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和書法
書法是我國的傳統藝術,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的線條造型藝術。它的產生和發展與漢字本身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書法是伴隨著漢字的產生和漢字的發展而產生的。因此,壹部中國書法史就是壹部漢字發展史。那麽,什麽是書法呢?書法以漢字為基礎,通常用毛筆書寫。具有四維特征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物“對立統壹”的基本規律,也體現了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簡而言之,書法是把漢字提升到藝術境界的壹種書寫方法,或者說書寫規則。
書法和寫字不壹樣,要寫字。寫作的目的是實用,只要筆畫清晰,字體正確。書法不僅實用,而且具有欣賞的審美價值。由於書法和文字的發展密切相關,我們將沿著漢字的發展來探討中國書法的發展。
漢字的創造與中國書法的產生
漢字是壹個民族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標誌。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符號之壹,其成熟大約有4000年到5000年的歷史。
中國的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的藝術。它以漢字為載體,依賴於文字的創造。所以字的創作先於書法的創作,應該是有定論的。關於漢字的起源,古代壹直有各種說法,比如許慎的《說文解字序》。
在古代,Xi家族的國王生活在世界上,當他擡頭看時,他看著天空,當他低頭看時,他看著地上的法律。他視鳥獸之文為適地而近萬物,故開易之八卦,以垂憲與神農家結緣而治,統其事,使之紛繁,飾之以虛萌。倉頡,黃帝的歷史,看到了鳥類和動物的蹄的痕跡,並知道原因。
這裏提到漢字是從《易》的八卦說、神農的結繩筆記、黃帝的倉頡造字說等開始的。,誰的造字理論影響最大。
倉頡是如何創造漢字的?如前所述,他“看到了鳥獸蹄的足跡,他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所以壹開始就訂了壹個書約。”“倉頡初作書,蓋以象形字,故稱‘文’;之後形音互利,即稱‘字’”。據此可以推斷,“文”是根據象形字原理創造的文字,如太陽、月亮、山脈、四川等形象;“子”是根據形聲字原理創造的字,如江、河、湖、海等。然後參考事物、理解、註釋、借用,形成“六書”。
文字作為筆記的符號,是為了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應該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生活中壹點壹滴積累起來的。它不會壹次被壹個人發明出來。它壹定經歷了壹個從簡單到復雜的漫長過程,不斷剔除本質,不斷磨合。或許其中壹人做出了超乎常人的非凡貢獻,也是很有可能的。而我們的祖先,有壹個現象,就是把集體長期積累的壹些文化現象歸結到壹個人身上,神話化。就像魯迅在《談外語》裏說的,“社會上,不止壹個倉頡,有的在劍柄上刻個小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些圖,魂牽夢繞,口口相傳,字數會增多。官員壹收,便可敷衍筆記。”這個解釋比較符合文字。
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從Xi安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半坡“魚面紋彩陶盆”、“山東大汶口的陶刻符號”和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漢字發展的最初象形情況。直到殷商時期出現大量甲骨文,我們的漢字才正式形成並得到確認。
書法作為壹門藝術,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學術界尚無定論。郭沫若認為,中國文字在殷代才具有“藝術氣息”,而有意識地將文字作為藝術品或使其具有藝術性和裝飾性,“始於春秋末期”。由於商代的甲骨文被認為是中國第壹個可識別的漢字系統,以漢字為基礎的中國書法不可能在兩千年後出現,這是由中國書法的實用特點決定的。
漢字的演變與中國書法的發展
漢字自夏商時期出現以來,其發展經歷了“古文字”和“現代文字”兩個階段。所謂“古文字”,泛指隸書產生之前的各種漢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國、小篆等。換句話說,“古文字”指的是廣義的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
畫
大篆
大篆是漢字最古老的字體,戰國(公元前220年)以前就已流行。今天,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屬於大篆。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文字系統,流行於距今約4000年前的商朝。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又稱“文琪”、“刻字”、“甲骨文”。
它被稱為“文琪”或“刻字”,因為它的字刻在甲骨文或動物骨頭上;因刻有占蔔內容,故稱“甲骨文”。甲骨文最早發現於近代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又稱殷墟文字。目前大概有4500個字,但能準確識別的只有壹千個(各家統計不壹樣)。甲骨文應該不是當時使用的全部文字系統。
甲骨文作為書法作品,具有突出的風格特征。由於甲骨文雕刻的人物多為直線和棱角,很少變成線條,又由於雕刻工具的鋒利和鈍器、雕刻技藝的高超和材質差異的變化,古拙的雕刻線條有的厚重,有的嫻熟,有的凝重,有的斜斜多變,有的輕盈嫵媚,結構大小復雜不壹。然而,變化通常是對稱的。
甲骨文發現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當時,考古學家王患了瘧疾,服了藥。在醫生開的藥方裏,有壹種中藥叫“龍骨”。當他從宣武門菜市口大仁堂買回時,發現“龍骨”是用刀刻出來的,大為驚訝。他買下了所有字跡清晰的“龍骨”,並詢問其來源。
王前後收集的1500余件甲骨蔔辭,沒有來得及深入研究,即在次年(1900)全部轉交劉鶚,由劉友和自行保管。在羅振玉的幫助下,1058件甲骨蔔辭墨脫於1903年出版,史稱《鐵雲藏》。1908年,他到安陽小屯村考察甲骨文,跟隨王國維、董作斌、郭沫若等著名甲骨文研究者。
畫
2.金文
時代在發展,人物在變化。當殷朝由盛轉衰,再由周代之時,漢字也進入了壹個新的時代。這是青銅器銘文的全盛時期。金文是指刻在鐘鼎等彜族器皿上的古代漢字,是商周和春秋戰國以前用青銅鑄造的。因為刻在青銅器上,古人稱之為銅金,所以稱之為“金文”。因為這些青銅器多為鐘鼎,所以被稱為“金文”。
殷商時期,隨著冶煉技術的進步,青銅器也多了起來。由於刻鑄技術的限制,青銅器上的書法和長銘文很少。比如最大的司母戊大方鼎,現在重875公斤,腹部只有“司母戊”三個字。殷商後期只有27個字,到了周朝逐漸增多。
青銅器銘文的書法大致都有這樣的特點:線條流動性強,直度變化明顯,字體和構圖變化自然自然,沒有固定的模式。筆法更自由,肥筆更多。這裏有幾種風格的青銅器銘文:
2.1以大壺鼎為原型的器皿上的銘文,處於殷周時期甲骨文向鐘鼎文的轉化階段,其風格又不失甲骨文的古樸,給人壹種童趣醇厚的感覺。大鼎鼎出土於清代道光年間陜西眉縣李村,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銘文19行,計* * * 291。
2.2毛、、等。是壹種用筆嚴謹、線條流暢、結構纖細、文字優美的題字。毛丁公出土於清代道光晚期的陜西岐山,現藏於臺北博物館。他的書法成就被視為金文中的珍品。
2.3盤和鐘上的銘文風格典雅,結構廣泛。有專家認為,這是當時流行於荊楚等地的壹種寫法,因此與毛的雅體大相徑庭。清乾隆初年出土的盤曾藏於乾隆內府,現藏於臺北市博物館。碑文為19行,共357字。
2.4米積子白盤,清代道光年間出土於陜西寶雞,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碑文8行,共計111字。碑文的書法工整飄逸,應該很有章法。碑文的書寫也因此變得有了規律,也體現了當時藝術風格的多樣性,也是為秦始皇統壹文字而埋下的伏筆。
畫
3.石鼓文
大篆書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自石鼓文以來,三代文體是最重要的壹種,而六國的異體字則成了旁支。也可以說,石鼓文是完成大篆歷史命運的象征。
石鼓文因刻在石鼓上而被稱為“石鼓文”。它是中國最早可識別的文字,也是石刻的始祖。
石鼓文是在唐朝初年發現的。當時有人無意中在天星(今陜西寶雞)曠野的草藤中發現了九塊古鼓形刻石,壹時引起轟動。杜甫、魏、韓愈等人爭相吟詩作賦。後來,在宋仁宗有年間(公元1049-1054),壹個。
有十個石鼓* * *,每個石鼓上都刻有壹首四言詩,記錄了秦軍的狩獵之旅。有人考證是秦獻公十壹年刻的;有人認為這塊石頭不是鼓,是壹塊石碑(古代也稱碑,圓碑為碑),所以碑上的銘文就成了“獵碑”。在這十面鼓中,有壹面鼓上的銘文已被完全抹去。其他九面鼓上的銘文大部分都被剝去了。唐代拓片就在今天。
從藝術角度來看,石鼓文在唐代以後受到書法家的高度重視,後世如蘇軾、康有為等都大加贊賞。唐張淮在《述段》中說它“體象出眾,今不凡,古不凡;墜珠玉,飄飄流蘇群;倉頡的繼承人,小篆的祖先,以他的《名人錄》和《石鼓遺存》而聞名。韓愈在他的《石鼓之歌》中,稱贊他“如鳳舞,如天使下凡,如玉珊瑚之樹,枝椏交錯,如金縷鐵索,如香鼎投海,如龍騰天”。可以說,石鼓文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他的結構是優雅和敏捷的。李斯的《小篆》為秦始皇統壹中國文字開辟了道路。
在先秦古文字中,已經出現了很多古文字的名稱,如古文、異體字、篆書、隸書、苗篆、蟲篆、六體篆等。還有篆書:龍虎篆、鳳魚篆、麒麟篆、神仙篆、蝌蚪蟲篆、雲篆、蟲篆、魚篆、鳥篆、龍篆等。
畫
小篆與李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統壹的中國。為了便於統治,鞏固政權,他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銷毀天下所有武器,造十二“鈴”和金(金屬)人。他建立了統壹的政治經濟制度,包括度量衡的統壹、交通法規的統壹和文字的統壹。他結束了以前的“不同田不同畝,不同車不同地”。
在統壹人物上,“丞相李斯奏同,說與秦不合。司寫,刺史命趙高寫歷,太師命胡無經寫學書,都是以史書大篆為藍本,或頗有保存,故所謂小篆制造者也”。秦生活在西周的故鄉,所以在秦國流行的文字。
其實在秦朝的時候,小篆並沒有在民間廣泛普及。這裏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的隸書已經制作完成。1979四川青川縣出土的木簡,成書於秦武王二年(公元309年),比秦始皇統壹中國早了88年。許多人物已經是隸書的筆法了。隸書比小篆方便、真實得多。只能說小篆是秦朝的隸書。近年來出土的秦簡幾乎都是隸書。如今的小篆多為秦始皇五巡時在各地刻制的石碑,共七塊。
公元前219:沂山、泰山、瑯琊(在山東)刻石。
公元前218:芝罘刻石,芝罘東關刻石(在山東)。
公元前215:碣石石刻(河北)
公元前210年:會稽石雕(浙江)
李斯的書法技藝為後世所推崇,如南朝袁盎《天下為冠,平之不易(評論)》書評。“《小思傳》精絕古今。山在秦王,玉璽使狹人作強弩,石為洪鐘。”唐代,李四珍的書是書背。“書如石,言如飛。”
有意思的是,據說李四活著的時候曾經說過,“在我死後的942年裏,會有人為我追查。”後來,在唐代,李楊冰繼承了李斯的“玉羅紋印章”的風格,寫了優秀的印章腳本,這被認為是實現了李斯的預言。
李思琪
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自幼隨學習政治文化,長大後在秦國當了客臣。最後,他取代呂不韋,登上了總理的高位。21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開始了大規模的天下之行,遍訪東方郡縣。在此期間,他去鄒毅山(在山東省)刻石贊美秦始皇的美德,並討論“關閉禪”崇拜天地的偉大事件。然後秦始皇壹行爬上泰山,築壇祭天,為旅途刻石。然後在這次大規模的東遊中,先後遊覽了芝罘、碣石、瑯琊、會稽,刻石記秦始皇功德,留下了李斯書的痕跡。他後來為李四寫作。
畫
隸書
隸書是漢代常見的壹種文字,距今已近兩年。隸書中的“官”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奴”。所以有句話叫古代社會底層農民難得會讀書寫字,奴隸時代的奴隸不如牛馬。有什麽條件讀書,更別說有自己的性格了?這只是理所當然的事。
據記載,在秦朝,由於國家剛剛統壹,官獄眾多,書寫規範的篆書並不容易,使用隸書作為文書是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使隸書流行起來。過去壹般認為隸書起源於秦朝,有程渺造隸書之說。
程渺,壹個小小的縣官,因為壹些事情被撤職入獄。在獄中,他潛心研究《小篆》十年,把它變成了3000字的隸書。後來在朝廷演奏的時候,秦始皇覺得很好,就任命他為禦史。同時,“玩的東西多,但封字難,所以用李字作隸書。”
李仁,如程渺,與今天的“奴隸”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奴隸就不必說了,那時候的小官、小吏都屬於上流社會。掌握文化知識也是上層階級的事,而不是普通人的事。因此,後人稱這種字體是由篆書李殊演變而來的,它把篆書的圓形筆畫變成了方形褶皺,後來筆畫中出現了波浪。
關於程渺的隸書創作,他的書法、文字學著作大多是這麽說的。我覺得應該和倉頡塑造人物差不多。他總結前人的開拓性成果,加以整理和完善,加以規範和統壹,完善成3000字的隸書。今天從出土的文物來看,隸書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
隸書的出現及其取代篆書是漢字史上的壹件大事。從字體上看,有篆書、隸書、大寫、草書之說。其中草書是以篆書、隸書、隸書的快寫為基礎的,所以篆書、隸書、隸書的快寫就演變成了行書、草書。嚴格意義上來說,草書不是獨立的文字,所以說篆書在前,大寫在後,大寫在中間。有兩個顯著特點:1。方塊字的結構已經初具規模。正如舒端所言,“化繁為簡,化圓為方”。2.篆書的象形基礎已基本刪除,開創了以後楷書筆畫的先河,為漢字的定型奠定了基礎。
今天,沒有人知道程渺寫的隸書是什麽樣子。壹般認為,隸書的成熟是在東漢時期。我們所說的易英、陳石、張騫、李奇、曹荃的碑都出自東漢。也就是說,從隸書出現到秦朝發展成為自己的通用規範形式,用了200年的時間。
標準隸書在字體方面有三個特點:1。字體是平面的。2.將圓形變成方形折疊。3.用筆有變化,主要是“波”和“”。
在隸書方面,最著名的書法家程渺當然是第壹人。之後最著名的學者當然是東漢末年的知名學者蔡邕(公元132-192)。他出生於伯舒和陳(河南省淇縣南)。他多才多藝而且善良。
畫
楷書
楷書又稱“真跡”、“隸書”,是漢字的八股。幾乎同時產生,並在民間流行開來。壹開始或者說很長壹段時間裏,稱謂都是魚龍混雜,很難區分。張淮說:“隸書也是今天的隸書。”張淮在《論六法》中也說:“隸書是成苗。沒有波浪,它就成了我們所知道的楷書。到漢末魏晉之交,楷書完全脫離了隸書的影響,成為漢字的最終定型形式。壹旦成熟,在鐘繇父子手裏就閃閃發光。
鐘繇(公元151-230),字常,三國時四川人。漢朝末年,居孝廉做官,任仆射,封東吳婷侯,後輔佐曹操做官,封定陵侯。他被稱為“鐘太傅”。《三國演義》裏。他在《三國演義》中出現的次數不多。作為謀士,他運籌帷幄,制定國家大事,為曹操做了很多大事。他做過篆書官,擅長篆書。張淮在《述端》中把他的書法列為“奇跡”,稱他為“秦漢以來的唯壹壹人”。梁武帝·蕭炎,《古代與現代》
他的兒子鐘會(225-264),名叫李實,為世人所熟知。他和鄧艾領兵入蜀,打敗姜維,平定蜀。這位官員是鎮西將軍。平定蜀有功,入司徒封郡。後來因為謀反被亂軍殺死。書端被列為他的隸書。
三國時有兩個鐘氏父子,單薇、錢偉、張儀和宋軼,他們當時都很英俊。吳國和蜀國也有很多書法家,吳國的帝王像就是其中之壹。當時社會上流行“八大奇觀”,其中有壹個就是帝尊曹彰,他有“急章”。
畫
神的傳遞和教導
隸書盛行於漢代,其代表作集中體現在紀念性著作中。漢末,隸書書法成熟,出現了壹大批書法家,蔡邕是其中的佼佼者。東漢的許多著名古跡,也構成了後人所說的“漢碑之榮”。如今,“Xi荊殘石”出自蔡邕之手。由於他的名氣很大,很多漢碑都沒有留下名字,甚至後人。
蔡邕,本名伯舒(公元132-192),陳六維(河南省淇縣人),精通經學、音律、天文,擅長辭賦、書畫。他的書以官書最為著名。中郎將的官至叫蔡中郎。
《後漢書》中提到他寫了《西平石經》。西平四年,被五感將軍唐熙熙、光祿大夫、勸諫談判家的大夫張勛、韓稱太師令單香等封為西平。,“彈六經。靈帝許之,始自書刻丹,令工刻之。”
壹千多輛車,交通堵塞。由此可見當時的盛況。或許如此盛況,蔡邕的筆法也只有神人能教,借其手教天下。
唐代張彥遠《法書》中教授筆法的人名;
“蔡邕受神人影響,崔元和月氏,月氏的鐘繇,鐘繇的魏富,魏富的王羲之,王羲之的,楊信的楊信,的王僧,王的蕭子雲,智勇的蕭子雲,智勇的於世南,於世南的歐陽詢,歐陽詢的呂柬埔寨。
以此判斷,漢唐時期的人幾乎都入了網。在這壹點上,後世很多人都是向“二王”取經,而取經於歐、顏、張的都屬於蔡門。事實上,蔡邕的影響並沒有那麽大。
沈在《歷代著名學者學書心得訓詁》中說:“本文註可資參考,並不完備,即未提及朱穗良與歐虞的關系,就是明證。至於蔡邕說自己是神人,那是無稽之談。”不過我們可以由此參考壹下,既可信又不可信。第壹,蔡中郎不僅文筆好,而且有傳世的筆法。說妳被賦予了很長的名聲是不可信的。如果給白雲先生的傳說,都是騙人的。其實讀書人癡迷於玩弄古跡,細細思量,若有老師相助,世人不查,就說是傳說。第三,“文學的傳說終於來了”不是傳說,比如武俠秘籍失傳破碎。只是記錄,不是傳說。
畫
草書,章草,今草,大草
“六王完成工作,四海為壹”。秦始皇統壹中國,李斯創制篆書,拋棄六國文字,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和必然。隸書的創作和運用是“出官獄,易存,亦施於徒”,適應了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
壹種文字的興起和流行是有其根源的。隨著時代的進步,使用的文字越來越多,人們需要壹種方便快捷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於是,草書應運而生。草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最早的文字識別系統。草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草書是指壹切不規則的、潦草的字體。從這個意義上說,草書包括草書。草書在當時的緊急狀態下應運而生,但由於時間緊迫,沒有正常發揮作用。狹義的草書是指隸書產生後,隸書的筆畫寫在壹起,但仍保留了隸書的體,略呈扁平波浪狀。這是曹彰。同時,它還包括從曹彰進化而來的現代草。它把以前的“亂塗亂畫”的書規範化了,使之成為壹種常態,並把這種常態上升為常態。
曹彰作為壹種成熟的書法風格,從秦朝開始簡化,並保留了隸書的風格,略呈扁平波浪狀。字點星羅棋布,生動活潑,但字往往是獨立的,筆畫和風格流暢易寫,是當時常見的書法風格。
西漢黃門陵人尤氏是今天所知的第壹位草書家。他的“急章”是草書的開始,也是曹彰的開始。到了東漢張皇帝(公元76-88年),的《曹彰》寫得很好,受到皇帝劉的賞識。從此,曹彰誕生了。還有壹種說法是為漢高祖張所創,故稱。《春華亭帖》中的錢為張皇帝所作,但壹般認為是後人所作。但漢章帝時,已普遍公認,的寫法已確定。如果諸葛亮的例子前後流傳,很可能是曹彰被利用了。
那時候曹彰的名字還沒有確立,隸書叫草書。後來張誌的出現,更是將這種變化推向了極致。後人把東漢的草書稱為曹彰,張芝以後的草書稱為今草,或草書。從這種變化來看,應該是“篆書-隸書-曹彰-今草”。這是書法發展的壹條線索。崔淵(公元78-143),河北安平人,人稱“崔張”,是早期著名的草書大師。他的《春華閣帖》第二卷《仙如帖》,是壹種風格接近“二王”的現代草。
張芝(-約公元192),本名伯英,甘肅酒泉人,後遷居山西華陰。他擅長草書,特別是學習崔、杜的方法。臨池之勤,使池滿墨。最開始用草書是為了方便,經常說的是”。
大草,屬於草書園中的奇葩,是現代草的“草書”。現代草在成立之初,有兩個發展方向:壹個是實用性;二是藝術,大草是現代草發展的必然選擇。
“‘大草’二字的風格是壹筆形成的,偶爾斷開,但血管是連續的,連在壹起的也是氣候交錯的”。“世界上被稱為書的人是從張伯英開始的,事實也是如此”。張芝是現代草學的集大成者,是壹本書的開創者,為後世大草的創作開辟了主要道路。
很難壹刀把今天的草割成大草,哪個是今天的草,哪個是大草。不是壹目了然的。但大草重於抒情寫意,感情的表達逐漸失去實用性,重在藝術性。激情四溢又不失瘋狂,誇張又誇張。從結構上看,今天的《小草》已經符號化了,大了,也“變形”了,以適應文風的需要。或者形破意連。而且密度強,節奏感強。疏的時候可以賽馬,密的時候密不透風。時而如翩翩起舞,時而如銀瓶爆裂,刀槍醒目。密度與密度的對比強烈,產生壹種“瘋狂”但不奇怪的效果。
畫
瑯琊王壹書韓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三國分合為金。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壹統。金朝沒有建立穩固的統壹帝國。司馬氏政治集團內部,八王之亂,妳殺我砍我,內鬥不斷。北方少數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十六國相繼被擾。西晉(公元256-365438+)
在政治和軍事上沒有什麽建樹的東晉,在柔軟而又十分富饒的江南,達到了中國書法史上的第壹個高峰。素有“書法聖人”之稱的王羲之,以“二王”為代表的壹大批書法家出現,群星爭光壹時,成為後世推崇的“東晉風流”。與此同時,在這片星空中,
從竹林七賢之王到南朝陳王家,書法傳承了約300年。
王,三國魏臨猗人。
書法界之上,不乏父子書法家等以家庭為單位的書法家。按照家族論,王家可以說是中國書法史上巍峨群山中的珠穆朗瑪峰。從其政治地位來看,王氏家族在當時也是非常顯赫的。
長安失陷後,晉武帝李傕自殺。司馬睿在建業稱帝,東晉建立。南北之間有很大的矛盾。司馬睿倚重宰相王導,使東晉政權得到南北承認。據說在司馬睿登基的第壹天,王導被允許坐在壹起。當時有“王與馬(司馬)在天之下”的說法,但到了東晉時期,
在精神上,王導也是士大夫的領袖,這壹點在成語“新亭哭”中可見壹斑。
文化方面,天下大亂,皇族南渡。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王導還把鐘繇的《申報貼》藏在腰帶裏,過了河,成了壹段佳話。由此可見,他對書法的重視和喜愛。而他也身體力行,在從政之余,還設法寫書法,為家人樹立了榜樣。作為宰相,也推動了全社會的學書風尚。謝安、謝裳、郗鑒、伊稀、郁亮、於冰、宇易等。出現了。除了王家之外,壹批傑出的書法家在東晉展現了千石爭美、百石爭溪、群星爭榮的氣象。
當時的文人階層中,生活安逸,厭倦戰爭。不可能派軍隊去北方收復他們的家園。他們崇尚老莊哲學,暢所欲言,總是閃爍著文人精英思想的智慧火花。有書法傳統的王家,自然專註於書法,沈迷於書法,每天苦練不成問題。書法的經驗和技巧自然聚集於此,再加上社會環境。書聖王羲之的出現,也是時代和個人努力的結果。至於傳說中的白雲先生的筆法,惠濟山的《異民穿雲》和《贈Xi》的筆法,其實是後人的後記,是無稽之談,極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