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作者把民族生活的過程比作奔流不息的河流,把中華民族遇到的歷史道路比作崎嶇險阻的道路。他在艱難困苦中不氣餒,堅信革命必勝,民族昌盛,精神矍鑠,表現出革命樂觀主義和強烈的愛國情懷。
1.關於這篇文章的背景信息。
這篇文章寫於上世紀20年代。當時,壹些五四時期覺醒的知識分子再次迷失,走到了十字路口。他們愛國,卻看不到中國的希望,他們嘆息,仿徨。李大釗等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找到了希望之光,壹心壹意投身於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在這篇文章中,李大釗告訴人們不要被眼前的困難嚇倒,困難是有的,但希望更多;與困難作鬥爭很有趣。希望動員更多的人投身於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讓救國事業成為全民事業。
2.關於隱喻的使用。
本文通篇隱喻的運用增強了推理的透明性、情感的生動性和語言的生動性,同時也豐富了作品的意義和文字的含義。這篇論文的比喻隨處可見,把國民生活的過程比作長江大河;把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與長江、黃河相比較;用“浩浩蕩蕩”比中華民族的歷史不可阻擋,不屈不撓;相對於中國民族歷史的順利發展,“平原無邊,萬裏倒”;用“曲折”、“險阻”來比喻中華民族歷史上遇到的艱難國運;用長江黃河穿越沙漠峽谷,比中華民族前進中的奮鬥還要艱難。用“湍流滾滾,萬裏壹瀉”來比喻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讀者看到作者是在講道理,鼓勵人民;也是抒情的,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豪情壯誌。隱喻的運用使得作品中的壹些語言具有多重含義,如“道路”、“境界”、“旅途”、“崎嶇險阻”,既有本義,又有比喻意義和引申意義,意味深長,值得反復品味。
3.這篇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都講了兩種境界。語義焦點是什麽?第三段和第二段在語義側重點上有什麽區別?
第二段重在窄陡境界,第三段重在崎嶇境界。與第二段相比,第三段將語義焦點提前了壹步。第二段講兩種境界,第三段說兩種境界有兩種樂趣。當妳去到壹個崎嶇的境界,妳就處在壹個奇幻的境界,充滿了冒險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