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圖像和計時是人類祖先感受和理解時間的重要手段。“觀象授時”就是觀察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來確定日、月、年。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天空從太陽的出現和晝夜交替中最明顯的變化,產生了對“日”的感性認識;“月亮”的概念逐漸產生,從月亮的圓到月亮的缺,再從缺到圓。通過對“物候”和季節的觀察,“年”的概念逐漸出現。這些都構成了古代“觀象擇時”非常豐富的內容。
時間在“流逝”,它只能朝壹個方向移動。我們可以從北京去Xi安,或者從Xi安去北京,哪條路都行。但是當我們考慮時間時,即使是最壹般的方法也要考慮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現在不能做過去的事情,將來也不能做。我們只能做當下的事情。
時間總是在“變”。這只鐘只有在走的時候才有效。如果鐘停了,就不可能知道時間了。?
時間是許多數學公式和物理函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是幾個基本量之壹,大多數物理單位都是從這些量中派生出來的。其他基本量是長度、溫度和質量。然而,時間在某些方面不同於長度、溫度或質量。例如,我們可以辨別距離,感受溫度和重量。但是對於時間,我們看不見,聽不見,聞不到,嘗不到,只能通過意識,或者通過觀察它的效果來理解。
大約5000年來,人類壹直在與“小時間”單位打交道,將壹天分為小時、分鐘和秒,將秒細分為毫秒、微秒、納秒和皮秒。然而,人類在不到300年前才開始處理“大時間”尺度的問題。所謂大尺度時間,是指過去很久很遠發生的事件的時間。不能用“天”或“年”來衡量這些時間,必須用更大的單位。
比如考古學家以“千年”或“萬年”為單位計算史前遺跡;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要研究人類祖先化石的年齡,以“百萬年”為單位測量山脈的年齡。天文學家也用“光年”(以光速飛行壹年)來描述宇宙中恒星之間的遙遠距離。
在人們的現代生活中,很長壹段時間間隔,比如回憶過去或者規劃未來,往往是以“年”為單位的。我們今天習慣了“年”。然而,科學史上花了幾千年才理解這個循環,並將其組織成適用的時間單位!雖然科學史家無法確切解釋年的概念是何時產生的,但有壹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它壹定是隨著農業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原始人類認識的年份最初並不是基於天象,而是基於地球上的各種自然現象:河流泛濫、植被枯萎、鳥獸遷徙、冷暖交替等等。即使在今天,壹些農民也是根據這些自然現象來判斷季節的,差別並不太大。這些自然現象統稱為“物候”。古人在大量直觀觀察的基礎上,思考這些物候的變化規律,逐漸形成了“年”的概念。
壹年中,地球繞太陽旋轉壹周。總長度為365天和1/4天(365.2422天),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稱為“北回歸線年”。為便於應用,日歷年不采用回歸年,而是采用完整的天數。公歷平均壹年365天,閏年366年,四年壹閏,百年壹閏少。日歷中使用的年數稱為“日歷年”。
壹年是氣候變化的又壹個周期,氣候由冷變熱,再由熱變冷;這包括從事農業的人從耕種到收獲的全過程。所以從很早的時候,人們就以氣候由冷到熱的自然變化規律作為計算時間的單位,以壹年作為制作歷法的基礎。?
?壹個月中,月亮繞地球壹周(壹次),這就是新月。壹個新月的長度為29.53059天,即29日12: 44: 3,稱為“歷月”。眾所周知,月球是壹個球體。因為它繞著地球轉,同時又跟著地球繞著太陽轉,所以月球對地球和太陽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沒有,有的時候多,有的時候少,形成了壹個月亮的圓。
李白(701-762)在《飲酒問月》中寫道:“明月幾時來青天?我會停下來喝杯咖啡問問。月亮永遠登不上月亮,但月亮與人民走得很近。明亮如鏡的綠色煙霧在宮殿中飛舞,散發出冷光。只看見每晚從海上升起,又有誰知道晨曦中的雲朵。白兔秋天搗藥,春天復活,嫦娥與誰相依為命。現在的人在古月不見,在現月卻取了古人。古人雲,人若流水,望明月。只願歌對酒,月色照金瓶。"
月亮的升起和落下,以及它的圓缺變化,是人類最早認識到的天文現象之壹。在每個月的第壹天和第三十天,月亮是完全看不見的,這被稱為“新月”。十五前後月亮最圓,叫“望”。人們註意到新月和月亮的變化有壹個相當準確的周期,由此產生了新月和月亮的概念。
所謂新月和滿月,大約是29-30天。農歷正月的出現是繼“日”之後的又壹個時間段。從最初的時間單位“日”發展到更長的時間單位“月”,標誌著人類對時間的理解和測量向前邁進了壹步。現代觀測表明,農歷正月的確切長度約為29.5306天。請記住這個數字,它是農歷區分大小月份的依據。
壹天是地球自轉壹周(壹次)的時間,即壹天加壹夜,也就是24小時。
地球是橢圓形的,所以它不能發光。同時,地球只有壹半面向太陽,這是白天,地球背對太陽的壹面,不能照到地球,這是夜晚。因為地球是不斷旋轉的,所以形成了有規律的晝夜循環。
?妳知道年、月、日的原因嗎?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已刪除。)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