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竈時,人們將糖果、清水、煮豆、草放在竈王雕像前的桌案上,其中後三種是給竈王升天的坐騎。為了讓竈神“在天說好話,回宮求好運”,人們用各種方法對付他。有的用口香糖糖祭拜它,以此來粘竈神的牙齒讓它不能胡說八道;有的把廚房門漆上酒槽,稱之為“醉司令”,醉到竈神都不敢亂說。竈神受到人們的特殊對待,如果“軟磨硬泡”,當然很難說他的壞話。這其實是壹種人民內部的道德自律。掃塵
民間諺語說,“臘月二十四,除塵掃屋”。捧著祭祀用的火爐後,他們正式開始準備過年了。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叫“掃房子”,南方叫“除塵”。春節前打掃灰塵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掃塵的那壹天,全家人壹起動手打掃屋子和院子,刷洗鍋碗瓢盆,拆洗被褥,幹幹凈凈地迎接新年。事實上,人們借助塵與舊的諧音,表達了擺脫舊與舊的意願。
史料
據古籍記載,古代有年終大掃除的習慣。據呂春秋介紹,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說法,由於“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晦氣”。《賈青錄》卷十二記載:“臘必殘廢,故宜擇憲書壹掃白日,去朝廷積垢。或23日、24日、27日,俗稱‘塵’。”臘月二十四,把屋子裏裏外外徹底打掃了壹遍。可見,這壹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以及辭舊迎新的祈禱。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做豆腐
民間諺語說:“臘月二十五,磨豆腐。”有些地方還有除夕前吃豆腐渣的習俗。民間傳說,竈王爺上天後,玉帝會到下界看看各家是否都像竈王爺演的那樣,於是各家都吃豆腐渣,以示清貧,躲避玉帝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在古代其實是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麽多好吃的(不過有時候會有人買壹大筐豆腐來吃充饑之類的。).
解郁黃
舊習俗和新習俗都相信竈神上天,玉帝本人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凡,調查人間善惡,決定來年運勢。因此,家家戶戶都向它獻上祝福,稱為“接玉帝”。在這壹天,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和言語中小心翼翼,爭取良好的表現,以贏得玉帝的青睞,為來年帶來好運。
沖出混亂
直到大年三十才派竈神來歡迎他回來。在此期間,地球上沒有上帝的管轄,在所有被原諒,許多人結婚,這被稱為“驅逐混亂”。亂年是人們為自己設計的調整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期。年底了,人們有了閑暇,也有了積蓄。對於那些很少有精力做大事的人來說,這是壹個休閑娛樂的好機會。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的需要,發明了這種特殊的時間民俗。
趙天蠶
趙天蠶,又名“燒蠶”、“燒田財”,是江南地區流行的壹種祈福新年的民俗。臘月二十五,綁著火炬的長桿會立在田裏,用聖火來預示新的壹年,欣欣向榮的聖火預示著來年的豐收。這個活動在除夕的時候在壹些地方舉行。
千燈節
千燈節是蒙古族和達斡爾族的宗教節日。蒙古語稱為“甘明卓拉”,意為千燈節。臘月二十五,我做了“甘明卓拉”,在廟裏點燃,以為點得越多越吉祥。這個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的蒙古族中最受歡迎。當地人
在這壹天吃烤牛肉和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和娛樂活動。年中有這樣壹句話:“臘月二十八,糕和饅頭要用花裝飾”或“二十八,做面”。所謂貼花,就是貼年畫、春聯、窗花以及春節期間貼的各種東西。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古代的“符濤”。古人以桃木為避邪之木,《藝經》曰:“桃為五樹之精,故抑邪者也。”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昌亞,擅長文學。他每年都要命人給符濤題字,這成了後世春聯的由來。符濤上的題詞“新年余慶,甲節長春”,成為中國有記載歷史上的第壹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出現,出現了用紅紙代替紅木貼春聯的習俗。祭祖
在臘月這壹年,說的是“請上墳,求祖上大捐。”祖先崇拜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視死如歸不僅是孝的重要象征,也是尊老的美德。春節是個大節日,上墳請祖的儀式特別隆重。在大多數地區,祖先在29日早上被邀請。據漢代毛毳《四人月令》記載,“正月初壹,要向妳的妻子和祖先跪拜。拜的日子,喝了酒,家裏無論大小,地位卑微,僅次於祖先,女婿的曾孫給父母奉上辣椒酒,說是要慶賀他們長壽,幸福美滿。”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非常重要的活動了。
小年三十是什麽?
除夕的前壹天,被稱為“小除夕”,人們在家裏舉行盛宴。他們互相拜訪的時候也叫“不要老”。戶外燒香叫“天香”,壹般要三天才能燒完。除夕
除夕是指臘月最後壹天的晚上,與正月初壹相連。“除夕夜”裏的“除”字是“去;容易;“交替”的意思是“窮月之末,舊年之末”。人們應該擺脫舊的壹年,迎接新的壹年。所以期間的活動都是以辭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每年歲末都要在宮中舉行“跳鐘馗”“驅邪”的儀式,擊鼓驅走疫鬼,稱為“驅除”,後又在除夕的前壹天,即除夕,稱為“除”。除夕是大年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
看門人
起初,看門人把桃花心木雕成人形,掛在人們旁邊。後來被畫成看門人貼在門上。傳說中的申屠和雷宇兄弟專門研究鬼,他們守衛著門戶,所以大大小小的邪惡的靈魂不敢進入傷害。唐朝以後,秦瓊和尉遲敬德這兩個勇敢的士兵被畫成守門人,關羽和張飛被畫成守門人。每戶壹個門神。後人常把壹對門神畫成壹文壹武,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辟邪消災、迎吉祥的美好願望。
貼春聯
春聯又稱“門聯”、“對聯”、“桃符”,是對聯的壹種,因春節期間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練、精致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種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對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貼在門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
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常見,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興旺喜慶的氣氛。這些都有祈福、裝飾住所的民間功能。年畫是中國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和春聯壹樣,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年畫的重要產地有三個: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畫,畫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班戟、綠珠。民間最流行的是嫁鼠年畫。描繪了壹個老鼠按照人類習俗娶新娘的有趣場景。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壹的年畫,後來發展成為日歷,壹直風靡全國。
守歲
中國人有過除夕的習慣,俗稱“熬年”。看新年從吃年夜飯開始。這年夜飯要慢慢吃,從點燈籠開始,有的家庭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回贈年”;酒食相邀,謂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壹起喝酒,祝壹首完整的歌,叫“分齡”;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這就是所謂的“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間壹般在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