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當政時,遇到不懂的問題,就派人向朋友常陸請教。收到信後,常陸經常在大使面前壹封封地寫信和回信,從不翻書。在被問了許多問題後,常陸有時會感到厭煩,並抱怨說:“我不學習真可惜!”他認可歐陽修的為人之道,但批評他的學識修養,認為他讀書太少。
歐陽修讀書太少肯定很委屈。歐陽修作為北宋文壇的第壹任元老,宋代詩歌革新的倡導者,《新唐書》和《新五代史》的編者,沒有淵博的知識自然不可能做到這壹切。劉昌輝有壹種印象,他不讀書,因為他們讀書的方式完全不同。常陸是壹個興趣廣泛的人。對經典、歷史、佛教、道教、金石學、占蔔術、天文學、方劑學、山經、方誌等都有壹定程度的研究。他以博覽群書和淵博的知識而聞名。當然,這種廣泛的興趣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潛在的障礙,阻礙了他在某壹門知識上取得巨大的成功。畢竟,學習如此廣泛的學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終必然會陷入“全身是刀,柄不利”的怪圈。
歐陽修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早年,為了出人頭地,他苦練古文。首先,他認真研究了韓愈的文章,學習了古代漢語的寫法。
後來,我在洛陽認識了散文家朱茵。他虛心學習朱茵簡潔嚴謹的文風,並從中汲取營養。入仕後,歐陽修有壹次去內閣書庫,偶然發現了壹個古籍書目,有2000多種書名,他從來沒有聽說過。歐陽修壹方面惋惜古籍如此之多,但同時又認為這些失傳的書籍沒有流通價值,這也是被時代淘汰的原因。可見,閱讀和寫作都要嚴於選材。只有尋求深度,有所理解,有所創造,才能真正體現價值。如果按照興趣隨意瀏覽,就無法精讀精學,結果只會是泛濫成災。
所以歐陽修壹直堅持嚴謹的學風,即讀書即文章,專精而有價值。他在回復吳沖的《秀才書》中說:“言是言,實幹可喜,無憂無慮。全世界的學者經常淹沒在其中。如果妳有工作,妳會說:“我可以學到足夠的東西。”甚至棄百事與心無關,說“我是抄寫員,我只是個作家。”“之所以這麽新鮮,是因為孟子的皇帝寫了壹本書忙得不可開交,荀卿的封面還來不及。如果說紫雲、中煙、方棉是壹個模式說話,這個模式不夠但很強。“我認為文章的語言很難做到精妙絕倫、出神入化,但很容易讓作者沾沾自喜。世界上的學者往往沈迷其中,只要稍有成就,就認為自己的知識足夠了。還有的對這個世界漠不關心,認為只有寫文章才是自己應該做的,其他的都不重要。這也是真正寫作成功的人很少的原因。
歐陽修說,孟子壹生致力於義理之學,荀子直到晚年才發表著作。至於楊雄和王瞳的作品,他們模仿前人的語言,沒有自己的創新。這是壹個學術能力差卻不願意為文字寫作的例子。意在強調閱讀壹定要深入學習掌握。只有積累深厚的知識和修養,無論是敘事推理還是有前途的作品,壹切都會水到渠成。
黃庭堅的嶽父問歐陽修如何提高自己的學識。歐陽修說:“沒別的,就好好學習,多做點事,自己努力。世事苦於少說話,懶讀書。出版的每本書都會
求助。這樣的,很少。不要批評別人的缺點,多做自己看。歐陽修根據自己的經歷,把勤讀勤寫總結為提高知識的最佳途徑。同時,他指出,寫作時,不要有比別人更強的想法。有了這種心態,就很難有壹個成功的人。只要平時多讀多寫,時間長了,自然會發現自己文章中的不足,提高自己。
歐陽修的治學之道,在於“專”字。遇到不懂的問題他不會羞於提問,虛心向別人求教,不要求自己是壹個博學的人。這是他根據自身需要的閱讀策略,也是他在中國古代文學、歷史、詩歌等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