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作者和成書時間,歷代都有爭論。最早的說法是“伏羲開始畫先天八卦”,後來又有“王文被捕玩周易”的說法。後壹種說法源於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多為古人所接受。所以很多代人都認同司馬遷的說法,認為《易經》是周文王被商紂王(位於河南湯陰以北4公裏)囚禁期間的作品。現代人也持另壹種觀點,認為《易經》不是壹個人寫的,而是由商周時期的壹群術士、史家、占蔔師,參考了積累的占蔔材料、歷史文獻和社會生活經驗編寫而成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易經》證實了這壹觀點。帛書盡管有上述說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易經》成書於商周。
《易經》是戰國時期解釋和發展《周易》的文集。據說源於孔子,是孔子後期研究編撰的。也可以看作是指導人們運用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哲學著作。《易經》共七篇,從經文形成算起,其創作時間並不是很長(約五六百年)。它是解釋經文的最原始和最權威的文本。這七篇分別是:《荀傳》、《項傳》、《內聚力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其中《荀傳》、《項傳》、《內聚力傳》分為三個部分。
有很多我們熟悉的詞,都出自《易傳》。比如“壹陰壹陽稱為道”,這是銜接的第壹部分。“窮則改,改則能過,通則久。”第二部分“凝聚力”出來了。至於“行”的占蔔,《項》曰:“天道康健,君子自強不息”。至於“坤”卦,《相》說:“地勢坤,君子以德載物”。
本文僅對《周易》做簡單膚淺的介紹,博大精深。歷經千年滄桑,歷久彌新,古今中外,其價值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