土最高的那壹個(或四面高,中間低)、市、大丘、墓、空、大、集、區(四城為丘)。從字形上來說,丘陵是指坡度平緩的地貌。問題是,為什麽要在“兵”字裏用小山字?其實“兵”字其實是金和陳列臺的組合,即在臺上陳列兵器“金”(金是壹種斜面形狀的斧子)。相傳最早是蚩尤發明的,所謂“蚩尤當兵”,就是蚩尤部落最早把兵器當作神器來崇拜。那麽,《九丘》這本書為什麽要選擇“丘”這個詞來描述或指代呢?應該說,《尚書·序》中“聚”的含義是合理的,但也不完全。這是因為山丘也意味著山川、地域、巨大的面積、空曠的廢墟和大墳墓(通常有豐富的陪葬品)。有意思的是,上面的意思很像壹個模擬的物理地圖,就是在不同的模擬區域有象征地理方位的產品。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在國壇的五彩土壤上,陳列著相應方位的產品。從更深的層面來看,《九丘》中“丘”字的使用,也意味著中央政府的統治權力覆蓋了世界所有地區。
有鑒於此,《尚書·序》所謂“九州之誌”,謂之“九丘”;山者,集也,據說九州之所有,生之地,宜之氣,皆集於此書。其實就是山海經典。另壹個版本的五藏山經,或者另壹個版本的五藏山經。
根據作者20多年對《山海經》的研究,認為《山海經》成書於武帝時為五藏,成書於夏時為四書外經,成書於商時為《大漠四書》,成書於周時為《海五經》。春秋末期,編者和重寫者於公元前516年跟隨帶著周的經典。而且五藏山經有地理測量和國土資源調查的基礎,地理方位基本可以找到,地形地貌基本符合中國4200年前的地貌。它真的是中華文明和文化的第壹歷史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文化遺產。
所以《九丘》是壹本實體地圖地理書,平鋪在壹片聖地上(不需要桌子和支架),有點像今天的模型沙盤,也可能是壹幅巨幅畫,畫著九州五區的山川、河流、地貌、物產,以及那裏的人文景觀。也許我還能感受到神聖獨角獸和諧的心跳。1999年9月9日,作者與夫人孫耗時多年,終於創作出壹幅42平方米的巨幅畫作《皇帝山川圖》,記錄了東、西、南、北、中五個地區的447座山,以及258條河流、348種地貌、673種礦產。為此,作者曾愉快地寫過壹首詩說:“洪水退去,玉皇大帝定九州,海內外皆探,千古豐收。”如果大禹有精神,他壹定會驚喜的回來!綜上所述,可見三墳五經八索九丘確實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書。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從源頭抓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從壹點壹滴做起。
原始代碼
左公十二年
王(楚靈王)曰:“左氏好史,子善讀之。他能讀三墳、五經、八類、九丘。”
《後漢書·張遠·周瀚傳·周蓉》
在永寧,陳,壹個資深的部長,推薦興蜀(周興,周)說,“...竊見光祿郎周興,孝友之行,閨中寫之,誌明確,州聞。古今積澱,物產豐富,新聞豐富,“三墳”文章,“五經”攻略壹應俱全。……"
後漢張衡傳
我關心三個墳墓,但我不關心八個。
時世明點藝
三座墳墓。墳,分也。論三才之分,天地之治,有三體。
五經。典,鎮也。冷靜下來有五種方法。
八根繩子。索,人。如果孔子是聖人而不是君王,則有八人制定此法。
九秋。山,區也。分辨九州土氣,教育那些應該給予的人。這也是三王之前的古代皇帝Xi的書。今天所有人都死了,但姚典活了下來。
蔡中郎彭幾澄江伯懷紀念碑
.....而學過的,如三祖墳、五經、八索、九丘等,有帶頭投推陰陽的作用,有以知定事的能力。……
蔡中郎劉基鎮南紀念碑
在“三墳”和“八所”正典上,是陳輔忠義的壹面。
普通話鄭語
所以要調和五味調口,四支衛身,六法聽耳,七身服心,八繩成人,九紀立純德,十幾練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