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特種印章。
要說郭是壹個特殊的諸侯國,首先,它的特殊之處在於,郭在周初分封時是壹個姓姬的諸侯國。其次,據《周本紀》記載,郭分封東郭和郭兩個諸侯國,它們的君主是的兩個弟弟和郭述。《左傳》第五年,說郭忠、郭樞是“文王之士,尊於皇族、藏、盟政府。”在軍政上,經常“請教二郭”,和周公也“師從郭叔”。第三,尤其是歷代君主在周朝擔任清人之職,同時還兼任“三公”(即太師、太保、太傅)之壹,所以從西周中期開始大多稱為郭公。現在看來,郭乃至西周的滅亡,與郭是壹個特殊的諸侯國,以及特殊諸侯國的特殊性是分不開的。
根據《夏商周紀年》的研究成果,郭忠和郭樞分別是前周文王時期、吳王時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3年)和王時期(公元前65438年+0042年-公元前65438年+00266年)的清人學者。康王時期(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96年)就有居住在該教派的人。趙浩棋統治時期(公元前995年-公元前976年),吉果改父(吉果家族壹世);旺姆(公元前976年-公元前922年)和恭王(公元前922年-公元前900年)時期,有壹位贏得大眾的老師(吉果家族二);王壹王(公元前899年-公元前892年)、王曉王(公元前892年-公元前886年)、王壹王(公元前885年-公元前878年)先後有看尤蜀(吉果家族三世)、(即)德蜀(吉果家族四世)的老師,李王時期(公元前877年-前841年)有郭弓玄(又名郭公或吉果)和郭公的長父(又名郭忠或郭公,是虢國的開國君主在* * *和時期(公元前841-公元前828)和王玄時期(公元前827-公元前782),有郭文公,又名郭濟世;王猷時期(公元前781-公元前771),有郭師叔,又名郭公谷、郭公翰。王萍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65,438+09年)、王浣時期(公元前765,438+09年-公元前655年)和王輝時期,有嫉妒其父的郭公(王萍遷後三門峽郭的第壹個國君)和郭龔琳賦(王萍遷後)
這些虢國的皇帝和王子都是傑出的官員,他們為維護周朝的統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無論是成康時期的繁榮和穩定,還是幽王的衰落和衰落,他們都對周朝的興衰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宣王死後,聶在幽王宮即位,任命為朝臣。郭石夫也叫郭公鼓(鼓是壹個名字,石師傅是壹個字)。《史記·周本紀》中說:“石國的父親棄了他的申請後,就去找了太子。沈侯大怒,與茍、殘戎伐幽王。王友舉行篝火招募士兵,士兵沒有到達。然後在山腳下殺了隱居的王李,把他俘虜了,表揚了壹番,收了周的賄賂就走了。所以封臣是侯爵的應用,* * *確立幽處親王應該是臼,才能做周朝的和平之王和崇。”雖然是皇族官員,也肩負著輔佐周王的重任,但他為了私利,與周公主結成小集團,使周王廢除了當時的皇後申請,設立了恭維,恭維之子破壞了維持統治集團內部秩序的宗法制度,激化了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削弱了西周皇族的凝聚力。與此同時,被廢的沈侯與義九聯手,反叛姜姓國沈、易姓國沈、西戎等周邊國家的部落,在驪山下攻殺,最終導致了西周的覆滅。東周初,因新建立的太子伯輔隨幽王死於驪山,郭公翰(之子)立幽王之子陳愉為周王(史稱幽王)。《左傳》召公二十六年,杜竹筠曰:“與君,君從之。”。《古竹書編年史》記載:“郭公翰立太子陳愉隨身帶,周二王並立。”得到了沈、魯、鄭、金、秦等諸侯國的支持,而郭公漢的王得到了容帝的支持,繼續與新即位的(前太子義九)作戰。這樣就形成了兩個對抗性很強的政治集團。西周王室面臨分裂的危險和生死抉擇,於是出現了周朝歷史上“二王並存”的局面。不久,這場鬧劇以王被晉文帝殺死而告終。(鄭國王世博)八年,以國語鄭語評論郭石夫,說“諂人之術也”,史記周本紀也持相同觀點:“王友視郭石夫為貴人而用之,中國人無不反感。石父聰明,好利,王用之。”由於自身綜合素質和歷史環境的限制,傅輔佐王室,不僅未能力挽狂瀾,振興西周,反而因積極參與“聘後立內妾”,為太子立“仆”,加速了西周的衰落。《國語·於今易》記載了這兩件事,說:“周幽王批評和贊揚人們贊美婦女,贊揚她們受寵愛,於是生了富博,於是和郭石夫相比,把富博壹個個立起來了。太子到申申,、易喚西戎攻周,周死。”
此外,西七年(公元前775年),郭石夫滅了位於河南三門峽的交國(周初神農後的封地),《本竹年譜》記載:王祐七年,虢國人滅交國。郭石夫滅交國,不僅解除了他的心病,而且扼制了關中到中原的東西交通要道,直接增強了三門峽虢國的綜合國力。大約在這個時候,西郭逐漸東移到這裏,定都商鞅,史稱南郭。
周平王即位,遷都洛陽,史稱東周。至於遷徙的原因,大多數學者認為,平東東移是因為受到西戎的入侵。近年來,有學者說他是被秦國的勢力嚇倒了。其實可能還有壹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郭支持的的威脅和迫害,因為占領了舊都豐濠,使得剛剛即位的在關中沒有立足之地,不得已而依靠金、鄭來保東。所以《左傳》向大眾隱瞞了六年:“吾遷周之東,而之。”隨著西郭的東遷,三門峽的商鞅(左傳稱南國)由小諸侯國變為大諸侯國,西郭的都城商鞅就位於三門峽東南方西郭墓地以南2公裏處的李佳瑤遺址。此時三門峽的虢國(南郭)是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黃河北岸的虢國(左傳稱北郭)夏陽是其重要城市。
東周初,由於郭師叔的原因,任用了和鄭的國君為大臣,使郭失去了皇權。晚年,為了遏制鄭的勢力,復興了郭,把王權定為“二王”;周桓王時期,遷董後,三門峽虢國首任國君郭公嫉妒其父,與為官。從周桓王到周惠王,先後有郭之父(又名,平遷後郭在三門峽的第二任國君)和郭公疇(又名郭舒,平遷後郭在三門峽的最後壹任國君)。至此,郭國又恢復了原來的貴族學者的地位,直至滅亡。
第二,多年的運動
歷史上,虢國壹直是軍事強國。此外,由於虢國的君主也是世襲大臣,經常指揮周朝的軍隊作戰,更加厲害。在周朝發動的對外戰爭中,虢國的大部分軍隊都參加了戰爭。王績、王文、王武、王成時期的四朝元老,幫助哥哥“伐上、伐密髯、伐戎、伐上、伐拜”,跟隨侄子討伐木葉,並幫助侄子成為白發王,壹舉攻下東夷;從接替旺姆的毛公所出平亂的情況來看,他生前壹定是壹位軍事領袖。文獻記載,伊王時“郭公北攻犬戎”。王怡為王時,“郭公引六師攻太原之戎”;李王為(即郭公長父)時,伐,“隨王南而行”;王理、王旋時期,郭繼子白(有學者認為是郭文公)征服;東周時期,郭還在頻繁地打仗。公元前718年,周桓王命郭公避開其父對晉國曲沃的進攻,為後余壹立喪;712前“鄭伯與石國伐宋”;前707年,的父親郭跟隨討伐鄭。706-704年,桓王命郭父伐曲沃武功;並立哀侯兄為晉侯;前703年,瑞、梁、荀、賈等國又聯合起來攻打曲沃。673年,和叔父畢攻殺,確立了周惠王的地位。668年,虢國兩次征服晉國;664年,齊王命郭公伐郭帆;公元前660年,“郭公在淩薇打敗了狗”。
這說明從西周中後期到春秋初期,西虢國及其南虢國(平、王棟遷後的三門峽虢國)壹直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在維護周朝的統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壹些虢國的王子以他們的成就為榮,在世界上被稱為“傲慢和貪婪”。這大概就是的父親敢於無所畏懼地棄沈而立的真正原因吧。他拋棄了王子(也就是周平王),成立了“服裝部”。“衣”死後,他立陳愉王子為王,公開反對周平王。同時這也是不能馬上消滅虢國和謝王國,而不得不東移洛陽的根源。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在各地的影響力越來越強,諸侯爭霸、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逐漸衰落,周王室生存到了仰慕諸侯國的地步。與其他諸侯國不同,虢國忠於周朝,仍然沒有占領其他諸侯國的領土,也沒有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但仍壹心為周王室而戰,始終以挽救周王朝的危亡為己任,竭力維護周王室的尊嚴而不懼與其他列強為敵,從而與晉國等國形成怨恨。壹直懷恨在心的晉國,在公元前658年趁機入侵了虢國北部城市夏陽,然後在655年再次征服了虢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商鞅。周朝滅亡前,被其他諸侯國所滅。虢國對周朝忠心耿耿,卻無能為力,只留下了“假危滅虢國”“唇冷齒冷”的歷史教訓。
第三,農耕和愚昧迷信的荒地
在三門峽虢國最後壹個君主郭公醜之前,三門峽的虢國政治穩定,軍事強大,經濟繁榮,為捍衛周朝的統治作出了特殊的貢獻。郭公疇是郭在三門峽的亡國之君,後郭是的父親。郭公疇比他父親更忠於周天子。在諸侯爭霸,靠皇帝立諸侯的情況下,郭公疇除了不重視經濟發展,造成農業廢土,國力衰竭,好戰外,還比較特殊。
《國語·周瑜論》記載:周十五年:神降辛,王在內史問之,曰:“何以?固有的?”是:“是。國必昌盛,君如名,誠,廉,和。他的德足以顯他的香,他的利足以和他的人在壹起。上帝喜歡傾聽人民的聲音,人民毫無怨言。所以,上帝下來遵守他的政治美德,平均分配祝福,這是明智的。國將亡,其君貪、惡、淫、懶、粗、暴虐;其政臭,其香不在板;其刑不實,百姓有罪。百姓有長遠眼光,百姓叫苦無依。因此,上帝也去看他的苛求所造成的災難。要麽看到上帝繁榮昌盛,要麽去死。去年夏天的繁華也融進了崇山;在他死後,他回到了隧道。商業的繁榮程度也僅次於皮山;它死的時候,羊在吃草。周誌興也在岐山唱過;其衰也,杜白在高燕射王。這都是為了知道上帝的旨意。”國王說:“這是什麽神?”是的,他說,“昨日在宮中成親,但宮後,他確有大德,與丹朱為伍,丹朱憑其體貌生了穆王。照耀周子孫,是福是禍。丈夫不在遠處,但妳看看,朱丹的神是什麽?”國王說:“誰會遭殃?”右:“在土裏。”國王說:“但這是什麽?”右:“我念:得道得神,是福;靠賣淫得到上帝是貪婪。今少不足,必亡乎?”國王說:“我該怎麽辦?”是的,他說,“讓偉大的殺戮者給他最好的祝願和師帥的姓氏,提供犧牲,繁榮和玉,沒有祈禱。”王曰:“幾何乎?”是的,他說,“過去,姚曾經是五歲,但現在他的胃看到了,他的上帝看到了,但這沒什麽。妳看看,也就五年。”王令太宰免其父、帥府、朱、石之祭,玉之獻。內史自始至終,公也作願,史請土。文史又回來了。為了起訴國王,他說,“我會死的。如果我不向上帝祈求幸福,上帝會詛咒我的。”:不親民,不求人,民必違。全心全意的享受,樂在其中;善待平民,親近他們。入公惹民不從,怒民謀利,不難!"
雖然西周春秋時期的人們仍然相信天命,祭祀祖先和神靈,甚至通過占蔔來預測吉兇,但他們對天命和鬼神有著非常明智的看法。他們相信人民就是神,天是按照人的意願的,應該對神和鬼進行宗教祭祀,但從來不敢把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全部寄托在他們身上。關鍵在於人事。《左傳》三十壹年引《尚書·臯陶·休謨》曰:“天之靈,民之靈,曉之嚇人,民之明也。”孟子公孫醜商引《尚書·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己做就活不下去。《周人內史》也說:“不向神求福,神就有難;“不親民而求之,民必違之。”在冷酷的現實面前,郭公疇不是盡力治理,而是貪得無厭,迷信鬼神。所以“動民以顯威,除民以怒而謀利,並不難!”
關於蓐收的夜夢,《國語·於今二》記載:郭公在殿中夢見,有壹個白發蒼蒼的虎爪,壹臉神相,捧著許多;站在西方,大眾不敢去。上帝說:“不可能!皇帝下令:“讓金攻打二門。齊桓公拜了壹拜,摸了摸,便叫許氏拿去。"。他對他說:“如果妳這樣說,那麽蓐收將受到上天的懲罰,上天將是壹個官員。“皇宮成就了囚犯,成就了中國人的夢想。船上的華僑告訴他們的族人:“人們說郭子渝是不久前的,但我現在知道了。如果妳不走出妳的方式,祝賀壹個大國的進攻,妳怎麽了?我聽到這樣壹句話:‘壹個大國的道路,壹個小國的攻擊如何服務。小國驕傲,大國怎麽攻擊?“百姓的病也是浪費錢財,所以不聽話。今天恭喜他的夢想,奢將展出,這是上天的教訓,對他的病有好處。民不聊生,天下事毀;大國來懲罰,反而發號施令;宗國卑,諸侯遠。裏外無親人,誰能救?我忍無可忍!”
夢是潛意識的活動。如果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夜夢,可能會從某壹個側面看到壹些問題。但像郭公疇那樣把壹個荒唐的夜夢當成吉兆來慶祝,不僅荒唐,而且暴露了他的貪婪、殘忍和愚昧。
《史記·金世家》記載:荀乘假道避危。我恐誤道,砍了果子,帶下去見楊。夏陽,毗鄰禹州,是黃河北岸三門峽的虢國重鎮。金輕而易舉地占領了夏陽,不僅控制了黃河古渡,為下壹步渡河消滅三門峽的郭、虞兩國奠定了戰略基礎,也看到了三門峽郭、虞兩國的脆弱和君主的無能,從而更加堅定了徹底消滅郭、虞的決心。面對強敵晉國的威脅和令人擔憂的國內政治,郭公疇並沒有立即改革內政,調整外交策略,而是壹如既往地愚昧迷信,堅持營私舞弊。同年秋取陽,犬戎加緊進攻三門峽,調兵遣將,醜郭反擊,“郭公敗戎於桑田”(《左傳》公二年公)。根據此事,晉國官方占蔔師顏從三門峽郭內部事務推斷:“郭必死,楊不怕死。晉不安民,非壹人五人,易舉也。”(《左傳》公二年)果然不出金所料,公元前655年,也就是二十二年,金再次渡過黃河,滅了三門峽的虢國,虢國醜陋不堪,逃往都城洛陽。
第四,內政失誤,國力耗盡
三門峽虢國之所以由盛而衰,不僅僅是因為國家的特殊封地;多年的運動;除了這些相互關聯的根本原因,農耕的貧瘠和愚昧的迷信,導致三門峽郭國走向滅亡的必然原因是內政的失誤和國力的耗盡。
郭在歷史上歷代都是軍事強國,先帝的尚武精神成為代代相傳的光榮傳統。三門峽郭的末代國君,因其敗亡而顏面盡失,其叛臣範丕,其兇犬榮兩次敗北,又數次征討晉國,可謂戰功赫赫,能征善戰,壹代梟將。正是因為郭聯年的戰役不僅耗盡了國力,還激化了內外矛盾。再加上郭公疇驕奢淫逸,迷信專制,尤其是他繼位君主後,仍然不註重發展經濟,加強軍隊建設,增強國力,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國力更加匱乏和枯竭。正如前人對郭公的醜有如下評價:民史說他荒淫無度,易害民加速私欲,暴虐迷信鬼神;衛詩說他會失去很多;蔔言說,他曾多次調動軍隊,造成許多百姓傷亡,卻不知如何安慰。船僑說他奢侈,引起臣民憎恨,紛紛叛逃。在這種情況下,三門峽郭的滅亡是必然的。
周朝在郭公醜年間逐漸衰落,當時的三門峽郭氏周邊環境是諸侯亂爭:東方的齊衡試圖建立霸權,西方的秦國試圖東出,南方的楚國也在積極擴張實力,北方的金也在雄心勃勃地向南擴張。面對這些錯綜復雜的局面,郭公疇沒能抓住機遇,而是借助周朝殘余勢力,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長期插手晉國內政,多次帶兵侵晉(據《晉國史記》、《左傳》多次記載),將三門峽虢國的前途命運寄托在日漸衰落的周王室身上,周王室靠養諸侯、大國生存,從而造成了三門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