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自媒體+廣告
互聯網最基本的盈利模式是先積累大量流量,然後再分發流量。分發方式可以類似百度競價排名,也可以是CPC、CPM、CPA等多種付費形式。
通知也可以通過用戶的社交分享來分發。移動互聯網興起後,像百度這樣的中心化流量分發平臺逐漸被削弱,被無數的“小中心”取代。自媒體就是它。
類型之壹。
如果妳想問十個自媒體人如何盈利,九個會告訴妳先積累大量粉絲,然後幫廣告主寫軟文或者直接上banner。這種盈利方式在2015得到了極大的釋放。根據社交媒體廣告平臺微博易給出的數據,微博易
去年自媒體意向訂單金額高達7億元,微博部分個人自媒體最高收入達548萬元,其中近50家超過百萬,單個廣告主最高投入654.38+0948萬。
袁做的是社交媒體傳播,最多選了7000個自媒體為品牌代言。此外,據傳某汽車廠商宣布,明年將把60%的廣告預算投入新媒體。
相對於數千億的網絡廣告市場,自媒體廣告仍然是滄海壹粟,但目前的數據仍然足以讓很多自媒體人興奮。但是,通過和很多廣告主聊天,我發現除了那些狂妄自大的。
大字號之外(頭條6位數,甲方不允許改文案),大部分自媒體號在廣告市場仍處於弱勢地位,收費方式甚至已經苛刻到按銷量換算付費。通過帶參數的鏈接
發,自媒體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成了返利網。簡單來說,廣告主的真實意圖還是導流,品牌層面的推廣似乎還沒有轉向自媒體。
除了那些牛逼的人,自媒體廣告的二次贏家應該是那些手裏握著幾十個號,自稱有“矩陣”的人。比如有個心靈雞湯叫《杜悅》,有1.9萬粉絲。
個人來說沒什麽,但是這個號背後的公司同時有20多個類似賬號,粉絲數加起來將近10萬。有了這個數據作為背書,“杜悅”的頭條價格也達到了6。
數字位數。
但智美更擔心的是,在微信朋友圈廣告門檻不斷降低,各類智能移動廣告平臺不斷推出,新的移動流量巨頭不斷形成的時候,自媒體廣告是原始的、手工的、粗糙的。
粗糙的廣告形式將面臨巨大的挑戰。更難的是,面對這種挑戰,自媒體並沒有太多應對的招數,因為所有的技術開發都在騰訊手裏,媒體很難通過。
自主技術開發實現高級智能廣告,更不用說數字營銷了。更何況,手工制作的軟文也會削弱媒體本身的價值。目前微信文章的打開率在不斷降低。
這就是證明。
二、自媒體+付費閱讀
有人說,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是知識,但同時知識也是最沒有價值的。互聯網的誕生與“自由”精神
也把知識的價值稀釋到最低。在版權意識特別薄弱的中國,很少有人願意為知識付費。媒體的崛起為民眾贏得了更多的話語空間,但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量。
垃圾,進壹步加劇了知識或內容的貶值。
內容貶值的最大後果是媒體人的創作熱情銳減,各大媒體平臺也意識到了這壹點。
問題,所以在原有保護的基礎上,增加了各種激勵機制。比如微博在做長文打賞,視頻打賞,微任務廣告分享。今日頭條在做“千萬元”計劃,已經簽約179。
三個作者,今日頭條保證這些作者1萬元的底收入。但歸根結底,這些設置幾乎都可以歸結為“獎勵”。打賞的核心是“打賞”,而不是買賣。獎勵的動機當然可以。
我可能會覺得妳寫的真好,但我也可能會覺得妳辛苦了,給妳點錢吃飯。簡而言之,這種機制可以讓媒體人開心壹陣子,但不能持續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因為當新鮮感過去之後。
之後願意打賞的人自然會銳減,自由意誌感依然盛行。
更高級的形式是做付費閱讀。這種模式在專業和內容生產的領域更具選擇性,如金融和經濟。
門檻高、難以獲取信息的領域更容易實施。摩爾金融就是壹個典型案例。摩爾財經曾經有壹篇文章叫《兩會股市“風口”解析》,定價188元,剛好壹半。
天,有500多人購買,收入超過65438+萬元。也正是這種機制,讓雪球上的很多作者都跑去摩爾金融。
另壹種簡單易行的付費閱讀實現方式是深度報道或非虛構寫作,其細致的調查和獨到的分析可以吸引壹部分優質讀者,讀者的付費意願高於壹般內容。而普通媒體人幾乎不可能寫出這樣的內容,這往往是傳統資深媒體人轉型後的作品。
總的來說,獎勵媒體不難,但難以為繼,大部分入不敷出,付費閱讀的模式對大部分來說不現實。歸根結底,自媒體的內容還是不夠專業,不夠深入。也許只有當垃圾信息多到大家都受不了的時候,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才會明碼標價出售。
第三,自媒體+電商
媒體驅動型電子商務、社交型電子商務、社區型電子商務等名詞對於愛玩概念的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無論是“吃貨中國”、“月食”、“壹篇文章”等小而美的項目的興起,還是阿裏投資微博、自建業務的大動作,似乎媒體、社交、電商的結合已經成為解決傳統B2C獲客成本上升的有效途徑。
這種模式的基本邏輯是通過優質內容吸引粉絲,然後通過軟文銷售自己的產品。
與傳統B2C不同的是,媒介驅動的電商不是直接賣東西或者赤裸裸的打促銷,而是給妳洗腦,形成粘性,然後在不知不覺中把商品賣給妳。傳統電子商務在很大程度上
它只是壹個商品,背後隱藏的是品牌、人和故事,而媒體驅動的電商正好填補了這個短板,把人和品牌放在了產品的前面。以茶的自媒體“茶王曼心”為例。及格
不斷分享茶知識、茶道、生活方式,線下舉辦各種茶會吸引了眾多熱愛茶、追求生活的粉絲,再輸出有趣的軟文,推廣自己的茶品牌——小茶予言。
茶人王新在死氣沈沈的茶葉市場上開辟了壹條新路。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媒體驅動的電子商務不是妳想做就能做的:
適合這種模式的往往是那些低頻高客單的產品(藝術品、工藝品、需要品鑒的商品),比如大家都趨之若鶩的《海賊王》。雖然它賣的不是奢侈品,
不過,也夠奢侈了。主要消費人群是吃吃喝喝的小姐,或者支持小資的文藝青年。總的來說,自媒體人很難承受這種長期不發的範疇。相反,壹般高頻快速消費品
如果用媒體思維去做,往往會死得很慘,因為做媒體和內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有這個閑功夫,還不如多跑渠道,多找人刷單。
媒體驅動的電商對內容的要求非常高。能帶來銷售轉化甚至洗腦功能的內容,絕不是簡單的心靈雞湯或者笑話,賣萌賣萌(當然也不排除各種)
●強迫網絡名人在15線上俘獲大量年輕人)。例如,“吃貨中國”是壹個標準的媒體驅動型電子商務,由美食家殳俏創立。他們開始做的第壹件事就是視頻和劇集。
不超過10分鐘,講壹個地方美食或土特產,風格像《舌尖上的中國》高級版。據其內部人士透露,這樣壹部片子的成本在50W以上,顯然不是壹般的屌絲。
我買得起。但另壹方面,如此巨大的投入帶來的收益也是顯而易見的。2014年,僅粽子壹個品類的銷售額就突破1000萬。
壹般來說,想玩電商自媒體,首先要想好自己兜裏的錢夠不夠,因為自媒體階段需要花的錢不小。要知道“壹食”的創始人是壹個有錢人家,“月食”
寫這個故事的肖恩有自己的影視工作室。如果他沒錢,可以像中國壹樣拿到幻想曲的投資。其次,自媒體,我要思考我想做什麽樣的事情,這在很大程度上
超越媒體的能力。畢竟不管是媒體型的電商還是情懷型的電商,最終還是要賣東西的。只是做代理並不能顯示出妳的高度和文采,但是妳自己要發展的話還是會遇到的。
對各種雞毛蒜皮的問題,復雜程度遠遠超過做媒體。
但媒體驅動電商的壹個思路還是值得嘗試的,那就是做壹個平臺,通過內容收集足夠的流量,然後分發給平臺上各種小而美的商家。目前Etsy、Bottica等國外巨頭都采用這種模式銷售各種手工作品和獨立設計師的作品,但在國內還是不多見,其中也有壹兩家是死的。
總之,媒體轉向媒體驅動電商的時機還不成熟,或者說能做的只是小打小鬧,難以成氣候。畢竟國人的消費水平和購物習慣還停留在淘寶,低頻高客單的產品還沒有成為主流。個性化需求確實存在,但也極其分散,召集成本對壹個媒體來說很難。
第四,自媒體+IP
自媒體最高的盈利形式是IP運營。所謂IP,必須具備多平臺、多內容、多媒體的特點,但同時又緊緊圍繞壹個核心品牌,把紛繁復雜的內容用統壹的精神聯系起來。
從比較成功的IP類自媒體來看,主要有兩種。壹類叫“拯救不快樂”,如《萬萬沒想到》、《迪奧斯人》,主要通過娛樂和惡搞的方式給人們帶來快樂和技術含量。
低,粘性大,粉絲說不買賬,比如最近的千萬大電影;壹種叫精神鴉片型,羅輯的思想和吳曉波的書友會都是這樣的代表。他們經常打著智力輸出的旗號。
不,迎合那些極度渴望成功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這種類型的自媒體是劉壹秒和其他成功大師的高級版本。要知道,成功是中國人最大的需求,拐賣成功當然是。
市場容量最大的企業。
其中,羅輯思維無疑將媒體做到了極致,不斷拓寬IP的範圍。從最早的脫口秀視頻節目,到後來的社區建設、電商運營,羅輯的思路都是“親切、有趣、有料”
作為核心理念,它俘獲了很多渴望成功的心。如果要把媒體轉化成IP,創始人必須有壹定的人格魅力(卡裏斯馬人格),能戳中粉絲的心。誌美和羅振宇有過三段感情。
壹天的接觸,發現他會把自己塑造成壹個極端的自由主義者,喜歡用積極的語氣說話,喜歡把真理推到極致,喜歡挑戰傳統思維,喜歡用極其生動的語言表達,當。
但是我也喜歡和別人爭論。導致很多判斷力差的人容易上鉤,成為跟隨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像羅輯思維這樣的IP是有某種宗教意味的。社會團體
成員們把羅振宇奉為神明,“羅胖說”這四個字經常掛在嘴邊。
如果妳也有這個潛質,妳當然有機會在IP方向上努力,但大多數人都會半途而廢,因為對於觀眾來說,妳不夠勇敢,不夠有趣,不夠信息量。所以IP化的自媒體真的不是屌絲能玩的,屌絲最多扮演“粉頭”(粉絲的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