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寫於楚懷王二十四五年(公元前305年和公元前304年),屈原被釋放到北漢後的兩三年。漢北之地,是漢水東彎東流的壹段以北。今天的天門、應城、京山、雲夢郡是漢朝北方的土地。
懷王彎十六年,起草憲令,主張變法,主張聯秦。他被內外反對勢力陷害,離開了左派的崗位。後來楚國在丹陽、藍田相繼被秦國打敗,屈原被朝廷召回,任命為駐齊大使。楚懷王二十四年,秦楚成親,二十五年,秦楚與黃基結盟,秦回歸楚地,屈原被釋放到漢北。
漢北西北,離楚故都(今翼城)不遠。《離騷》是屈原遊覽先王祠和群臣祠堂後所作。詩的開頭追溯到楚的遠祖,屈的大祖,結尾寫“故裏遊”,不忍離去,中間寫的是靈異占蔔,巫術占蔔,都與這個特定的創作環境有關。
《離騷》是壹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傑作。詩中的壹些片段情節反映了當時的史實(如“始與玉成各說各話。”後悔逃跑和擁有他。?“傷神之數”指的是王懷對屈原反復的政治外交和態度。
但在表現上卻完全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不僅使用了神話傳說的材料,還大量運用了具象的手法,用花鳥來抒發感情,“以情為內,以物為表,沈郁憤懣”(《劉雜文》)。而詩人所使用的比喻符號中喻體的調配,是基於傳統文化的傳承,總給人壹種意味無窮的感覺。
由於詩人無比的悲憤和難以抑制的激情,整首詩就像壹條河流,浩瀚無邊。但仔細琢磨,無論是意境的立意,還是外在的結構,都體現了詩人非凡的藝術匠心。
《離騷》為我們塑造了壹個高大的抒情主人公。首先,他有突出的外在形象特征。“高危矣,而沛遠矣。”“下巴長壹點沒壞處。”很多屈原的畫像,即使沒有寫“屈原”二字,也能壹眼認出是屈原,因為都是基於詩中的這種特色描寫。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
第壹,他是壹個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循行而不至”),推崇人才,賦權於人。第二,他主張美國政治,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上帝是無私的,人民的道德是沒有錯的”),反對統治者的放蕩暴政和臣子對私利的追求(壹段言論可見壹斑)。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我心亦善,雖死未悔”,“雖身未改,不能罰心”)。
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它給了無數仁人誌士品格和行為的示範,也給了他們力量。
《離騷》的語言相當優美。首先,隱喻和象征被廣泛使用。比如采藥比喻加強自身修養,佩戴草藥比喻保持清潔。但詩人的表達手段比壹般的比喻要好得多。比如“蓮花以為衣,芙蓉以為裳。”
不知道已經很尷尬了,感覺自己信了。第四句中的“方”自然來源於“蓮花”和“芙蓉”,照顧到了前兩句,但也用於形容“愛情”。因此,雖然沒有使用或解釋“如”、“像”、“如果”等詞語,但其隱喻不言而喻。
其次,許多香花和香草的名稱被用來象征性地表達政治和意識形態中的抽象概念,這不僅使作品含蓄而長於神韻,而且直觀地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從屈原開始,“香草美人”就成了高尚人格的象征。(有柳宗元《驚_芙蓉水,沿墻藤抽打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