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壹起翻開這樣壹本偉大的書。
這是政治家、“商聖”呂不韋留給我們的“呂春秋”。它是由呂不韋召集的三千食客所寫,內容涵蓋儒、墨、法、道、兵、農、名等學說,綜合了眾多學派的長處。如今,它已經走過了兩千多年。
我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讀它,無論讀哪篇文章,都會從中獲得啟發性的認識。在不斷研究和詮釋《呂氏春秋》的過程中,寫成了《呂氏春秋通解》。同時,我還根據《呂氏春秋》的文字內容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創作了20幅插圖,更直觀地展示了單靠文字無法展示的信息,收錄在本書中。在這20張圖中,有些是根據網上的相關資料,有些是作者根據首都博物館的相關資料制作的,有些可能已經遺失,純屬作者想象的產物,希望對大家的閱讀有所幫助或啟發。
《呂氏春秋》成書於戰國末期,又名《呂蘭》。它屬於雜文,是先秦時期的壹部重要經典。寫於公元前239年(即秦始皇八年)。當時正好是秦統壹六國之前,距離秦始皇統壹六國(公元前221)只有19年。陸《春秋》的編撰,體現了統壹前的政治要求、思想動員和理論準備,是順應歷史潮流的產物。
陸《春秋》以易學、陰陽、五行、幹支等文化思想為總綱,集眾家之長,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農業在內的理論體系,肯定並推崇“順天道、觀地道、明人情”的思想,同時主張主動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魯《春秋》中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客觀規律,或者說自然規律。這和《道德經》中的第壹個“道”是壹樣的,就是“道可為道,而為不凡”。萬物都在不斷的盈缺變化中,而這個“道”,也就是自然規律,是萬物產生以來唯壹沒有變化的。能順應或主動利用這壹自然規律的,才能繁衍興旺;不能順應或利用這壹自然規律的,就會衰落滅亡。
呂的《春秋》還提出了“流言必究”的思想和養生健身之道,其中有唯物主義的因素。同時,書中還保存了許多古老的傳聞,具有很高的理論和史料參考價值。另外,書中也有壹些迷信思想,要加以區分。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呂蘭與《周易》、《春秋》、《離騷》並列,可見他對《呂春秋》的重視。東漢的高誘也對它進行了評價,說這本書是“出於諸子之權”,即超越諸子的成就。班固的《韓曙·文藝誌》將該書列為聖人之作,因此後世儒生對其關註甚少。
可以說,《呂氏春秋》的思想表達和理論闡釋在當時只是政治理想的壹部分。雖然他的意圖極其隱秘,但絕不是不可知的。為什麽這麽說?比如《遊石蘭英通》中有壹句話:“代火者必存水,天與水先勝。水汽勝,故其色猶黑,其商為水。”了解五行學說的讀者都知道,五行中的水對應的是黑色,而秦以水為德,穿著黑色的衣服和盔甲。既然這句話前壹部分提到周朝是火德,那麽水與火和秦取代周田字統壹天下也就順理成章了。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上帝給了我國王的命,我也沒辦法”“跟我有什麽關系?”由此可見,《呂氏春秋》確實是在為自己的軍事征服尋求理論依據,字裏行間都表現出了橫掃四海、橫掃六合、吞並天下的野心。這位偉大的政治家顯然知道,有些事情不是靠金戈鐵馬就能解決的。正如《孫子兵法》所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因此,只有成功地影響士大夫的心,才是創造成就的關鍵。這種隱晦的表達也充分體現了他作為政治家、“陰謀家”和尚勝的精明和心機。從這個角度來說,壹字千金。畢竟秦國依靠自己的金馬,利用了六國文人整體的弱勢,最終贏得了天下。雖然這不是“壹言以蔽之”的初衷,但誰能知道呂不韋當初是怎麽想的呢?
當然,作為政治家、“陰謀家”和商人的呂不韋並沒有擺脫被迫退出歷史舞臺的命運。然而,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退出不僅是呂不韋的命運,也是我們許多人的命運。正因如此,我們不需要糾結於命運的安排和選擇,而是專註於壹個美好理想的實現,讓我們在退出的時候,有壹件小事讓我們銘記。
呂不韋的陰謀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不必為他擔心。我們最應該看重的是,他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睿智的想法和見解。《呂氏春秋》本身的價值就在於這壹點——它是壹種扯皮的哲學——它把當時所有的文人都舉起來了。為什麽這麽說?比如,有人說仁義是無限美好的,他用實際例子告訴我們,仁義不分對象的推行,可能導致國家的滅亡;有人認為戰爭是激烈血腥的,於是他給我們舉例告訴我們,暴政本身比戰爭更有害,有時需要用慘烈的戰爭來換取更好的和平;當有人執著於世間的名利時,他就舉出例子告訴我們,歷史上,很多名臣都是因為這個才露臉的。
《呂氏春秋》並不是要顛覆人們對美的傳統追求,而是要幫助我們優化整理世界觀、人生觀中不完善的部分,讓我們在追求成功的時候,不僅要關註成功的光環,更要清楚地看到成功背後隱藏的責任和陷阱,讓我們在追求身外之物的時候,在內心保留壹絲敬畏。但是他的方法論需要我們不斷地、勤奮地學習,從而提高個人修養,才能有睿智的眼光,才能在看問題的時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簡單地、盲目地判斷事物的好壞和優劣。在處理問題時,要因地制宜,妥善處理主觀行為和客觀環境的關系,有效利用各種因素之間的制約,也就是《呂春秋》中所說的時間和地點。
這本書提供的養分絕不僅限於義。它* * *共分十二章,八讀六論,* * * 26卷,160篇,約20萬字。十二章主要講天氣,八章主要講人事,六章主要講地理。書中尊重“順應天時,順應人和”的思想,但摒棄了其中的消極成分。知識範圍涉及諸多方面,如易學、陰陽五行、養生保健、軍事學、政治學、性情、占星術、農業生產、氣象、自然、歷史、地理、技術、機械等等。這些在本書中都有詳細的註音、註釋和翻譯,並附有註釋,希望能幫助妳更好的理解和學習。
書中的筆記盡量貼近我們自己的閱讀規律。比如,讀者可能會發現有些詞條會在幾個不同的章節中重復出現,這並不是因為遺漏造成的,而是因為作者在閱讀《呂春秋》的相關內容時忘記了壹些詞條,並把忘記的地方做了標記,所以在校勘中反復標註。基於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思想,作者認為,自己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很有可能出現在讀者朋友中。因此,註釋的重復旨在避免某些個別詞語的歧義或遺忘影響讀者對該書的整體把握。同時,我也相信,正是因為壹切都有可比性,都可以和別人比較,我才有可能去揣摩呂不韋兩千多年的思想。
筆者對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閱讀這些著作,不僅有助於欣賞其中的思想和智慧,而且對我翻譯和註釋《呂氏春秋》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對這本書推崇備至,認為這是各種思想碰撞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理直氣壯地駁斥了當時被稱為傑出之學的儒墨的迂腐思想,但從不拒絕吸收其優秀成分。它最閃光的地方在於揭示了“真理只有服從客觀規律才能獲得”的思想。各種學派的作品雖然思想內容鮮明,但也有偏頗之處。因為偏見,所有的想法無論哪壹個都不值得單獨依靠。比如儒家主張仁義,但我們知道仁義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廣泛適用於所有人。連雷鋒叔叔都知道“人要像春天壹樣溫暖,敵人要像秋風掃落葉壹樣殘忍”。所以孔子有時候還不如雷鋒叔叔。孔子出名,我覺得是因為他是歷史上的壹個坐標點。而《呂氏春秋》在看待仁義問題時,認為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顯然比迂腐的儒家成熟得多。
盡管如此,我還是希望讀者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能夠閱讀大量的百家爭鳴的著作(但不限於此),從而對先秦哲學由簡單到復雜、由幼稚到成熟的整個過程有壹個大致的了解和把握,並在這個閱讀過程中體驗各種思想在頭腦中的沖擊。古人雲:學而優則仕。學了三代,聖人就誕生了。可見堅持並廣泛從各種書籍中汲取營養是多麽重要。比如《魯氏春秋:訪汝》壹章中就有壹個關於“群”的條目。雖然讀了30多部先秦著作,通讀《史記》、《資治通鑒》,但始終找不到任何關於“群”的記載。我只大致知道“團”是用來綁盔甲的。直到我看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本草綱目·草部昆部》壹節中發現了記載,才知道原來“團”是由昆部擰成繩狀而成的。壹個軍事上的東西,但是藥典上有記載,誰能想到呢?而我壹直不知道,直到偶然知道。至少壹年了。真的是命運讓我想起來!
好在我對五行、八卦、占蔔、占星、性情等都略知壹二。在傳統文化中,我也參加過壹些農業工作。這樣,在《呂春秋》這本書裏,我就可以清晰地註釋出與這些信息相關的章節,可以更好地幫助讀者朋友們理解《呂春秋》章節裏的精神內涵,以及《呂春秋》
本書對《呂氏春秋》全文進行註音、詞條註釋、全文翻譯、註釋、插圖,主要目的是以通俗的方式傳播優秀古籍。然而,就像月亮充滿了陰晴圓缺壹樣,作者在書中仍有三個字沒有讀音和意義,令人深感遺憾。此外,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在對該書的註釋、翻譯、評價和整體把握上必然存在壹些不完整、不完善或不徹底之處。希望專家和讀者給予建設性的指正。
在此,對紀連海先生親自為本書撰寫序言表示衷心的感謝!向江西人民出版社領導和蒲浩先生的巨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中國古代書友和我的家人朋友給予的幫助和支持致以崇高的敬意!