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五年(1899),在京為監酒的王患病。在玄武門外菜市口大仁堂中藥店買了壹劑中藥,裏面有“龍骨”。王看到上面刻著的字很吃驚,於是他立即派人到藥店去買了所有的“古龍”字樣。
王買了很多“龍骨”壹探究竟。王對這些“龍骨”反復推敲、對比、拼接,很快得知,這些“龍骨”是龜甲、獸骨,上面的符號是用刀刻上去的,裂紋是高溫灼燒造成的。最後,王確定甲骨文上的這些符號是壹種文字,比金文和篆書更早。
相關內容
甲骨文是漢字發展史上的壹種文字,是商代晚期的壹種占蔔文字,也是當時實際使用的壹種文字。起初有人稱之為龜版、龜甲銘文、龜甲骨銘文、龜甲獸骨銘文,後來又有人稱之為珍蔔辭、甲骨文、陰虛證甲骨文,還有人稱之為殷墟書法、陰虛證字。
商代甲骨文有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借代字、指物字等多種構詞方法。,而且已經是成熟的寫法了。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發現4672個字,學者已知的有1072個字。甲骨文的書寫材料比較堅硬,所以字體是方的。同時,青銅器銘文,因為是鑄的,所以字體圓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