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用語言記錄的,語言是用文字表達的。沒有文字就沒有書。
文字的起源:在古代,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遞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播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人們需要交流思想,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只有靠口頭記憶。但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人就會忘記,就會記錯。我們做什麽呢為了補救這壹缺陷,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使得各種方法大行其道,如“打結筆記”、“雕刻筆記”、“打樁筆記”等。
“打結筆記”就是在繩子上打壹個結,用結的大小、數量、位置來表達不同的意思。現在,這種記筆記的方法在漢族中已經消失了,但是在我們的兄弟民族中,比如雲南的彜族、哈尼族、高山族,仍然有這種打結記筆記的習慣。
除了結繩,木刻筆記也很流行,就是在木頭上刻很多不同的符號,代表不同的東西。這種繩結和木雕是幫助妳記憶事物的象征。是書的前身,但不是詞。如果要說“話”,那就是後來發展起來的“圖字”。
我們的祖先把從事生產勞動和與周圍環境密切相關的東西畫在他們居住的洞穴的墻壁上。舊石器時代人畫的畫在中國周口店山頂的山洞裏,在法國和西班牙深山的古代山洞裏都有發現和保存。這些畫很寫實,讓人壹看就知道是什麽意思。後來慢慢地只用幾條線就形成了大致相似的輪廓,把原來復雜、細致、準確的畫面簡化成某種形式的圖案符號,讓人看到這個符號就知道它代表了什麽。這樣,這些簡化的原始文字符號就與語言有了形象的關系。後來逐漸用它代替語言表達思想,進而交流經驗,傳播知識。就這樣,原來的圖片和文字出現了。壹開始這種圖寫的很不符合。
有復雜的,也有簡單的,然後有人整理,統壹,簡化,也方便了書寫。當時有很多人整理和創作文字。這裏要說的是傳說中的倉頡造字。在古代中國,據記載倉頡有四只眼睛,非常聰明。他生來就有壹個詞。他仰望太陽、月亮和星星,俯視山川、河流、飛禽走獸,倉頡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了文字。不過話又說回來,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倉頡也很難說,都是根據傳說和古籍流傳下來的。然而,說它有四只眼睛,文字是他壹個人創造的,這是不真實的。因為文字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倉頡只是對文字進行收集和整理。
早在3000多年前,殷末年,就有吉兇之書。當時在紙發明之前,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獸骨為記錄材料,將占蔔的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是最早的書——甲骨文。
我國最早的書是《簡愛》、《班都》、《帛書》。竹子做的”叫做“簡單策略”。把竹筒掰成又窄又扁的分標,妳可以用筆在上面寫字,當紙用。壹根竹簽叫“簡”,多根竹簽連在壹起叫“策”。”簡單策略”最早出現在南朝中期。
用木頭制成的書被稱為“版本”。把樹鋸成幾段,再把幾段鋸成薄片,這叫“版”。寫在“版”上之後,就叫抄。把薄片編織在壹起就是“版”。《帛書》是寫在絲織品上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