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儒家的四書五經之壹。文獻記載,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李斯因將《周易》收入醫蔔之書而幸免於難。後來歷代都有人研究《周易》,有漢代的方靜、鄭玄,魏晉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等。
歷代對《周易》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學派:義學派和象學派。理性主義學派強調卦、爻辭、爻辭從其名稱的含義來解釋。象數學派註重從八卦所象征的形象來解釋卦、爻辭。也有人認為,義學派探討的是《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學派側重的是用《周易》占蔔。前者是王弼、程頤,當代是山東大學教授劉大軍。後者,如方靜和邵雍,可以在《出生時間》和《命運》中找到。
明末,《易經》被傳教士翻譯,傳到西方。17世紀末,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因為漢學大師布維傑(1662-1732)的介紹,用二進制解釋了《易經》。如今,中國大陸、臺灣省和西方國家的許多人都研究過《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