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甲骨約654.38+0.5萬塊,4500余字。這些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極其豐富,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習俗,還包括天文、歷法、醫學等科學技術。
從甲骨文中識別的約1500個字來看,已經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物、轉註、借字”的方法,顯示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年~公元前10年)以龜甲和獸骨為基礎的文獻。
2.金文
它是中國古漢字的壹種文字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金文有四種,即商代金文(約公元前1300年~約公元前1046年)、西周金文(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東周金文(約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2年)和秦漢金文。
3.小篆
正是在秦始皇統壹中國(221年前)之後,實行了“文字同語,汽車同軌”的政策,統壹計量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使用的大篆原始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取消了其他六種文字,創造了統壹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在中國壹直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逐漸被隸書取代。
但由於其字體美觀,壹直受到書法家的青睞。而且篆刻由於筆畫復雜、形式奇特、曲折可隨意添加,特別是需要防偽的官印,壹直使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滅亡,現代新的防偽技術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漢字簡繁不壹,字形多樣。
秦始皇滅六國後,下令以秦朝的《小傳》為標準,統壹全國文字。篆書又稱“篆書”,是小篆和大篆的結合體。因為習慣上稱篆書為“大篆”,後人往往專指“篆書”。
擴展數據:
甲骨文的特征:
第壹,從甲骨上的文字來看,他們已經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要素:書寫、書寫、構圖。他的筆法線條工整而細,直而粗,筆畫多折,對後世篆刻的筆刀產生了影響。從結構字體來看,字符不僅有變化,雖然大小不壹,但相對均衡對稱,也呈現出穩定的格局。
因此,從構圖的角度來看,雖然受到骨屑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但仍然表現出文字的雕刻技巧和藝術特色。“甲骨文書法”在壹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開始流行,證明了它的魅力。
第二,從筆來說,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的,所以他在雕刻的時候用的是直線,曲線也是用短直線刻出來的。筆畫粗細也均勻;因為刀是直提直收的,所以大部分線條中間略粗,兩端略細,細而結實,直而流暢,立體感十足。
第三,就結而言,甲骨文的外形多為長方形或幾個正方形,具有壹字之對稱美或變化美。而且甲骨文還具有結合方圓、開字集的結構形式,有些文字還或多或少帶有象形的痕跡,在文字的最初發展階段是幼稚而生動的。
第四,從構圖來看,甲骨文字整行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每壹行都是上下左右,雖然有密度的變化,但整篇文章卻能充滿活力,大小相依,左右對應,前後呼應的熱鬧局面。而且字數多的排列緊湊,給人壹種密集的感覺,字數少的則顯得稀疏空靈。總之,它們都呈現出壹種古雅而浪漫的趣味。
青銅器銘文的分類;
壹、商代金文
即使商代以前就有青銅器,但青銅器銘文的開始是在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之後。剛開始只有幾個數字,到壹周開始,已經達到200多字了。商代末年,有青銅器銘文的青銅器很多,但描述還很簡略,多為鑄者或其祖先所忌諱。直到商朝滅亡,只有文章,但當時最長的文章仍然只有四十字。
二、西周銘文
到了商代的周朝,金文逐漸繁榮,記載了天帝的大事,如王召南巡、旺姆西征等。
三、東周青銅器銘文
自屏東東遷後,鐵器逐漸普遍,鐘等青銅樂逐漸增多,也可鑄於青銅器外部。所以金文記載的不僅僅是王公大臣的事,還有功勛和尺度。此時金文被廣泛使用,被稱為鼎盛時期。
四。秦漢時期的青銅器銘文
秦始皇統壹全國後,詔令用同壹種語言書寫,四面八方豎起紀念碑。用的都是小篆,鐘鼎上也不再刻銘文,所以金文逐漸沒落。直到漢代,人們更多地在鐵上鑄銘文,青銅器皿已不再使用,所以歷史上也看不到青銅器上的銘文。
篆書的特點:
首先是壹個長方形,以壹個半字的方書為度,壹個字為體,半個字為豎足,大概比例是3:2左右。
二是筆畫橫平豎直,圓潤均勻,粗細基本壹致。所有的橫畫和豎畫都是等距平行的,所有的筆畫都以圓為主,圓是圓,方是方,使圓生動有趣。
第三,是平衡和對稱。空間的分割、平衡和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還存在於文字的局部對稱和圓形筆畫的左右傾斜對稱。
第四,上緊下松。《小傳》中的人物大多以上部為主,下部為伸縮腳。當然也有下面沒有腳的角色。主要筆畫在下部,上部筆畫可以擡高。
百度百科-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