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世界各民族的光榮。愛默生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貧寒。十五旨在學習。30歲時創辦私塾,打破貴族教育壟斷。他壹生弟子3000人,德才兼備者72人。五十壹歲出仕,仕為大司寇。五十五歲時,他帶著學生出國留學十四年。晚年會到家鄉教著述,刪詩刪書,訂禮樂,修訂《春秋》,為《周易》作序。孔子涉足的每壹個領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例如,《易經》曾經是壹本占蔔書。《孔子加十翼》之後,成為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哲學著作。
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把他的思想收集整理成書《論語》,開創了儒家學派。
孔子壹生都在流浪,他很忙。他追求的是什麽?他有終極目標和理想嗎?是的。有理想。孔子當然有他自己的理想。
孔子的理想是什麽?
關於這個主題有很多書。有的人從贊美的角度說,有的人從批評的角度說,但往往先入為主,用自己的個人見解來評判孔子,有失偏頗。
孔子從未明確宣布他的理想是什麽。但我們可以從《論語》中的、曾、、龔錫華等文章中清晰地看到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世界。這句語錄作為中學語文教材,被國人廣為知曉。限於篇幅,此處不復制原文。如果懷疑作者有誤解,朋友可以查壹下原文。這段引文的大意是:
陪同孔子出訪的有、曾、、龔錫華等。孔子說:“我既然比妳大,就不要在我面前感到拘束。妳總是說,“沒人雇我”。如果有人雇傭妳,妳會怎麽做?”魯茲不假思索地回答:“壹個擁有1000輛運兵車的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外面有軍隊入侵,家裏鬧饑荒。如果讓我執政,三年後,大家士氣高漲,就會明白真相。”孔子對他微笑。孔子又問:“冉求,妳好嗎?”尤然回答說:“如果方圓是壹個60或70英裏或50或60英裏的小國,如果我管理它,三年後,每個人都將富有。至於禮樂教育。只等聖賢君子來實行。”孔子又問:“公西池,妳好嗎?”龔細花回答:“我不敢說我有什麽本事,但我願意學。君主有祭祀或與諸侯結盟。我穿裙子戴帽子就是個小司儀。”孔子又問:“曾點,妳好嗎?”曾放慢了彈琴的節奏,然後鏗鏘壹聲停了下來,放下琴,站起來說:“我的誌向和妳說的不壹樣。”子曰:“不要緊,就讓大家說說他的誌向吧。”曾說:“春暖花開的時節,穿上春裝,邀上五六個朋友,帶著六七個孩子,在伊河邊洗澡,在土臺上吹風求雨,回來壹路唱著歌。”孔子長嘆壹聲說:“我同意曾點的誌向!”
孔子對幾個學生發言的評論也省略了。
通過分析這段話,我們發現孔子對魯茲的“正確態度”壹笑置之,對尤然和龔錫華的言論不予置評。到了曾說話的時候,文章已經下大力氣闡述了,不僅在語言描寫上,而且在動作場面上,更在孔子風度上。這樣的文筆在《論語》簡潔凝練的風格中並不多見。此文旨在突出和強調孔子與曾的壹問壹答,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無論是魯茲的輕率與自負,還是冉有紅的謙遜與虛心,他們對自己的理想都很明確。但是曾的回答只給了我們壹幅生活的畫卷,壹個生活的小場景,卻被孔子認可了。這不僅讓我們想起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風格和技巧。作者給予的只是壹個符號,壹把打開大門的鑰匙,壹條通往幽僻之地的曲徑,從而豐富了內涵,擴大了文章的外延。它有廣闊的空間和可解性。
從曾為我們描繪的生活圖景中,我們可以讀出狀元(大人)和少年(孩子)內心的平和與從容。他們享受著生活的快樂和幸福。在這裏,沒有饑荒,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爭鬥,沒有面對自然的“天地之戰”。人們徹底放松了身心。生活平和和諧。孔子向往的理想生活不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嗎?無論是古人的世界大同,還是現在的* * *唯物主義,東方人的和諧社會,還是西方人的自由民主,這不都是終極目標嗎?
孔子的理想代表了全人類的理想。
有人可能會說,這有什麽難的?約上幾個大人,帶幾個小孩,在大河裏洗個澡,站在高高的平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家。誰都可以做。是的,任何人都可以做,甚至妳可以做很多次。但是妳卻無處去尋找那種內心的平靜和從容,那種生活給予的快樂和溫暖。事實上,即使是這樣簡單的場景,在今天也是不可能復制和再現的。第壹,妳不可能找到幾個大人小孩沒有後顧之憂。生存和生活的壓力和競爭迫使人們去奮鬥和抗爭。二是找不到幹凈的河流,吹不到清新的微風。現代科技對大自然的幹擾和破壞,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第三,權貴造成的社會不公破壞了人們內心的平靜。作為幸福的發源地,靈魂已經被嚴重汙染。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欣賞曾子所描述的生活只是壹種奢侈。
自孔子與曾子對話以來,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曾經幾次接近孔子的理想,但那些盛世都是幾十年,壹百多年。在歷史長河中,那些不過是幾個輝煌的片段。人們仍然生活在無盡的痛苦中。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似乎可以進入孔子的理想社會。然而,事實上,我們離孔子的理想社會更遠了。人民的幸福指數在下降。無論窮人還是富人,沒有人敢大膽地說:我無憂無慮,我心滿意足。
所以孔子的理想看似簡單,實現起來卻並不簡單。它要求:
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類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也要時刻做好定位。那就是,人永遠是自然的壹部分,任何時候都不能超越自然,支配自然,甚至毀滅自然。當人們從自然中獲得生存的物質保障時,也需要仔細審視自己是否破壞了自然。沒有良好的生活環境,所謂的幸福是無從談起的。然而,現代科技的許多領域,尤其是生物工程,已經遠遠越位了。毫不誇張地說,現代科學已經緊緊關閉了我們進入理想國的大門。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不僅需要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內部的和諧,也需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和諧。現實壹點,我們內部並不和諧。和諧這個詞被網友賦予了諷刺的含義。制度不全,官員腐敗,分配不公,貧富分化,人心失衡,怨聲載道。造成不和諧的因素太多了。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就更不和諧了。數十萬伊拉克平民和4000多名美國青年在伊拉克毫無意義地死去。9.11事件殺害了數千平民,而這只是穆斯林的第壹次大報復。日本海盜逮捕了我的漁民,扣押了我的船長。雖然被迫放了回去,但是島嶼捕魚的問題還在,不知道什麽時候再恢復爭端。沒有正義,世界永遠不會安寧。美國總統去戴維營度假,經常被麻煩打斷,更不用說窮國弱國的老百姓了。誰有心思交朋友,帶孩子,洗澡,吹吹風,唱唱歌回家?即使妳這樣做了,妳也得不到那種平靜和幸福。
內心世界的和諧。人應該有道德,有良知,有正義感,有同情心。人們在爭取自己的權利和尊嚴時,應該永遠記住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對生活、對社會、對他人的要求必須合理,不能過分;自己的追求和欲望應該是比較合適的。在這壹點上,儒家的修身理論是值得稱道的。但是當全世界都在仔細研究和了解儒家思想的時候,儒家思想在中國已經被很多人拋棄了。就連被聯合國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孔子,在國內也是被很多人想罵就罵。修養只是壹個傳說。古人所追求的那種寧靜淡泊的心境,在今天是再也找不到了。我們的心還會和諧嗎?
要實現孔子的理想,必須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擁有平和健康的內心世界。但這正是我們現在所缺乏的。所以孔子的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至少在很長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是不可能實現的。
但是孔子的理想不能實現,所以不能說孔子的理想不好。簡單純粹的幸福仍然是我們的目標。地球上的每壹個人,真誠地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我們會離這個目標越來越近。曾子道:“莫春春裝已畢,狀元五六,童子六七。他們沐浴在詮釋中,風兒翩翩起舞,回唱。”孔子嘆道:“我與點。”我高興地說:“我和我兒子!”我也失望的出來了:“子和子?”
施與人民:孔子的人生理想
賈魯英
春秋末年的亂世,很多有才之士都選擇了消極避世,而孔子卻是抱著滿腔熱忱的救世理想,風塵仆仆,東奔西跑。那些隱士給孔子潑冷水,嘲諷他不懂時事,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知其不可而為之”,恰恰說明了孔子的堅持和毅力。
孔子的人生理想是“施予於民,助人為樂”,“修身養性,以保民”。在他看來,能夠修身養性,廣泛造福於民,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不僅是壹種仁,更是壹種更高層次的美德,這是連堯舜這樣的聖人也難以完全做到的。
在《論語》的“顏淵”和“堯嶽”中,孔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四件事。第壹,民生,要吃飽飯。第二,國防問題需要足夠的軍備。第三,教育,要重視喪儀,教育民眾,恢復道德。第四,民心,取信於民,這是立國之本,是最重要的壹條。
孔子認為,要取信於民,就要以德治國。他說,“以德治國,如北辰,居其所,群星* * *。”也就是說,對於政治家來說,領導力的實施依賴於高尚的品德。有了這麽高的節操,才會有號召力和凝聚力,就像天上的北極星,天上的星星都會圍著它轉。政治家的“仁”是什麽?在《陽貨與藥嶽》中,孔子說了六個字:敬(奉獻)、容(寬容)、信(守信)、敏(勤奮)、利(善良)、公平。這六個字,對於當今時代的領導者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孔子還提出了“尊五美,屏蔽四害”的具體要求。他推崇的五德是:第壹,“利益無代價”,給人想要的利益;二是“工作無怨”,讓人民群眾從自己的實際和願望出發去工作;三是“欲而無貪”。想做壹個仁者,不要貪圖名利;第四,“泰不驕”,既要驕也要躁地對待人民;第五,是“強而不猛”,莊重讓人肅然起敬而不驕不躁。他拋棄了四種惡政,壹是不經事先教育就把犯錯誤的人殺掉,二是不經事先警告就堅持要成績,三是玩忽職守卻要求下屬滿足很高的要求,四是對需要給下屬的好處太吝嗇。
《堯嶽》壹文引用了姚傳偉對舜的話,表達了孔子“容其為中”的政治理念。儒家的“中”字主要有三層含義:壹是哲學的度,二是倫理的品德,三是政治的公平。“允之”就是政治家要牢牢把握公平原則,孔子把它具體化為“執其兩端,為民所用”。“兩頭抓”就是看事情要全面,既看到“過分”的壹面,也看到“低劣”的壹面。這樣才能做到不偏不倚。“為民所用”就是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運用中庸之道,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才能把人的事情處理好。正所謂“層次不流”,“人平無聲”,“不平則鳴”。所謂“公說公有理”,就是只有公平正義才會讓人民信服。
在那個時代,孔子作為壹個平民,是不可能實現他的理想的。他雄心勃勃,卻只會嘆氣。由於歷史的局限,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聖人”和“賢王”身上。這也是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裏,從精英到普通人的普遍美好願望。然而事實告訴人們,這樣的願望是不靠譜的。今天,我們終於找到了“給人民以幫助人民”的正確途徑,這就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壹,是法治和德治的有機結合。胡錦濤同誌說:“領導中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黨的歷史使命”。只要我們遵循這個治國方略,我們的目標就壹定會實現。
、曾、、、龔錫華《論語》坐首?《進階》是反映孔子和他的學生談論理想和興趣的記錄散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因為文章記錄了2500多年前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其中涉及了很多孔子如何教育學生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當做壹個教學故事,或者壹篇教育隨筆來讀。通過品味師生語言,觀察細節,研究課文內容,從壹個側面了解孔子作為老師的獨特教學思想和方法。現在我就根據文章做壹個簡要的分析。
(1)因材施教。孔子教導學生不要居高臨下或盛氣淩人,而是要表現出壹種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態度。他壹臉愉悅地對學生們說:“如果有壹天我長大了,我就不驕不躁了。”意思是妳不應該因為我的學科比妳的稍微長壹點就不敢說話。不用緊張,不用顧忌。可以暢所欲言,想說什麽就說什麽,想說什麽就說什麽。從這裏可以看出孔子的教學習慣,即平等、民主、友好對話、閑聊,沒有其他年齡、輩分的顧慮。學生當然願意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暢所欲言。孔子也說:“活著就會說‘不知’。如果知道,怎麽會呢?”孔子的提問很有意思。首先,他了解學生的心理,平日裏的所思所言,這可能是因為他的學生才華橫溢,雄心勃勃,卻沒有人欣賞和重用。所以他難免滿腹牢騷,抱怨和感嘆世界的不公。這種表現當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標準。孔子曾說:“妳不必知道妳不知道的,但妳不知道妳是誰。”“人家不知道也不關心,不是君子嗎?”孔子抓住這種情況,提出問題。他提問的時候,問的是學生的心,“如果知道了,怎麽會開心呢?”學生當然願意在老師面前談論自己的理想和興趣。壹方面是因為他們真的讀過很多詩書,才華超群。另壹方面,因為這種理想的興趣,他們在心裏積攢了很久,終於有機會壹吐為快。可見孔子深知學生之根,善於提問,善於啟發,其教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這種立足現實、洞察心理、說服引導的教育方法,對於我們實施新課程改革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簡單學習網最新講座:
王大績談現代文學,讀書王大績談高考作文,王大績談段落壓縮
王大績談文言文閱讀,王大績談詩詞鑒賞,王大績談句子模仿。
學生的氣質、習慣、性格心理復雜多樣。孔子的教育不是千篇壹律,空洞無物,而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方法靈活幽默。《坐下》壹章中記載的孔子的四個學生,興趣愛好、性情各異。魯茲非常能幹、有才華、雄心勃勃且自信,但他傲慢、魯莽且自大。孔子只是用壹個意味深長的表達“支壹”來評價學生,肯定他們的才能和力量,含蓄地批評他沖動的言論和不服輸的態度。尤然和龔喜華都是謙虛謹慎,開放真誠,溫文爾雅,態度謙和真誠。兩人氣質上的區別是,冉說話做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有點畏首畏尾,憂心忡忡;龔喜華的發言是謙虛的,用詞得體的,也是警醒的。聽他說話有壹種“說者釋然,聽者陶然”的感覺。孔子沒有立即對他們的談話發表評論,只是在他們離開後,在曾的催促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妳什麽都不想要,妳就不是壹個國家。”?誰舒服六七十,比如五六十非國有?只有紅色不是壹種狀態?祠堂會和諧,不是諸侯。紅色也小,怎麽會大呢?“用五個反問,充分肯定了兩位同學治國安邦的政治才能,也表達了對同學們的信任和褒獎的激動和自豪。其實,孔子肯定和贊揚的目的是給謙虛自信的尤然和龔錫華以極大的鼓勵和鞭策。想必細心的曾壹定會把孔子激進的評價告訴這兩位學生,也能預測到和龔細花得知老師的希望和鼓勵時會有多麽激動和高興。孔子是這樣的,含蓄地批判那個傲慢自負的孩子;過於謙虛的尤然和龔西華得到了委婉的鼓勵。在《遺言》中,曾用詩意的語言描繪了自己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情趣,表現出壹種淡泊名利、清靜無為、無憂無慮的性情。對此,孔子深感嘆息,深表贊同,因為曾對涼風習習、風流倜儻生活的描述,與孔子無望的抱負和壹個英雄無路可走的孤獨心態不謀而合。這是壹種“懂我的叫我擔心,不懂我的叫我想要的”的感嘆,也是壹種心有靈犀壹點通的評價。想必,曾作為壹名學生,聽了老師的評價後,壹定會感慨壹番。有四個學生,四種理想,四種氣質。孔子根據不同的情況,用不同的評語(或語言,或表情,或感嘆,或反問,或直接或含蓄)教育學生。這種師生間的閑聊,可以說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
其實《論語》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壹次,魯茲問孔子:“司文呢?”子曰:“有父兄在旁,我如何聞而行之?”尤然問,“司文呢?”子曰:“司文必行。”宮熙華道:“妳還叫做各種事,孔子說有父兄,邱也叫做各種事,孔子說做各種事。紅也糊塗,敢問。”子曰:“謀而退,所以進;因為也是人,所以退休了。”(《論語?魯茲和尤然問孔子同樣的問題,但孔子的回答因情況和人而異。魯茲勇敢、魯莽、直率、堅強。孔子告訴他不要太勇敢,危及生命,要考慮有壹個年邁的父親和哥哥。尤然的行為退縮了,他小心謹慎,處處註意謙遜。孔子鼓勵他勇敢無畏。開導,講道理,這是孔子的教育,根據不同人的不同性格和心理,進行不同的教育。這種“因材施教”的意義在於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2)包容,鼓勵個性。西方哲學家有壹句話“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也是如此。不同生活經歷和文化背景的人,性格、愛好、理想都不壹樣。作為教書育人的老師,在評價和考察學生的時候,壹定不能按照他自己的需求來對待對方,壹定不能墨守成規。我們必須包容和寬容。孔子就是這樣教育學生的。可以說四個學生有四個理想,壹個是以勇治國,壹個是以富治國,壹個是以禮治國,壹個是以美治國。這些思想並不完全符合孔子的理想標準,但孔子並沒有簡單地肯定和否定,更沒有按照他自己預設的標準或自私的喜好來評判學生,而是容忍、積極肯定,沒有適當地表揚和鼓勵。這可以從“左師”壹章末尾的註釋中看出。無論是在政治上治國的、、龔錫華,還是生活清閑的曾,孔子都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對曾感同身受,大力贊揚、龔錫華,鼓勵他們建功立業,對魯茲肯定他們的才華也略有微詞。孔子的理想和學生的追求肯定是不壹樣的,但他能容忍和鼓勵學生看似相反的理想追求。這是孔子的心性,這是孔子的人格教育。此外,文章還描述了魯茲講話的壹個壞習慣,即急躁、沖動、直言不諱、輕率和傲慢。孔子對魯茲的魯莽行為壹言不發,只是意味深長地笑了笑。我們可以推斷,如果孔子對他的人格特征和習慣持否定態度,魯茲多年來應該是克制自己的。四個學生中,他跟著老師的時間最長,但壹點都沒變。這是否告訴我們,孔子並沒有讓魯茲改變他的人格,但他仍然很尊重魯茲?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魯茲可以走自己的路,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而曾、孔子和其他三個學生都在說話,而他卻在“打鼓”。這樣會影響到別人嗎?當然不是。如果曾的鼓和樂器打擾了孔和其他三個弟子的談話,那麽孔子壹定會制止他的行為。我們能想到的是,曾Xi喜歡音樂,也許他的表演是為了給兄弟姐妹之間的談話增添氣氛!是不是有點像央視《實話實說》節目裏的樂隊伴奏?他做的很灑脫,與眾不同。孔子沒有阻止他,更沒有批評他。孔子是否默許了他的愛好和習慣?從《自導自演抗日》到《曾擊鼓傳花》,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孔子對學生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的理解、認同、接納和鼓勵。這種對個性的尊重、包容和肯定,真的值得作為老師學習。
(3)自助,欣賞學生。孔子深諳教育之道,教育學生的方法很多。其中,他非常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在魯茲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之後,我們再也沒有聽到他說了什麽。我們看到了孔子的《支壹》,我們聽到了孔子批評他“對國家有禮貌,卻不讓其言”。魯茲認為老師的反應怎麽樣?也許他會從老師細微的表情中察覺到什麽。更有趣的是,與魯茲的傲慢和野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個弟弟尤然和龔喜華的言論態度。尤然說話謙虛謹慎,而龔喜華謙虛機智真誠。這兩個弟弟的表現與魯茲正好相反。也許從這種真實的比較和老師意味深長的“支壹”中,魯茲應該自我反省,明白壹些事情。孔子是這樣的。他壹句話都沒說,更別說批評和訓斥了。而是引導學生談理想、談興趣,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和老師不經意的暗示中,明白如何定位和規範自己的行為習慣和舉止。孔子用尤然和龔西華的謙虛和溫柔教育了魯茲,也用魯茲的勇敢和自信鼓勵了尤然和龔西華。這種用心良苦的活動(談心)安排,確實體現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穎和深刻。
縱觀《左師》全文,我們發現孔子談學生的理想和興趣,除了對魯茲的“無禮言論”有壹點不滿外,基本上是肯定、信任和鼓勵學生的,甚至對學生的崇高理想和高雅興趣感到欣慰和自豪。這讓我想起了現在流行的“賞識教育”。孔子是不是也在搞“賞識教育”我覺得是。“坐下”這壹章的最後壹段非常明顯。對於魯茲,孔子完全相信他的偉大才華和超級力量。對於尤然和龔錫華,孔子用了五個設問來評價他們的理想。他相信他們有能力管理這個國家,保證國家的安全。特別是對於龔錫華,孔子說:“紅太小,哪個大?”這不是老師自豪地表揚學生嗎?他認為宮熙華學識淵博,精通禮儀和音樂,完全超出壹般人。他不承擔治國的重任,但和誰呢?對於曾,孔子是發自內心的欣賞和理解。結合前面的分析,我們幾乎可以說,孔子總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他們的未來,培養他們的良好人格,相信他們的才華和能力,鼓勵他們努力取得偉大的成就,總是委婉含蓄地批評教育的缺點和錯誤。這就是孔子“賞識教育”的精髓。感謝孔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用他的壹言壹行,給我們今天上了壹堂如何為人師表的精彩課。
《左師》篇是壹部記錄人們心聲的文學作品,也是壹部展現孔子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教育方法的教育散文。我們可以從更多更新的角度挖掘出很多新穎的教育理念。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可以閱讀作品,懷念孔子,思考學生,反思自己。對比古聖先賢的教育經驗,我們可以收獲很多。
自己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