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是怎麽看待星座理論的?
○找對象前“ta是什麽星座?我們能相處嗎?”
○冰的飯桌上“哎,最近認識了壹個天蠍座的人,特別奇妙……”
○隨便翻翻星座書,“真想哭!”
○占蔔神器,“今天的運勢怎麽樣,來看看星座日歷吧?”
壹臉嚴肅,“倒下!星座都是騙人的,我們處女座最不信星座了!”
○科普臉“雖然出生的季節可能對性格有影響,但是星座書上那些性格特征還沒有科學證明,走吧。”
二、星座理論有什麽問題?
如果我會魔法,我可以預測妳的性格,而不用接觸妳的真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妳,妳會相信嗎?不信妳看下面壹段描述的是不是妳。
“妳真的需要別人喜歡和尊重妳。妳傾向於自我批評。妳有很多能力可以成為妳的優勢,但妳也有壹些缺點,但妳通常可以克服它們。妳和異性交流有些困難。雖然妳外表看起來很平靜,其實內心很焦慮。妳有時候會懷疑自己做的決定或者做的事情是否正確。妳喜歡生活中的壹些變化,討厭被限制。妳以能獨立思考為榮,沒有充分的證據不會接受別人的建議。妳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暴露自己是不明智的。有時妳外向、善良、善於交際,有時妳內向、謹慎、沈默。妳的壹些抱負往往不切實際。”
很準吧?但是我告訴妳,我不是魔術師,我不會變魔術。事實上,上面這段話是壹位名叫伯特倫·弗萊爾的教授在20世紀40年代從壹本占星書籍中寫的。在課堂上,弗萊雷教授首先要求學生完成壹項性格測試,並對測試結果進行反饋。當然不是真實的結果,而是上面這段話,但有趣的是,87%的同學認為性格測試非常準確。
後來,心理學家保羅·穆勒以美國著名馬戲藝術家菲尼亞斯·泰勒·巴納姆的名字命名伯特倫·弗萊雷的實驗結果為“巴納姆效應”。也就是說,人們會很容易相信壹個籠統的、壹般的性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們。即使這種描述很空洞,人們還是認為它反映了自己的個性。
這是“星座論”的壹大殺器!
三、星座到底在哪裏?
在這壹點上,星座的忠實粉絲們可能會義憤填膺:“可是,‘星座’或者‘哪些星座和哪些星座特別契合’的結果也很準啊!”
其實這是壹種驗證性偏差,即當我們建立了某種信念或觀念後,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過程中,會有尋找證據支持這種信念的傾向。
用人類的話來說,我只選擇看到我所相信的。
想必妳壹定經歷過“說曹操,曹操到”的巧合,會讓妳記憶特別深刻,但細想起來,不知不覺中已經無數次的說曹操,只是不記得了。星座也是如此。當有符合星座描述的巧合時,妳會特別註意,記得特別深。相反,如果星座不準,妳會壹笑置之,不再認真,逐漸淡忘。最後留在妳腦子裏的就是關於星座的各種巧合,也會形成星座很準的錯覺。
第四,有些人會成為他們“應該”成為的人
我們先聽壹個小故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這樣壹個實驗。他和助手來到壹所小學,自稱有壹個“未來發展趨勢測試”,以贊賞的口吻,把壹份“最有希望的人”名單交給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事實上,他說了壹個“權威的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機抽取的。八個月後,奇跡出現了。所有上榜的同學成績都有很大進步,各方面都很優秀。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期望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Rosenthal effect)是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感知而產生的預期或預測,會使情境產生適應這種預期或預測的效果。說人就是暗示什麽人就容易導致什麽結果。
如果妳是壹個非常熱情的星座愛好者,從小就深信射手座喜歡追求自由,處女座是完美主義者,獅子座是自信好勝的,等等,妳可能會不自覺地被暗示,成為這樣的人,甚至不自覺地用這樣的想法影響周圍的人。這樣,妳越相信星星,妳就越有可能看起來像星座。從這個意義上說,也不能說星座壹點都不準。在客觀世界裏,星座不壹定科學站不住腳,但在主觀世界裏,只要妳相信,就壹個都沒有。
星座是個好話題,但不要像狗皮膏藥壹樣粘在身邊。
再靠譜的星座,也不得不承認是個不錯的聊天話題。兩個不認識的人,可能會因為星座而聊得火熱。假設別人跟妳聊星座,而妳只是跟TA浦克聊各種星座,大概會讓別人覺得妳不搞笑。從人際交往領域來說,星座真的是個好東西。
但同時妳也要明白,星座是有風險的,要謹慎使用。招聘不要用處女座,婚姻不要用天蠍座,還是少用為好。“星座論”不是狗皮膏藥,更不能無原則甚至到處貼。開玩笑笑笑沒問題,娛樂壹下也沒問題,至於其他的,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