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元旦是指壹年的第壹天(即65438+10月1)。自從西歷傳入中國,元旦這個詞就被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歷年被稱為春節。
在那之前,元旦總是指農歷新年的第壹天。元的意思是“早”、“始”,但指的是“天”。元旦統稱為“初日”,是壹年的第壹天。
二、元旦的歷史淵源
“元旦”壹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中:“轉帝以正月為元,其實是元旦的春天”。南北朝蕭子雲南朝齊《戒雅》詩:“四齊元旦,長命在今初。”記錄。宋·吳《梁璐夢》卷壹“正月”條目:“正月初壹,謂之元旦,俗謂之大年。
農歷正月初壹最早被稱為“元旦”。“元”是“早”、“開始”的意思,“旦”是指黎明的時間,也指壹天。元旦被稱為“初始日”,即壹年的第壹天。正月初壹的日期在漢武帝之前也是很不壹樣的。所以歷代的元旦並不壹致。孟西月(1月)是夏朝夏歷的第壹個月,商朝陰歷的第十二個月(12月)和周歷的冬季月(11月)。秦始皇統壹中國後,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壹為元旦。漢太祖元年,司馬遷創立《太初歷》,規定孟熙月(壹月)為正月,孟熙月初壹(夏歷正月初壹)稱為元旦,壹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也就是農歷或陰歷,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順農時,順西歷,作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西歷(實際使用為1912),並規定公歷(公歷)1稱為“元旦”,但不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決定:“中國人民* * *和國歷采用公元紀年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分兩個新年,並鑒於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正好在農歷新年前後,故將農歷正月初壹改為“春節”,陽歷為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