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中秋節的起源和習俗

中秋節的起源和習俗

潮汕人過中秋節的習俗

首先,拜月,欣賞月亮

潮汕的中秋節拜月主要是婦孺,成年男子大多不拜,所以有“男不拜月,女不拜竈”的俗語。潮人稱拜月為月亮崇拜者。月屬陰,名太陰娘,民間稱月娘。拜月是在露天,城市居民,在陽臺屋頂或自己的庭院;拜月的農村人,大多集中在村子裏對長城進行崇拜。

飯後,婦女們穿上新衣,領著孩子擺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待月亮升起。中秋節的時候,柚子、柿子、楊桃、石榴、紅薯、菠蘿、林玲、芋頭等蔬果壹起出現,人們把這些時令產品月餅、糕點、炸樁、油餅獻給月娘。在農村,婦女經常在這些祭品上展示壹些手工藝品,如用糯米和米條建造塔山,用剪紙貼柚子,用枝葉制作油甘孔雀。如今,在拜月,市場上有如此多的商品,人們試圖方便地購買,但他們不像以前那樣熟練。

拜月之後,壹家人在庭前談笑風生,吃糕點,喝工夫茶,賞月聊天,輕松愉快。這時,大人總喜歡給孩子講許多關於月亮的神話傳說:相傳月亮上淡淡的影子是壹個伐木工人在砍伐壹棵桂花樹。樵夫的名字叫吳剛。他癡迷神仙之道,卻不肯專心讀書,惹怒了天帝,把他禁在月宮,命令他每天砍伐桂花樹。誰能從吳剛砍伐的樹木中得到桂枝,誰就能長生不老。於是,壹些天真的孩子在中秋之夜東奔西跑,希望找到從天而降的桂枝,就成了常事。中秋之夜,年輕人更熱衷於旅遊,月下泛舟,唱歌玩樂,涼風吹在臉上,令人心曠神怡。中秋節是美好的,壹切盡在月夜。孩子們經常貼紙燈籠,看月亮遊行,湊熱鬧,找點樂子。當代城鎮的孩子經常去花紙店買多模態燈光旅遊。有些學校會裝飾學生自制的燈籠,舉辦比賽,這是壹種很好的工藝美術教育。

第二,吃月餅

月餅也是中秋節時潮汕人喜愛的傳統糕點。潮州人有制作月餅作為月亮的祭品和互贈禮物的悠久傳統。明代陳《東歷誌》雲:八月十五日,“民子月設餅、果、衣環,拜如月,以邀伯母。”清嘉慶《澄海縣誌》說:“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士子互贈月餅。”清光緒《海陽縣誌》載:中秋“作團圓餅,號‘月餅’”。

潮汕人以聰明、心靈手巧、生意好著稱。潮人做的月餅叫潮州月餅,當地人叫叉燒餅。它以甜、脆、肥而不膩聞名中外,現已成為中國五大著名系列糕點之壹(其他為京味月餅、天津月餅、蘇式月餅、廣式月餅)。據相關史料記載,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上海1949中秋品嘗潮州面包後贊不絕口,並回贈壹本專書《茶食大師》。65438年至0982年,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在北京品嘗潮州面包,贊不絕口,按照父親的四個字再次回贈,成為餐飲界的趣談。

潮州月餅根據餡料可分為不同品種,如綠豆沙月餅、黑豆沙月餅、水晶月餅、芋頭沙月餅、雙熟月餅等。起初,月餅的制作是在家庭中單獨進行的。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發展為精細化、精細化、定型化、專業化。生產潮式月餅的廠家很多。過去,汕頭以看太陽而聞名。近年來,汕頭糖果餅幹食品總廠產量和質量都很好。該廠生產的潮式月餅色澤金黃透亮,皮脆肉厚,豆沙爽滑,味甜,肥而不膩,深受國內外顧客的喜愛,曾獲1986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

潮式月餅是眾所周知的藝兮方,桂玉方和蘇南方。藝兮盤餅產於潮洲市藝兮鎮。食品作坊生產月餅始於清朝乾隆年間,尤其是範作坊。貴嶼巴餅,產於朝陽貴嶼鎮,由清代康熙年間村民薛元和合、侯元和兩家店鋪創制,分為素餅和肉餅兩種。早在道光年間,就因其用料精細、無腥不膩而備受推崇。蘇南叉燒餅,產於澄海蘇南壹帶,首創於清末。它以豬肉叉為皮,甜面醬為餡,經印花、燒烤等工藝精制而成。餅皮脆薄,入口粉香。蛋糕的餡是甜的,軟的,涼的。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深受好評。

近年來,潮州月餅以古老的法制為基礎,以現代食品技術為原理,經過科學配制,適合廣大群眾的口味,推出了蓮蓉、五仁、蛋黃、水果等不同的糕點,不斷提高了糕點的品質,使產品更負盛名,更受歡迎。

第三,削芋頭

潮州人在中秋節祭拜月母,供品中必有芋頭,民間還有剝芋頭吃芋頭的習俗。在這方面,地方誌也有記載,清順治《潮州府誌》說:“中秋打月,剝芋頭,謂之‘剝鬼’。”清嘉慶《澄海縣誌》說:“(中秋節)剝熟芋頭吃,名曰‘剝鬼’。”清乾隆《揭陽縣誌》載:“(中秋)或食熟芋頭,謂之‘剝鬼’”。時至今日,潮汕人仍喜歡用蒸芋頭拜月,以大塊肉松散、皮裂開為上品,即潮汕俗稱的“微笑芋頭”。祭拜結束後,全家人剝芋頭吃,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