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後,歷代盛行燈風,流傳後世。正月十五是壹年壹度的花燈煙花的高潮。因此,元宵節也叫“燈節”。正月十五之前,滿大街掛滿燈籠,鮮花遍地,燈火搖曳,在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看花燈”已成為山西民間自發的活動。
自從元宵節形成裝飾燈籠的習俗以來,正月十五和看燈籠壹直是歷朝歷代的壹件大事。梁健文帝曾寫過壹篇專欄燈賦,其中寫道:
南油滿,西漆燃。
蘇正安息,蠟出龍川。
斜光反射,倒影清晰。
辭賦描繪了當時元宵節宮廷張燈結彩的盛況。
在楊迪統治時期,每年正月十五都會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和使節。據《隋書音樂誌》記載,元宵節非常盛大,到處都是燈籠和五顏六色的裝飾,日夜載歌載舞。表演者三萬多人,音樂人近兩萬人,舞臺長達四公裏。玩燈看燈的人不計其數。數萬人徹夜未眠,其樂融融,熱鬧非凡。
到了唐代,它已經發展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燈籠市場。中唐以後,它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全國性的狂歡節。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多座巨型光塔,高約50米,金光耀眼,景色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