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漢字的起源和書法的出現
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考古結果表明,距今5000年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陶器符號,今天應該是漢字的原始形態。後來漢字形體的發展就是在這個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這些符號大多刻在陶器上,也有壹部分用毛筆等工具繪在陶器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時代的陶器符號。
到了商朝,漢字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了。當時,占蔔和祭祀活動在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們把占蔔和祭祀的內容記錄下來,然後寫下來,刻在龜甲或獸骨上保存起來。這種刻在龜甲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與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符號相比,甲骨文不僅字形數量多,而且結構規律穩定,是已知最早的成熟漢字體系。
西周、春秋、戰國是青銅鑄造的繁榮階段。周朝皇室鑄造了無數青銅器,同時把當時的戰爭、祭祀、賞賜、分封等重要事件用文字記錄下來,刻在青銅器上。這些保存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後人統稱為金文或鐘鼎文。除了青銅器上的銘文,許多寫在竹簡、帛書或石頭上的筆跡在這壹時期被保留了下來。書寫、鑄刻等不同的手段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效果,也體現了當時書法藝術的多樣性。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爭霸,各行其是,用字不壹。公元前221年,秦國滅六國,建立秦朝。秦始皇進行了壹系列的統壹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廢除了以前的各國字體,將秦國字體標準化,作為新的標準字體在全國推廣。從此,漢字進入了統壹規範發展階段。秦統壹後頒布的標準字體稱為小篆或秦篆,統壹前秦國的字體稱為大篆。後人將從甲骨文到小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字體統稱為篆書。
戰國晚期以來,人們對篆書的結構和書寫方法進行了簡化和改革,形成了壹種新的書法風格——隸書,由此演變出草書、楷書、行書三種書法風格。至此,漢字的結構特征基本固定,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書法的發展也從字體的演變轉向了書寫技法和藝術風格的探索。
二、書法的實用價值和藝術特征
書法是從實用書寫活動中產生的藝術形式,其表現形式是運用特定的工具和技法對漢字進行創造性書寫。因此,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書法藝術始終與文字的實用價值緊密結合在壹起。
首先,歷代統治者都希望自己的所作所為和“功績”流傳後世,永垂不朽,所以通過甲骨文、青銅器、石碑等保存了記載事件、歌頌或宗教祭祀的文字內容。其次,在印刷術出現之前,語言文字的傳播主要靠臨摹來承擔,所以保存在竹簡、帛書、紙張上的古代墨跡基本上都是書籍、公文、佛經、私信、手稿等;此外,自唐代以來雖然出現了大量致力於欣賞和收藏的書法作品,但書寫內容的可讀性仍然是書法藝術的首要原則,可以說實用價值壹直是書法能夠延續千年並不斷繁榮完善的重要原因。
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人們不僅發現了漢字結構的審美價值,還總結出了書寫時需要掌握的技術原理。書法技法主要包括筆法、構詞法、構圖三個部分。筆法又稱用筆,是指書寫時控制和使用毛筆的技巧;結,也稱架構,是指書寫時點畫位置和字體結構的安排,構圖,也稱布局,是指字與行在整個作品中的排列規律和相互聯系。無論是哪種寫法,作品的技法都是由筆法、構詞法、構圖三部分組成的。在不同的書法風格中,對筆法、構詞、構圖都有不同的要求,這就是書法的技術原理。書法的主要藝術特征是技法原理和作者審美趣味的融合與統壹。
第三,書法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法藝術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書法不同於文學、繪畫、戲劇和音樂,是中國文化中壹種獨特的現象。雖然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只有中國的漢字才能從應用文中發展出壹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壹方面說明漢字本身除了是語言符號之外,還具有造型的審美價值;另壹方面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審美習慣。
書法藝術具有明顯的抽象特征,但運用簡單的工具和操作方法,創造出生動多變的藝術效果。這種簡單與復雜的和諧統壹,抽象形式與情感趣味的表達,是中國各種傳統藝術的追求,在書法中最為典型和純粹。從這個意義上說,書法藝術代表了中國民族藝術特色的核心精髓。
歷史上,隨著中國文化的輻射,書法藝術在有漢字的周邊國家,特別是日本和朝鮮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傳播。他們在接受和學習中國書法的基礎上,進壹步運用自己的民族文字,豐富了書法藝術的種類,擴大了中國書法的影響。
如今,書法已經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有中國人的地方,就壹定有中國書法,而且在東亞國家,書法越來越普及,越來越繁榮。古老而蓬勃的書法藝術不僅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熱點,也為世界藝術增添了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