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易經》寫的是什麽?

《易經》寫的是什麽?

孔子對易經及其占蔔的態度。

第壹,起初孔子只把《易經》當作占蔔之書,並不提倡占蔔。他認為缺乏智慧的人經常占蔔。他曾經這樣教導他的弟子。易經講的是什麽?所以當我看到老師“老而精於易經,在家有在場,工作有快樂”時,作為學生的子幹(也就是子貢)覺得老師前後矛盾,於是不解地問。孔子不僅指出了他認識上的錯誤,還耐心開導他,指出《易經》產生於“吾無道,文王所撰”的時代。它是周文王的“避諱”之作,反映了文王的仁義(“文王”)和憂國憂民的意識(“憂患”)。孔子是“對自己的知識(智慧)感興趣”,欣賞《易》書中所包含的文王智慧。

其次,孔子“晚善易”,曾熱衷於占蔔。這從“我壹百七”這句話就能看出來。

孔子,年輕時不提倡占蔔,為什麽老了就熱衷於占蔔?這大概和孔子50歲以後的人生起起伏伏有關,尤其是他周遊世界的時候。在處處碰壁,壯誌難酬的局面下,孔子壹度感到力不從心,無法預測,只好用易經占蔔,看自己運氣如何。其實這正符合了他以前教學生的話,“識遠者,蔔之復雜”。說明即使是聖賢,在遇到坎坷和彎道人的時候,也會壹時糊塗,轉而占蔔。

第三,頻繁的蔔筮使孔子不時地閱讀、研究、揣摩《易經》,以至於“魏編三絕”,終於領悟了《易經》的精髓,從而“不安其用,樂其言”,即不滿足於蔔筮而喜歡其用字。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孔子形成了對易的全新認識。發現易有“古遺言”,即遺言。在孔子看來,“王文任,不是他的誌氣成為他的顧慮。沒辦法,文王使。這是尷尬和責備,然後“易”開始繁榮。“這與《論語》無關嗎?《巴蜀》中記載的孔子感嘆“周主二代,沈郁飄逸,我隨周”與此不謀而合。正是在《上古遺言》中,孔子發現了《易》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即“故《易》中堅者使其知屈,柔者使其堅;愚者不忘,X人詐。”這也是孔子認可的《周易》的“道德意義”。

第四,孔子發現《易》中所蘊含的“道德意義”後,把它作為《易》的精髓,放在首位。易經講的是什麽?這從他反復強調“易經,我祝之,我以為義也”就可見壹斑盡管如此,孔子並沒有否定蔔筮,而是把蔔筮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即“後願之”。孔子把易的內容大致分為贊、數、德三個層次,認為:“妳贊而得數,妳知數而得德,妳仁義。贊美不夠,是女巫;數而無德是歷史。巫術的歷史,X不是也好,而是不好。”可見,“德”在三者中處於最高層次,是易精髓的體現。達不到這種程度的都是“歷史魔女占蔔”,不懂易的真諦。

第五,孔子在理解了《易》中仁義的本質後,並不否定占蔔,而是強調以德、仁求幸福、吉祥,把占蔔作為最後的選擇:“君子之德不求幸福,所以犧牲很少;仁義求吉,所以預言,希望。

我祝巫師占蔔。”這不同於以前弟子對“道德已死,神明之勢;“知遠者,蔔筮復雜”的教導是完全壹致的。可見,在這壹點上,孔子學易前後的認識是壹致的。在孔子看來,沒有德行,諸神也不會幫他,那麽這樣的人就不用占蔔了,就像《論語》壹樣?魯茲說:“‘不要保持美德,或者以此為恥。子曰:‘不取之。"

孔子晚年迷上了《易》,所以留下了很多關於《易》的評論,有些還保存到現在。像西漢以前古籍中連續記載的其他關於孔子的文獻,都不是假文獻,應該是《論語》這樣的文獻。鮮為人知的是,孔子晚年(大概是在他68歲回到山東之後),對他之前的幾部《易經》文獻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研究,並為其作序。

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易》有六個附錄,分別是二三字文、內聚、壹指易、堯堯、繆河和趙麗。

據廖明春等學者考證,這些作品應屬湛閏中晚期,不會晚於《呂春秋》、《韓非子》。《二三子之問》中記載了孔子與子貢等弟子關於“易”的對話。從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孔子晚年確實很喜歡讀《易經》,而且認真研讀,以至於“魏編三絕”並傳授給學生。傳統認為孔子把他對易的理解做成十翼。但後人對《十翼》研究後發現,與傳統觀點不符。人們認為,丁儀很可能是由孔子口述,並由他的弟子記錄下來的。經過幾代人的傳授,終於在戰國中期寫成。

綜上所述,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孔子年輕時接觸過《易經》,但沒有深入研究,沒有理解其精髓。他只把它當作占蔔之作,自己也無法停止占蔔,但並不提倡頻繁占蔔。50歲以後,孔子漸漸喜歡上了《易經》,以至於“居在席,行在旗。”這裏的“行程”應該是“外出”和“出城”,即外出到當天無法到達住處的地方。縱觀孔子壹生,除了34歲到37歲“遊歷”齊國之外,“遊歷”時間最長的是周遊世界。因為孔子“晚年”在《易經》中“出類拔萃”,所以,“宿桌而行旗”應該是指孔子周遊列國的時期。所謂“邊巍三絕”應該也是指這壹時期的情景。在此期間(55?孔子在68歲時經歷了從“天命之年”到“聽之年”的轉變,學習與實踐的結合與驗證,使他對易經的研究經歷了壹個由淺入深、由“不知書”到“知書”的過程。孔子最後認為易的本質在於“易”而不在於占蔔,於是說:“易,祝其好,我認為是德,是義。”“後世的人誰懷疑小山,還是用‘易’呢?我只求德,走吳石老路回國的也是特殊。君子之德不求快樂,所以犧牲稀缺;仁義求吉,所以預言,希望。祝女巫占蔔。”

綜上所述,《易經》所說的孔子對《易經》及其占蔔的態度,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50歲以前,特別是年輕時,他把《易經》當作占蔔之作,但不提倡勤蔔,不相信占蔔;50歲以後,尤其是在周遊世界期間(55-68歲),孔子逐漸喜歡上了《易經》。面對再次遇到的苦難,他壹度熱衷於占蔔。但在實踐的錘煉和檢驗中,他逐漸悟出了《易經》的精髓,到了60歲以後,也不怎麽預言了,把《易經》當成了”。

孔子的這些話再清楚不過了!孔子和歷史奇才雖然都用《易經》,都講占蔔,但最後都達到了同壹個目的:歷史奇才想從中得到的是占蔔吉兇,而孔子講究的是“仁義”、“仁義”,認為廣泛積累財富的人沒有必要通過犧牲來尋求幸福;修行義的人不壹定要通過占蔔來求福。

然而,目前有些熱衷於用《易經》傳蔔的人(包括壹些“易學名家”),卻從帛書《堯》中取“我壹百七十”之言,宣傳孔子熱衷於蔔筮。這是典型的斷章取義,違背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